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校本化建构误区诊视和策略探寻
2021-04-08樊曹阳
樊曹阳
【摘要】若没有充分理解和掌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义,学校和教师就会走入建构和实施的误区,“校本化”提法、“课程化”推进、“专业化”队伍、“数字化”评价、“一体化”环境是走出误区,真正实现素养培育校本化建构的有效策略,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化;建构误区;教学策略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是在2016年9月由教育部和北师大共同发布的,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各素养之间相互聯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1]。为方便实践应用,我们又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学校和教师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校本化建构误区
笔者曾经实地考察了不少兄弟学校的硬件建设和核心办学理念建设,更沉下心来翻阅资料,以求加深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解,博采众长。这一历程中,笔者发现了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解读及培育上存在的一些误区,现整理如下。
(一)“照搬照抄”式——想说爱你不容易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一生的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经历日积月累的过程。学校教育是分年龄,分阶段实施的,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这些素养培育设定可操作性的指标和实施方法,而绝不能直接照搬照抄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去宣扬和实施。笔者在考察中就发现,一所小学把这些素养的名称直接作为学校核心文化贴满了校园,笔者随机询问了一位学生,问他什么叫人文底蕴,这位学生一头雾水,什么也答不上来。有些核心素养名词离学生的生活和阅历太远,不把它们转化为学生看得懂的语言和做得到的行动,是无法被学生理解的。
(二)“我行我素”式——让我欢喜让我忧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是充分体现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需要,是一种立足实际的改革发展和创新。“与时俱进”是这个时代发展的趋势,教育更应该如此。但笔者在考察一所学校时发现,这所学校的核心文化理念一直沿袭19世纪80年代创办学校时确定的提法,校长的理由是这是文化的传承。笔者佩服这位校长“我行我素”的做法,因为其中不乏坚定的智慧,但同时觉得如此执拗地对一些不合时宜的理念“抱残守缺”是否适宜,确实也值得商榷。学校文化需要传承,但也需要创新和发展。
(三)“东拼西凑”式——乱花渐欲迷人眼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三大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认真学习、正确理解和把握每个要求的精义,而且必须融入自己的思考和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实际,绝不能简单地采用“东拼西凑”的方式盲目制订一个体系,否则必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笔者在考察中就看到一所学校提供的资料有不少眼熟的地方,回来后查证了一下,原来这所学校的素养培育架构和课程改革方案分别复制了两所学校的现成方案,并没有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完善。这样的做法必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简单实行“拿来主义”,没有经过正确理解、思考和鉴别。
(四)“以偏概全”式——只见树木不见林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和具体细化的十八个基本要求。对于任何一个学段,学校和教师都要针对这十八个基本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素养、培育。通过与部分校长进行交流,笔者发现,一部分校长认为小学阶段的素养培育未必要做到面面俱到,而是应根据年龄特点进行选择性培育,有些方面不用顾及,留给中学、大学去完成。这种“以偏概全”的观念直接影响了学生素养基础的全面性和扎实度,“只见树木不见林”的做法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
(五)“缥缈空洞”式——镜花水月一场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利用一定的载体加以落实,只有几个“缥缈空洞”的素养培育标语,素养达成不是“镜花水月一场空”就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笔者在考察交流中发现,不少学校有关于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但是缺乏达成这些目标的培育载体的整体性设计,有些学校甚至认为素养培育只要通过组织各种德育活动就能落实。学校教育是一门系统工程,没有系统思考和整体设计是不可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的。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校本化建构策略
只有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了真正的理解和把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校本化建构才能避免进入误区。笔者结合三年来本校和兄弟学校的相关实践研究,提出以下五条路径以供参考。
(一)重构框架,寻求素养培育的“校本化”提法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总方针。培育出具有哪些素养的学生才算落实了这个总方针呢?笔者认为,不管是原来提出的“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的三好学生”,还是现在倡导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或者是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都只是面向所有学生素养培育的指导性意见。一所学校在确定自己的育人目标时当然可以直接使用这些提法,但都这样做不可避免会导致“千校一面”现象的出现。一名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在于面对不同学段学生时必须对这些指导性意见进行重构和细化,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地域文化等因素寻求属于自己学校特有的方向不偏、框架齐整、语义精练、通俗易懂的素养培育“校本化”提法。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校名中带有一个“香”字,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考虑不仅学校楼、堂、馆、所命名紧紧围绕“香”字展开,学校的育人目标也采用了“培育‘四香学子”这个极富校本特色的提法。“四香”充分汲取了国家育人方针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旨,包括品格含香、人文抒香、活力生香、实践品香四大方面,并在每个方面细化重构十六个基本要点,可谓特色鲜明。
(二)夯实载体,实现素养培育的“课程化”推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因此,如果没有建立和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新课程体系,素养培育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例如,筆者所在学校提出以“实施‘六艺课程,培育‘四香学子”为育人目标,赋予“礼、乐、艺、射、书、数”为主要内容的“古六艺”新的时代内涵;推行的“天香六艺”课程改革,明确了课程实施与素养培育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素养培育的“课程化”推进。
(三)引领发展,打造素养培育的“专业化”队伍
教师是影响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因素,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转化者的重要角色。为了将核心素养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笔者所在学校成立不到三年,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进步明显,有两个因素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一是学校经常承办各种层次、各门学科的教科研活动,搭建教师和学生学习、交流、研究、锻炼的平台,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进而为学生素养培育奠定了师资基础。其二是学校管理层特别是主要领导亲力亲为、率先垂范,写论文、做课题、上优课,带领教师一起干,既体现了校长的专业领导力,又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四)注重反馈,实施素养培育的“数字化”评价
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需要教师不断调整育人的方式方法,而适时地、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更是这个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现今,很多学校采用全国统一的学籍管理系统中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但是这种“千校一面”的评价方式与很多学校的实际情况不相符,特别是与笔者推崇的素养培育要有“校本化”这个观点显得格格不入。于是,构建有本校特色的素养培育评价系统必定成为完善学校育人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教育要“与时俱进”,现今是知识经济时代,智慧化、数字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笔者建议构建有本校特色的素养培育“数字化”评价系统,让评价更全面、更迅速、更科学,让评价不仅有终端,更有借助数字化优势的过程性评价,通过评价系统的数据采集实现大数据服务,并据此调整素养培育的方式方法。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已经和科技公司合作,开发了“六艺四香”学生素养综合评价系统并上线运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五)多方联动,创设素养培育的“一体化”环境
学生的素养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思考和整体设计,更需要多方的大力支持,家长群体无疑是这个多方中最重要的一方。要想让家长参与,学校首先得让家长理解和接受。所以,一年级新生第一次家长会议很重要,学校必须通过这样的场合把学校的育人想法、做法及时告诉家长,并获得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同时,学校一定不能低估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这是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社会支持也很重要,学校的硬件建设、经费等都是学生素养培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良好的、多方联动的“一体化”环境,学生素养培育必将举步维艰。
综上所述,学生素养培育的路很远,会走得很艰辛,但只要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再加上意志坚定,我们必定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参考文献】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J].教师,2016(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