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引领,“并跑”产业,建设领军全国的智能制造特色校
2021-04-08本刊编辑部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国有公办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坐落在风景秀美、人杰地灵的太湖之滨——江苏省无锡市,是国家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2012年,学校开始试办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培养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2018年,学校入选江苏省卓越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9年,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国家“双高”校A档建设院校。在2019年、2020年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学校位列全国第4。为了探寻行业类高职院校高水平发展的规律,推广其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本刊编辑部编辑曹稳专程采访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龚方红。
曹稳:龚院长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也祝贺贵校在2020年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再次获得全国第4。作为国家“双高”A档学校,在此想请您介绍一下贵校的成功经验,谢谢!
龚方红:我校之所以能够入选“双高”A档学校,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主要的办学经验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特色办学,植根机电,一脉相承。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的天然使命,但不意味着高职院校要不断追随社会热点增设专业。高职院校要形成专业特色和优势,与区域内高职院校形成差异化专业布局,共同形成与产业机构吻合的专业结构。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我校长期扎根装备制造行业,早在“十五”时期,就形成了根据装备制造业“核心产业、关联产业、附加产业”产业结构布局的“同心多角”专业体系和“办学集约、专业集群、资源集成”的特色发展理念。近年来,我校致力于服务先进制造业及物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对接制造强国战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开放兴校、文化厚校”战略,取得了显著的、为社会公认的办学成效。
二是坚持走技术引领、“并跑”产业的发展之路。技术是校企紧密合作的基础,高职院校必须顺应行业企业技术发展要求,在技术水平方面实现与产业“并跑”,才能为企业提供急需的人才,才能赢得企业对学校的支持。我校长期以来坚持走技术引领、“并跑”产业的发展之路,在每个发展阶段都形成了“并跑”产业的标志性技术研发成果。可以说,是“一台机床”“并跑”产业60年。第一个20年(1959—1979),一台龙门刨床開辟“并跑”产业路。教师自制龙门刨床等装备,解决了大型农具加工难题,为全国骨干企业培养了大批农机人才。第二个20年(1979—1999),一台数控机床走进数字化时代。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我校通过将普通机床改装成四轴数控机床,掌握了先进的制造工艺技术,机电类专业成为服务苏南乡镇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先驱者。第三个20年(1999—2019),随着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我校自主研制了产教结合型柔性生产线(FM5),填补了国内空白;2012年,我校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成基于工业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制造工程中心,迈入智能化时代。近年来,我校主持制定了系列智能制造国家和行业标准,实现了与行业企业“并跑”基础上的局部领跑。
三是坚持质量为先,持续提升内涵建设水平。我校以生为本建设“学生的家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加强案例教学,打造精品专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率先成立学生事务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完善毕业生就业招聘和信息服务体系,实施“互联网+”精准就业信息服务。我校科学构建了质量保证体系,作为全国诊改试点院校,在2017年迎接了全国诊改专委会在江苏省的首次现场调研,得到了专家组充分的肯定,引领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我校重视人才强校,实施人才工程,成立了教师发展学院,积极搭建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平台;提倡“双师四能”,有效提高了教师执教能力、科技研发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我校多年来秉持着“企业的伙伴”办学理念,培养了区域机械行业一半以上的技术骨干,孵化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由此赢得了政府信任和企业支持。
四是坚持教育教学研究先行,持续推进教学改革。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校积极开展校级课题立项研究,保障了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促进了高水平教改成果的形成。仅2020年,校级立项教育教学方面的课题达107项。我校坚持科技研发与教学相结合,形成了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自主研制承载机电行业新技术的教育装备的良好传统;年均完成企业技术研发项目120余项,申获专利500多项。近年来,我校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对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行业院校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曹稳:贵校一直在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接下来想请您谈一谈,贵校是如何不忘初心,继续推进“双高”建设的呢?
龚方红:“十三五”以来,无锡市把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作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借势谋划,顺势而为,积极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及时启动了以“服务两化融合,彰显机电特色”为主题、以创建国家智能制造特色校为重点的后示范建设。在此机遇下,我认为要充分发挥技术引领示范作用,主动策应制造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的发展需求,聚力创新、聚焦质量,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我们希望通过“双高校”建设,学校可以成为强有力的“智能工厂赋能者”,到2023年,将数控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在智能制造领域内建成全国标杆,学校建成领军全国、国际知名的智能制造特色校,学校成为高端人才“蓄水池”、智能制造“大国工匠”的摇篮,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贡献“无锡职院方案”。
具体而言,我校推进双高建设的思路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引领。在主体“并跑”产业的基础上,找到点上去领跑,如在智能立体仓储、工业数据融合、工业机器人应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方面,以技术创新成果服务制造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的发展需求。我校将通过与行业龙头合作共建科研实验室集群,实现新技术的“跟跑”;依托省市研究中心和校、院、所合作项目,在物联网和机器人等工业应用领域实现与在锡机械工业企业的“并跑”;依托院士指导的新技术研究所,开发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智能物流技术群”,实现在这些领域的“领跑”。二是融合育人。我校通过建设“智能制造工程中心2.0”和产业学院来促进产教融合;通过推进1+X 证书制度试点和现代学徒制等举措,着力培养紧缺复合型人才,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三是项目推进。我校以开放创新为突破,全面实施10大重点任务,系统推进10个小范围大幅度改革项目,建设2个高水平特色项目,实现点面结合,推进改革建设。通过“双高”建设,学校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在服务学生多元成长成才、服务制造产业发展、服务教育对外开放等方面成为全国典范。
曹稳:据悉,贵校毕业生因能干、肯干、会干,成为行业首选人才,在助力区域产教融合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想请您介绍一下贵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龚方红:我校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才和多元成才出发,实施校企双主体协同,德技融合、专创融合,多通道发展的“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注重校企双主体育人作用的发挥。通过催生7大产业学院和10个智能制造实训中心的集聚效应,我校将人才、技术、项目等创新要素高质量汇聚,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从而建强智能制造协同育人中心;通过大力推行1+X证书制度试点、现代学徒制项目,推进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复合人才。
两融合指的是“德技融合”和“专创融合”。“德技融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和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着力构建“思政育人体系、文化育人体系、劳动育人体系、服务育人体系”。“专创融合”指优化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及引入高水平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具有专业背景的创新创业公选课程以及创新创业类专业课程;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积极引入政府、社会各方资本,加大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投入。我校覆盖全体专业推进书证融通,对接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行业龙头企业认证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知识、素质、技能要求,优化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实施“三金”工程,打造学生主体成果导向的“金课堂”、开发智能制造特色的“金资源”、培育“金种子”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通过这些举措,我校实现双证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占比达100%。
为了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形成个性化、多渠道多元人才培养机制,服务全体学生多元成长成才,我们将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为“C—C—I”,即双证实用型(Certified)、专业复合型(Compound)、创新创业型(Innovative)。我认为,高校不是工厂,培养学生不是生产标准化产品,必须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着眼于“人人皆可成才”,将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进行分类,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让每个人都有成才的通道。我校通过创新班和导师制创新项目,让15%左右的学生成为拔尖的创新创业人才;通过1+X证书制度的试点和现代学徒制的建设,让80%的学生成为专业复合型人才;通过学分银行制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说到这里,我想提一下我校的开源创新学院。开源创新学院是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桥头堡”与“主阵地”。为体现我校扎根机械行业的办学特色,体现无锡人敢闯敢创的开拓精神,我们把创新学院命名为“开源”。开源创新学院通过整合学校优势资源,配备高水平专业导师团队,采用灵活的管理模式,建设多样的创新载体,在学校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校培养了一批思想品德好、技术应用能力强、技艺精湛、同时具备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与创业精神的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具有“六个一”(课题、论文、专利、获奖、创新创业项目、优秀毕业设计)特征的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占比达15%。
此外,为了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打造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我校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体系,以产教深度融合平台为载体,以智能制造国家标准开发与专业教学标准优化为引领,通过资源集成、管理集约,实现专业集群化发展。为了服务智能制造系统和产业链的智能设备、智能工厂、智能使能、工业互联网、智能服务等关键技术领域,我校系统打造数控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控制技术、制造业服务、汽车技术等5大专业群组成的智能制造专业集群,构建“基础+平台+模块+方向”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实现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占比达70%。
曹稳:这样看来,专业群建设是我国高职院校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贵校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可否请您介绍一下贵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思路及其具体情况?
龚方红:好的。专业群建设是双高校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所在,也是推动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和重要抓手,是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我校通过对专业群建设的主题、要素、功能和支持系统等方面进行研究梳理,提出了以“双标同步、三集统筹”为特征的专业群建设模式。所谓“双标同步”,即对接智能制造国家标准技术内涵,以高水平服务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与应用为牵引,实现智能制造类专业群教学标准优化同步。所谓“三集统筹”,即实现专业集群、资源集成和管理集约。我校以产教深度融合大平台为载体,以智能制造国家标准开发与专业教学标准优化为引领,实现专业集群化发展;通过完善专业动态调整、优质课程资源开发使用管理、师资团队系统培育、实训基地提升、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等机制,实现资源集成、管理集约。具体来说,“双标同步、三集统筹”专业群建设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坚持“需求导向、顶层设计”,系统构建1+M+N专业体系(1—智能制造专业集群,M—特色专业群,N—特色专业)。在系统研究国家、区域智能制造及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了解国内外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我校借助各种产教融合平台,依托行业研究机构,深入制造行业企业一线调研,积极对接江苏制造强省战略,服务国家智能制造战略核心和江苏行动纲要,发挥学校机电类专业传统优势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区域强势,聚焦于离散型机电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并以此为逻辑构建“1”个专业集群,下辖五个以智能制造为特色、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智能制造专业群,服务智能制造系统和产业链的智能设备、智能工厂、智能使能、工业互联网、智能服务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领域,协同培养智能制造领域紧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我们根据各专业群的核心技术方向及技术应用领域,统筹调整专业核心能力培養和就业岗位面向,精准服务区域支柱产业发展规划中“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的需求。
第二,坚持“技术引领、并跑产业”,整体推进专业群协同发展。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我们积极对接智能制造国家标准技术内涵,以高水平服务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与应用为牵引,与华为、TC124标委会等紧密合作,建设产教深度融合平台;深化“三教”改革,实现智能制造类专业群教学标准优化同步,实现专业集群、资源集成、管理集约(“双标同步、三集统筹”),全力打造基于技术创新与技能积累、支撑机械行业智能制造转型发展,全国领先、示范同行的专业群“无锡职院”建设模式。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将数控技术专业群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打造成全国样板,带动其他三个专业群同步建设,形成核心引领、群间协同、群内融合的专业群协同机制。
第三,坚持“质量为先、绩效可测”,健全专业群持续发展机制。其一,加强专业群自我完善机制建设。我校成立专业化的行业研究机构,建立常态化的专业调研、分析和反馈机制,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专业评价标准,定期进行专业评价,不断优化专业群的专业结构。我们围绕人才培养质量的两链打造、常态纠偏、阶段改进、创新研究等环节,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其二,加强专业群协同育人制度建设。我校致力于建立健全专业群协同育人制度,打破院系界限,柔性整合各专业群内专业,支撑专业融合发展,实现“专业集群—专业群—专业”扁平化管理;健全专业协同技术研发制度和资源共建共享制度,充分发挥各科技团队的技术优势,以3个千万元级研究所为依托,实现团队混编,技术平台共建共享。其三,加强专业群绩效评价和项目管理制度建设。学校统一建设双高项目建设管理系统,建立目标体系、任务体系、标准体系和资金管理制度,制定绩效评价办法;专业群成立项目建设管理机构,实行分级管理,明确管理职责,统筹推进专业群的建设。
曹稳:感谢您对专业群建设作了系统全面且生动的介绍,贵校在专业群建设中的很多先进做法对于“双高”建设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现在,我们又迎来了“十四五”发展机遇,请您谈一谈贵校的发展思路和规划。
龚方红:“十四五”期间,我校将持续主动策应制造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的发展需求,继续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实现毕业生就业质量高、教职工幸福指数高、产教融合度高、专业集群建设质量高、“三教”改革水平高、社会满意度高等几项指标。到2025年,我们力争建成领军全国、国际知名的智能制造特色校,实现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创建目标;到2035年,实现智能制造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我校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讲话精神为指导,学习和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树立并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不断增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导向,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党建引领、‘双高导向、提质升级、共享发展”16字为方针,进一步提升学校内涵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样板。
党建引领,就是以牵头组建苏锡常都市圈党建联盟为契机,不断提高党对办学治校的领导能力和水平。要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系统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切实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政治生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干事创业氛围,用一流的党建水平引领我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双高”导向就是将坚持“十四五”规划与“双高”校建设的有机结合。在国家“双高计划”目标指导下,我校以服务制造强国战略、服务行业技术发展、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为目标,持续深化改革,全面打造双证型、复合型、双创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中小微企业智能化升级、服务化转型服务中心,高水平通过教育部、财政部的验收,并顺利进入二期建设。
提质升级就是根据国家“双高计划”建设要求,面向装备制造业对高端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通过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使我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工作、学生事务、国际化发展、信息化应用、服务保障等各方面全面升级,加快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建设,尽快达到应用型本科办学水平。
共享发展就是以学生和教师的培养为根本,坚持教职工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发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师生员工、发展依靠师生员工,维护师生员工根本利益,激发全体师生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终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保障全体教职工共享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曹稳:是的,“十四五”时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个关键阶段。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规划和战略走势至关重要。您的高瞻远瞩必能使贵校再上新的台阶、再创新高,建成一个领军全国、国际知名的智能制造特色校!感谢您的分享!
[責任编辑 曹 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