APP下载

立德树人背景下校园足球的道德内化价值及实现路径

2021-04-09元文学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道德规范内化个体

郭 庆,元文学

(大连理工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辽宁 盘锦124200)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突出强调了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立德树人的过程其实就是实现道德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相统一的过程[2],而道德内化是立德树人的起点和首要环节。2015年《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提出要使足球运动成为青少年充分体验、适应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2020年9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在关于印发《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中强调,校园足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工程,对培养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等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3]。这表明校园足球对于促进青少年的道德内化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使命。因此,充分挖掘校园足球的道德内化价值,分析校园足球在发挥道德内化价值中会面临何种困境以及如何将道德内化融入到校园足球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就成为了一项重要育人课题。

1 道德内化及其与校园足球的关系

1.1 道德内化的基本内涵

从字面结构上来理解道德内化,可以将其视为由“道德”和“内化”两个词构成,而其中的“内化”是核心。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是西方最早提出“内化”概念的,他从社会学的角度阐述了内化其实就是社会意识逐步向个人意识转化的过程。随着道德实践的发展和道德问题的日渐凸显,道德内化的理论也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道德内化的概念也变得更为明晰。我国不同学者对道德内化进行了相应的定义:许启贤认为道德内化是社会对人们提出的各种各样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过程;唐凯麟提出道德内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主动对社会道德规范进行学习、选择和认同,并能动性地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4]。从以上两种道德内化的定义来看,道德内化的形成并非只是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个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杨道涛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了道德内化形成过程中的主客观条件。他认为在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道德素质的过程中,人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能力是主观条件,而合理的道德规范是个体道德内化的重要客观条件[5]。

1.2 校园足球与青少年道德内化的关系

青少年道德内化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立德树人实效性的关键途径。因此,学校应重视青少年的道德内化,引导其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从个体道德内化形成的主客观条件来看,一方面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学校要充分考虑青少年的主体性特征,要关注青少年学生的自身道德需要和道德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设立合理的道德规范来加深青少年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然而,当前部分学校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仍处在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为单一载体和灌输说教的教学方法。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导致青少年道德主体性缺失,而且使得部分学生出现了道德失范的现象[6]。校园足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自2014年回归教育系统以来发展势头前所未有,在政策的鼓励下,其所蕴含的德育价值被众多学者所挖掘[7-8]。王登峰司长指出,发展校园足球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9]。因此,校园足球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德育元素来促进青少年的道德内化。作为集体性的运动项目,校园足球更加关注团队精神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他人的认可,存在的多种竞赛情景可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能力,在规范的设定上更加贴近青少年的日常生活,进而有利于青少年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图1)。同时,校园足球作为一种新的立德树人通道,未陷入旧有教育模式的窠臼,更有利于打破当前的德育困境。因此,以校园足球作为一种新的德育平台,不仅有助于青少年的道德内化,更有益于自身德育功能的开发。

图1 校园足球的道德内化价值Figure 1 Moral internalization value of campus football

2 校园足球道德内化价值的阐释

2.1 校园足球可以激发道德需要

道德需要是道德内化的内生动力,由主体的道德意识产生。这一意识主要源于主体对确保自身利益和满足自身需要的要求[10]。当个体拥有较高的道德需要时,他们的道德目标就越高,就会产生强烈的道德内化愿望。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所提到的,道德需要对个体道德内化的实现程度产生着直接的影响[11]。在强调团队性运动的校园足球中,青少年可以通过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来激发自身的道德需要。由于团队中的业绩是评判个人地位与作用的指标,青少年会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必然会造成彼此之间利益矛盾和冲突。但是,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他们相互之间又必须依赖对方。当球队中的任何一人离开了集体就意味着毁灭或自身意义的丧失。因此个人必须跟球队其他球员共同劳动、互相协作,才能得以生存。如为了赢取比赛的胜利,无论是前锋、中场、后卫还是守门员,除了需要发挥所属位置规定的个人能力追求自身表现以外,球员之间还需要通过团结互助和战术交流来获得比赛的胜利。这样,一方面队员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活动,以维护和实现自身的目标为己任;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相应地控制自身的欲望,通过团结性来代替或消蚀攻击性。由此校园足球队员之间产生了约束自己行为以及相互约束的道德意识与认识,道德需要就在此条件下应运而生。此时,道德需要就作为青少年主体的内驱力促使他们选择与自身道德需要相一致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等社会道德现象作为内化的对象,并对它们进行主动的接受和内化。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每个主体想要获得的认可、尊重、归属感等心理需要也是个体道德需要形成的重要动力[12]。就青少年的社会认可需要来说,受东方文化影响,我国青少年对集体性特质的自我评价明显高于在主体性特质上的自我评价[13]。可以看出,处在推崇集体主义下校园足球中的个体具有更高的社会认可需要。校园足球非常注重集体主义文化,不管是足球教学课、训练课还是竞赛课都要求个体与球队或整个班级和谐相处,也期待个体能够表现出符合集体的规范行为。从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来看,当青少年处在自律道德阶段时,他们就已经具备了独立的自我评价,并且已经开始意识到社会赞许的重要性[14]。因此,校园足球运动更容易激发青少年想要获得集体认可或“道德获准”的需要。道德获准指的是青少年个体有被一定道德认可和避免受到道德反对的愿望[15]。当青少年个体想要融入整个校园足球团队时,他(她)就要在球队或团体设定的重要价值尺度——道德规范遵守上获得积极的评价,以此获得其他成员的接纳和认可,进而形成稳定的尊重和归属感[16]。可以说,对于集体的认可和接纳与偏离这个集体及被它抛弃的焦虑和恐惧形成了青少年对道德规范遵从的心理动因。因此,在校园足球运动中,青少年的个体需要与群体需要相统一的过程正是其自身道德需要得到激发的过程。

2.2 校园足球可以提升道德能力

道德能力主要包括个体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情感能力,它影响着外在道德要求向个体道德品性内化的程度[17]。而道德认知能力是道德能力系统中最关键的环节,只有主体对道德内化所依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才能在实际的学习中主动自觉地将道德理论内化为思想观念,进而为道德情感的形成奠定基础[18]。道德感性经验是个体道德认知能力形成的首要因素,而对于这些经验的获得青少年可以从校园足球的竞赛中对其进行具身的认知。校园足球运动作为同场对抗性项目,在竞赛的过程中双方球员为了将球攻进对方球门,同时又不让球进入本方球门的目的,在身体上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争斗,也正是在这样的对抗情境中可以提升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能力。在这里,青少年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竞赛场上的公平、公正和未来所能面对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还能体验到不公、冷漠、抱怨、斥责等等。对于这些道德内容和概念,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仅仅是让学生在知识层面进行了解,但无法让他们真正地通过身体进行感性上的道德认知。而在比赛情景中,当进攻一方因对方的犯规动作而摔倒时,不同的处理方式将带来不同的感性认知。当对手将他扶起来时,他可以深刻地领悟到什么是尊重、友爱,而他的队友把他扶起来时,他可能会体悟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团队精神[19]。青少年学生长久具身地经历这些道德感性体验,并对这个体验的过程进行不断地比较、分析、选择和内化等来提升自身的道德认知能力。

道德情感能力也是个体道德内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主要是指道德移情能力[20]。道德移情能力与道德认知相较而言,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仅能使个体对善恶、美丑等道德观念以及自由、公正等道德原则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而道德移情能力则可以通过增强个体的道德实践意识来促使个体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在校园足球比赛中,竞赛结果的不可预设性使得球员们的取胜欲望变得愈加强烈,加之观众的欢呼和喝彩,比赛的强度不断上升,防守一方球员可能会因冲撞抢位、贴身紧逼、倒地铲断等动作过大而引致误伤对手的行为。这时个体可能会在移情体验的基础上产生内疚、同情等道德情感,使个体开始懂得换位思考,关心他人,并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甚至作为欣赏比赛的场边观众和啦啦队员等也会对此行为进行谴责和追罚。正如亚当·斯密所言:“我们常会为他人的悲哀而感伤……是因为人能够‘想象’……在一定程度上同他人像是一个人,体会到他人的感受。”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青少年个体可能会将与当前问题有关的一些道德准则进行筛选和过滤,并把这些准则内化为思考道德问题时的重要依据及个体的行动要义,使得个体在相应道德判断的基础上做出亲社会性的道德行为[21]。如一方防守球员因激烈的身体对抗无意中做出了伤害对手的行为,此时他可能会目睹受伤者的面部表情并遭受到周围球员及观众的冷认知评价(不能理解他人的感受)。这时,他就会在脑海中对尊重、关爱和同情等道德准则进行提取和选择,从而表达出抚慰性的语言和动作。因此,在校园足球运动中,青少年置身于诸多道德关系和现象的认知体验过程,正是其提升自身道德认知和情感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实现自身道德内化的过程。

2.3 校园足球可以提供合理的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的合理设定是个体进行道德内化的驱动基点,其不仅要符合当下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等历史条件的需要,还必须考虑青少年的心理接受能力。如果道德原则、道德标准要求过高,超过了青少年自身的道德实践能力,内化效果就可能会与最终的立德树人目标大相径庭。那么如何让青少年个体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道德规范呢? 那就是在道德规范的设定上考虑到让其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因为道德本来就源于社会生活[22]。

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谢晖曾提出,在体育规则里,不仅有正式、成文的规则,并且实际上在体育竞赛过程当中裁判、球员和教练员还得执行一些不成文的规范,如体育中的道德规范[23]。校园足球作为体育的一部分,其中很多道德规范直接来源于宏观的政策、法规,以及微观的赛制与规则[15]。同时,足球起源于游戏,而游戏源于特定群体的生活方式,俗话说“球品见人品”,这体现了校园足球中的道德规范与社会道德规范之间具有通约性[24]。

因此,可将青少年在校园足球中所遵循的这些具有通约性的道德规范视为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模拟过程。如作为球员在比赛时要严守比赛规则、服从裁判的判罚、不在场内随地吐痰等;作为裁判要公平公正执法、不徇私情等;作为观众在观看比赛时要做文明观众,保护场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不指责裁判的判罚;作为志愿者要助人为乐,奉献他人。当校园足球中的这些贴近生活的道德规范与青少年已有生活经验相联接时,可以增强他们对日常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感,进而有力地促进青少年的道德内化。

3 校园足球发挥道德内化价值的困境审视

3.1 校园足球中存在不良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是指在某一时期、某一群体内竞相效仿和传播流行的观念、爱好、习惯和行为。当前校园足球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良的社会风气。1)在学校层面上出现了形式主义盛行的现象。一些开展校园足球特色的学校为了迎合上级布置的任务、应付上级的监督考评,往往只注重短期目标效果的实现和现实数据的多少,如足球器材购买了多少、足球比赛和足球培训在一段时间内承办了多少等等[25],使得校园足球立德树人的效果逐渐被弱化。2)在教练员层面上出现了道德敬畏感缺失现象。道德敬畏是个体在对道德产生崇敬和畏怯基础之上的一种“人心秩序”,其可以构筑起约束道德群体的内在范式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但是,大部分教练员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和比赛临场指挥经验而导致其缺少道德崇敬与畏怯之心[26],如在比赛中遭遇到对本队不利的判罚时经常会出现对裁判指责、谩骂、攻击的现象。这不仅会导致场上的青少年产生错误的道德情感,而且还不利于道德敬畏感内化为青少年的普遍心理,将严重地桎梧青少年道德内化的生成[27]。3)在学生层面上出现了道德蜕化现象。道德蜕化是指个体为了自我利益的满足而产生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是将曾经内化了的道德“离弃”个体的过程,从而使个体失去相应的道德素质[28]。道德蜕化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两种不同内在张力相互博弈的结果。校园足球赛场上多变的道德情境可能会为青少年的道德蜕化提供外在根据。当青少年个体的内部道德素质在与外部突发事件的博弈中占据上风时,就会顺利地将其内化了的道德规范外化出来,彰显出他的道德人格;而当外部突发事件占据上风时,他就很难将已经内化的道德外化出来。当校园足球中的不良社会风气与道德原则相悖时,就会侵蚀和弱化青少年学生对公平、正义等道德价值观的认同,不利于将社会规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青少年的道德信念和信仰。

3.2 校园足球道德实践平台有效性不足

个体道德内化的过程可分为知、情、意、行等环节,其中道德认知是基础性环节,它包括对各种社会道德规范概念、规则以及是非原则等的正确认识[29]。科尔伯格认为道德认知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儿童在与其社会道德实践的某种道德冲突中产生的[30]。而校园足球竞赛作为重要的道德实践平台,可以为青少年道德认知的形成提供一个真实德育情境。在这个德育情境中青少年可以面对各种各样的道德冲突和困境,进而使得他们能够更加认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从目前校园足球竞赛的开展情况来看,主要存在追求功利主义的现象。校园足球的最初目标是以普及促提高,即在推广校园足球成为大众体育和健全学生人格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然而近些年来,部分政策的执行者对校园足球目标的认知和执行不到位导致了锦标主义现象的发生,如部分学校没有将校园足球的重点放在育人上,却将竞赛成绩视为自身政绩的一种手段。这样就会使学校将重点放在校园足球联赛的开展上,注重精英运动员的培养,而忽视那些能够充分调动大部分学生运动乐趣的游戏的开展。同时,由于将校园足球的竞赛成绩放在第一位,学校过于注重足球的竞技性,其结果是将校园足球队伍按照专业队的模式进行打造,广泛地开展校园足球技能学习,注重训练强度的提高,因而错过了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培育的关键期。因此,校园足球竞赛虽然是促进青少年道德认知的重要实践平台,但是由于部分学校功利主义的价值追求而削弱了其有效性的发挥,进而影响了校园足球的道德内化效果。

3.3 校园足球教育者德育意识与能力缺失

李旭龙从社会生态学理论视角提出校园足球教育者的教学策略和德育渗透能力是落实校园足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31]。校园足球教育者是校园足球得以发挥道德内化价值的主导群体,但目前校园足球教育者普遍存在德育意识和能力缺失的问题。1)在教学理念上,教育部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指出各学科课程应将中小学的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自身的教学目标之中,并且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32]。然而当前的中小学体育教育由于受到学科教学的思想的影响,许多校园足球教师将德育工作视为德育学科教师的任务,并从德育工作中“退场”[31]。2)在教学方法上,校园足球教师一味强调道德知识的灌输,没有很好地创设有益于立德树人的道德情境,进而导致学生道德内化动力不足,培养了许多言行脱节的青少年。3)在教学评价方法上,由于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中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建成[33],部分体育教师在足球课考核内容上往往过于注重技能效果,容易忽视学生道德情感能力的培育。并且校园足球教育者在对学生的道德评价时往往采用总结性的评价,即以观察和评优为主的主观定性评价,缺乏对学生道德内化过程的关注,不利于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形成。

4 校园足球道德内化价值的实现路径

4.1 充分发挥校园足球的文化优势,创设良好的道德内化环境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因此,要想有效地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应主动创设良好的道德内化环境[20]。在校园足球中,不良社会风气盛行的主要原因是当出现的道德问题与现实环境中的规范、规则等发生冲突时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因而降低了青少年对社会道德规范的价值认可度和情感认同度。如果校园足球主动创设良好的道德内化环境,使现实校园足球环境与所倡导的社会道德规范相协调,那么就可以凭借环境的力量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其实现道德内化。

校园足球文化是培养青少年学生法律意识、道德素养、意志品质的重要载体[34]。教育部等七部门在关于印发《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中强调了要创作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讲述校园足球好故事,弘扬健康向上的价值观,营造健康的足球文化氛围。因此,应充分发挥校园足球的文化优势,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来创设良好的道德内化环境。1)要建立校园足球的榜样文化。从社会学习理论视角来看,由于榜样示范可以将道德准则和思想理论具体化和形象化,使得青少年更容易从中产生情感共鸣和受到启迪,从而达到内化的作用[35]。在校园足球实践活动中,青少年学生可以模仿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的体育教师、德才兼备的同学和无私奉献的志愿者。因此,在足球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个人的人格修养和言谈举止。同时,可以在训练中建立“队长帮扶制”,将技术、品德优秀的学生设为队长来帮助那些技术差和对规则认识不足的学生,以此产生“共生效应”,进而优化班风和校风。2)要在校园内开展以“道德风尚”为主题的校园足球文化活动。如摄影、绘画和演讲,让学生拍到校际竞赛中最佳运动员坚毅、团结等精神风貌,让学生绘出志愿服务中的“道德模范生”并且以艺术、文化廊的形式进行展示,让青少年学生道出比赛中球员们战胜困难的故事情节,以此来陶冶青少年的道德情感。3)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宣传,特别是青少年使用频率较高的主流媒体、社交网站、校园多媒体等载体,大力宣传足球明星的良好道德行为。在大众传媒的宣传下,体育明星成为了承载强国梦的英雄符号、进取拼搏的精神符号[36],他们的言行更容易激发青少年的道德需要,赛场上所表现出来的“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精神”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

4.2 开展梯度式的校园足球竞赛,把握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期

当前,部分学校将校园足球开展的重点放在了联赛上,却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参与校园足球的权利,对于能够调动学生运动乐趣的游戏和表现形式的比赛开展较少,使得校园足球道德内化价值的发挥打了折扣。事实上大多数学生仅仅是将校园足球作为一个爱好,他(她) 们的目标不是成为未来的明星,只是想单纯地从中释放压力或者体验同伴之间的道德情感。2020年4月,教育部在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中明确提出,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扩大校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37]。因此,学校应着力开展以班级和年级为单位的校园足球竞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道德认知发展关键期是指在个人道德发展的过程中,道德认知存在着一个高度敏感性或准备状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7 ~9 岁之间)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可以得到较快的发展[38]。根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过程会经历4 个主要关键的阶段,这其中包括自我中心阶段(2~5 岁)、权威阶段(6 ~7、8 岁)、可逆性阶段(8 ~10岁)和公正阶段(10 ~12 岁)。由此可以看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期主要处在权威和可逆阶段,并且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在童年时期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上升趋势。因此,为了尊重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规律,逐步过渡并及时把握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期,实现阶段性的道德内化目标,应开展梯度式的校园足球竞赛。梯度式的校园足球竞赛是指学校能够面向大多数学生,立足于学生道德认知发展规律和关键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呈阶梯式上升的校园足球竞赛。例如:低年级的学生主要处在权威阶段即道德他律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对于外在的权威儿童表现出绝对的尊重和顺从,把由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法则。因此在此阶段可以组织3 人制以游戏为主线的足球比赛活动,使儿童初步了解足球基本的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如在比赛的过程中要对裁判的判罚予以尊重,禁止出现无礼的语言及动作,比赛结束之后要与对手拥抱握手以表示感谢。中高年级的学生处在他律向自律的过渡阶段,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可逆性,此时他们不再认为规则是一成不变的,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阶段。在此阶段可以组织5 ~11 人制以比赛为主线的足球比赛活动,注重足球精神的培养,如正确看待比赛的结果,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善于与他人合作等,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因此,校园足球竞赛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实践平台,只有在面向大多数学生并及时了解和把握个体道德认知发展关键期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样的竞赛活动才能有效地发挥自身的道德内化价值。

4.3 提高校园足球教育者的德育意识与能力,增强道德内化的实效性

德育意识和能力的缺失是我国体育教师面临的普遍性问题[39],校园足球教育者仅仅是学校体育教师中的一个缩影。教育部在2017年8月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的德育功能,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因此,新时代的校园足球教师应主动承担起德育工作的重任,加强自身的德育意识与能力,帮助青少年实现社会道德的内化,增强道德内化的实际效果。

校园足球教育者的德育意识与能力应包括发掘校园足球中所蕴含道德内化点的意识和能力,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道德内化和评价学生道德内化程度的意识与能力。1)在挖掘自身学科道德内化元素上,校园足球教师可以与思想政治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讨会。教学研讨会可根据两学科的学科标准和教学大纲共同挖掘在教学上所存在的相关联系,梳理出校园足球中的道德内化元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振点,进而在具体的校园足球教学过程中传递学科的道德内化价值。2)在教学方法上,校园足球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或竞赛中引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例如校园足球教育者可以采用价值澄清的教育方法,阐明各种道德行为背后价值观的异同[40],让学生选择合乎需要的道德行为。具体表现在,校园足球教育者在教学设计时要在足球比赛中制造道德困境场景让球员面临多种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等难题,其他同学可作为裁判和观众参与其中。实践课堂结束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回看录像并进行分组讨论当面对道德困境时应该作出何种的反应。教师要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每种道德选择进行澄清,以此来提升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能力。3)在评价学生道德内化程度的能力上,应根据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校园足球设定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来对学生的道德内化程度进行评定[41]。一是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校园足球中的道德评价应包括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两个方面。结果性评价可以采用间接的行为测量方法来获得,通过观测青少年在运动场上表现的具体运动行为、对待他人的态度、语言表情等把抽象的精神成果具体化,来分析个体的道德内化状况。而过程性评价则要通过观察青少年学生在道德实践上投入的状态进行评定。教师通过把握学生在参与足球课堂教学和运动竞赛中的道德态度、情感,引导学生在足球活动中的体验感悟,重视学生在道德活动中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二是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教师除了自身对学生进行道德评定以外,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来实现多主体的评价方式。此种评价方式有益于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道德行为形成善恶美丑的认识,并且可以锻炼自身的移情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学期“道德品质”自我评价档案袋,学生把自己的品德表现按照“优、良、中、合格、差”5 个等级进行评分,并记录在自己的档案袋中,到学期之末上交给任课的体育教师。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报告他人在训练和比赛中表现出来的帮助、合作等亲社会行为,以此来作为教师判断学生道德内化程度的重要依据。

5 结语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党中央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学校中的任何教育形式都应将青少年的道德内化落到工作实处,进而提高学校立德树人的实效。校园足球作为一种新的德育形式,其所蕴含的道德内化价值不容低估。从青少年道德内化形成过程的条件来看,校园足球可通过激发道德需要、提升道德能力来为青少年的道德内化提供主观条件,同时在客观方面也可为其提供合理的道德规范。然而要想实现校园足球的道德内化价值就必须充分发挥校园足球的文化优势来创设良好的道德内化环境,通过开展梯度式的校园足球竞赛来把握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期,通过提高校园足球教育者的德育意识与能力以增强道德内化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道德规范内化个体
红色旅游地文化氛围生产与旅游者价值观内化关系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