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型作文应如何审题

2021-04-08刘金华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1年3期

刘金华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任务驱动型作文已渐趋成熟,成为高考作文中最为常见的命题形式。由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具有很强的限制性,对写作情境、写作主题等往往有明确的规定,以致有些考生认为写任务驱动型作文无须审题。这种想法大错特错。从近几年的命题趋势来看,高考作文有了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复杂的任务要求,如果对这些具体、复杂的任务视而不见,审题不慎不严,就会在应考时满盘皆输。

那么,任務驱动型作文应该如何审题?

一、坚持“一原则”

这“一原则”为整体性原则,即审题时坚持从材料整体出发。一般而言,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都会提供一则简短的材料,这则材料是考题提出写作任务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对具体的话题范畴与写作内容的限定,为考生指明了大致的思考方向和写作范围。考生写考场作文时,只能围绕这则材料所限定的话题内容来写作。如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所提供的材料是关于齐桓公、管仲、鲍叔之间的“爱恨情仇”,考生必须围绕这则材料,选取三人之中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人来写,如果置考题所提供的材料于不顾,必然会偏离题意。

同时,考题所提供的材料往往具有开放性的内涵,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往往存在多个角度,人们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这为考生提供了写作内容的开放性。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素材储备、写作特长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在多个角度中选择某一个来立论。但这并不是说考生可以“无限开放”,考生依然必须围绕材料的中心来写。如果忽视整体,抓不住材料的中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会南辕北辙,谬以千里。如写作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只抓住“小白装死逃脱”一句,大写特写齐桓公的机智,而忽略了齐桓公虚心纳谏、不计前嫌、以社稷为重、心胸宽广等品德,就是不能从材料的整体出发而导致的偏离题意。又如2018年全国Ⅰ卷作文“世纪宝宝中国梦”,有的考生仅抓住材料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等某一处片言只语写机遇、挑战、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梦想、时光、读书使人进步等,那就是根本罔顾材料整体,完全偏离题意,只能在25分以下给分了。

总之,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所提供的背景材料,既是命题者设置任务的前提,也是考生准确立意的基础。只有从命题材料的整体出发,抓住命题材料的中心,并根据材料的中心来立意,才可能一矢中的。

二、追问“六问题”

考生审题时,要追问自己六个问题:在什么情境下写?谁来写?写给谁?写什么?为什么写?以什么形式写?

现以2020年新高考Ⅱ卷(海南卷)作文题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作文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或许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在什么情境下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认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任务驱动型作文设置清晰、特定的交际情境,是符合课程标准这一要求的。只有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才能真正考查考生的写作水平。换言之,考生只有在规定的情境中完成写作任务,“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才算是切合题意。

本题中,交际情境是面对电视机前的观众,作为主持人,介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的地名。这一交际情境告诉考生,进行具体写作时,要有开场白,如“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要有结束语,如“感谢您的观看,我们下期再见!”;等等。

2.谁来写?

在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中,考生的身份可能是局外人、旁观者,而在任务驱动型作文中,考生的身份是参与者,有明确的身份特征。如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考生的身份是“中国青年代表”,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考生的身份是“复兴中学的学生”。审题时考生要明确自己的身份,注意不同身份所应有的不同的语言表达要求,如辩论赛选手和国旗下演讲者的语言风格就迥然有异,“什么人说什么话”,应做到言如其人、文如其人。

本题中,考生的身份是电视台《中华地名》这一栏目的主持人,这个身份决定了语言风格应该谦恭而不傲慢,热情而不轻浮,亲切而不讨好,幽默而不油滑。如果颐指气使,目无观众,或油腔滑调、谄媚迎合,都会导致观众的反感,致使栏目收视率下降。

3.写给谁?

任务驱动型作文往往有或显或隐的交际对象:2019年全国Ⅰ卷作文的交际对象是显性的,要求“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交际对象即“本校同学”;2016年全国Ⅰ卷要求根据漫画写一篇作文,虽然没有明确指定交际对象,但是其对交际对象的要求可以认为是隐性的。可假设为“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家长、教师等相关人士,这样写起来更能以情动人。审题时要明确阅读者(不是指阅卷教师,而是指考题所指向的阅读主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语言表达要符合阅读者的身份要求。

本题中,阅读者的身份是电视前的观众。具体行文过程中,要有这种“观众”意识,应该和观众有亲切的互动交流,而不能自说自话。

4.写什么?

从近几年的命题趋势来看,任务驱动型作文在“写什么”的要求上越来越明确,甚至出现了“主题明确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如2019年全国Ⅰ卷明确规定了作文主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2020年全国I卷作文主题是“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2020年全国Ⅱ卷作文主题是“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2020年全国Ⅲ卷直接要求“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因此,必须明确试题所提供的主题,按照所规定的主题来写。

本题明确规定以“带你走近”为题,写一篇主持词。所选地名必须符合命题材料所规定的特点,即在“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方面要有特点,能“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

5.为什么写?

任务驱动型作文带有明确的交际目的,而这个交际目的往往带有说服性,即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如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的交际目的,是说服听众接受“我”对于所选择的历史人物所持的观点,而不是“你”或“他”所选择的那个人及对其的评价;2019年全国I卷的交际目的是通过演讲,澄清有些同学对劳动的错误认识,使他们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进而热爱劳动,并身体力行。因此,写作过程中,考生要和交际对象展开讨论甚至辩论,并且要试图说服对方。明确了这一点,写作过程中才会集中笔墨,在如何说服交际对象方面大作文章。

本题也一样,要说清楚为什么要选择带“你”走近这个地名,而不是其他的地名。在行文过程中,把理由说充分了,也就完成了交际目的。

6.以什么形式写?

任务驱动型作文往往带有明确的文体要求,如要求写书信、演讲稿、欢迎词、辩论稿、主持词、发言稿、开场白、倡议书,等等。对每一类这些实用性很强的文体要求如格式要求、语言表达要求应了然于胸。如演讲稿和发言稿,虽然格式要求类似,其语言风格却差别很大:演讲稿要求有鼓动性,而发言稿则要求有亲和力。

本题要求写主持词,电视栏目主持词应该典雅得体、富有诗意、口吻亲切,令观众有如沐春风之感。

平时练习时,考生可按照要求填写“审题训练表”,以提升审题能力。

如2017年全国I卷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填写表格如下:

任务驱动型作文考查的是考生原汁原味的真实表达,故而有了写作情境、作者身份、阅读对象、写作内容、写作目的、写作形式等多方面的限制。若能在坚持整体性原则的前提下,从六个方面入手审题,庶可无虞。君若不信,何不试而为之?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高考背景下语文学习任务群之建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19PTZD066)

【审题训练】

阅读下列作文题,分别完成审题训练表。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习近平

(2)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郎平

(3)女排精神与输赢无关,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写在了计分器上,艰苦奋斗、永不言弃贯穿在努力的全过程。(李洪兴《有一种精神,叫“中国女排”》)

(4)电影《夺冠》的热播,带领观众重温了中国女排激情燃烧的岁月,让人们又一次认识了女排精神。

你是如何认识女排精神的?女排精神对你有什么影响?请你以一名高中生的身份,给郎平教练写一封信,统一署名“华兴”。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表达得体,文体特征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已经过去,2021年已經来临。站在“2020年”这个前后十年的交接点上,人们抚今追昔,思绪万千。2011年至2020年的10年间,有很多往事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特殊印记: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中国新一代隐形战斗机歼20成功试飞、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神舟十号成功升空、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女排屡屡斩获金牌、杭州召开G20峰会、首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下水、港珠澳大桥全线通车、新中国70周年阅兵庆典举行、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升空……

电视台举办“再见过去10年,展望未来10年”的诗词朗诵会,邀请你担任主持人,请写一篇开场白。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胸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主旋律:

20世纪40年代,面对国民党政权的军事和经济封锁,一曲《南泥湾》,让“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传遍大江南北;

20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进入最残酷的阶段,一曲《我的祖国》唱出了志愿军战士浓浓的爱国情,极大地鼓舞了全军的士气;

20世纪90年代,东方风来满眼春,改革开放入人心,《春天的故事》激励了无数改革开放的弄潮儿;

…………

如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都是追梦人》《乘风破浪再出发》等歌曲激发出中华儿女实现中国梦的无穷力量。“千山万水,奔向天地跑道;你追我赶,风起云涌春潮”是中华儿女的真实心情的写照。而在 2020年这个不平凡的春天,一曲《众志成城》唱响了华夏儿女凝聚一心、阻击疫情的豪情。

如果《人民日报》要举办“歌曲与时代”的征文比赛,请你写一篇文章参加。要求:结合材料内容,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自拟标题,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中国的概念非常简单:我的祖国,我自豪。他们从小在这个环境里长大,对国家有种天然的认同感。当然,等他们更成熟时,他们也会意识到要向世界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是,“中国”这个词,以及背后那一整套文化符号,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2020年,淘宝上好几家汉服店的销售额不声不响过了亿;600年的故宫成了文创产业的头号IP,故宫IP带火了一批网红爆款;李子柒中国古风美食文化视频在海外“圈粉”无数;华为科技公司,注册下一代商标时,操作系统叫鸿蒙,实验室叫玄武,还有昆仑、浩天、灵豸等商标,均出自《山海经》。类似种种现象总让我们心潮澎湃。为什么会有这种内心感受?因为它们是我们文化的根,是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符号。

你认为中国的文化符号是什么?请围绕“中国的文化符号”写一篇演讲稿,在中外文化交流论坛上演讲。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半个多世纪以前,我们以“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带有“阶级”的词语评价人的身份;十几年前,我们又以“白领”“蓝领”“金领”等带有“领”的词语区分人的身份;近一段时间,央视新闻的一篇《早安啊,打工人》公众号文章让越来越多的人以“打工人”自标身份……“打工人”这一称呼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有赞同“打工人”这种提法的,说“打工人”是对所有从事体力和技术劳动者的统称,这三个字代表着勤奋、热情、坚韧和上进,是当代社会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也有不少人表示反对,认为这一称呼带有嘲讽和调侃的嫌疑,是新时代下人为的强行阶层划分,意在弱化当代青年对现实的不满情绪,企图通过这种幽默式的调侃缓解当前年轻群体的高压生活环境。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对“打工人”这一称呼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呢?请以高中学生的视角写一篇文章,向《青眼看社会》杂志的“热点时评”栏目投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学问之道,四子书如户牖,九经如厅堂,十七史如正寝,杂史如东西两厢,注疏如枢阆,类书如厨柜,诸子百家诗文词如书舍花园。厅堂正寝,可以合宾;书舍花园,可以娱神。”提倡读书应广读博览,力避偏废。

郑板桥在《板桥家书》中则说:“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益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强调读书贵专,要取其之神。

博览群书和读书贵专,你认为哪个更重要?在理智中学高三年级开展的读书节活动中,有同学对此产生疑惑。学校辩论社拟举行一场以“博览群书,涉猎广博”(正方)与“读书贵专,求精求深”(反方)为题的辩论赛。假如你是其中一个辩手,请你联系自身课外阅读体验,在“正方一辩立论陈词”和“反方一辩立论陈词”中选择一种,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湖南某考生在2020年高考中,以高分填报了北京大学的冷门专业——考古专业,并透露这是她自己的选择。选择考古专业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她喜欢历史和文物,并被“敦煌女儿”樊锦诗的故事深深打动。

该考生的这一选择在网络上掀起热议。有网友认为,作为农村家庭出身的学生要为家里考虑,学经济、金融等专业,将来解决家庭实际困难。也有网友认为,这么高的分数,就应该填报竞争力更大的热门专业,不要浪费了机会。樊锦诗女士得知此事后,为该考生送去《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一书,表达对她的祝福和希望,鼓励她“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静下心来好好念书”。全国各大博物馆、考古机构纷纷为这位考生点赞,并为她精心准备了“考古豪华大礼包”——考古珍贵资料,希望对她今后的学习有所帮助。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你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与同学交流体会,分享感受。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2020年1月4日,俄羅斯将汉语列入期末考试(类似于我国的高考)科目。近年来,世界各地都掀起了一股汉语热,学习汉语的人数量激增。

(2)在我国,英语热持续“高烧不退”,许多父母争先恐后将子女送到“英文学校”或“外语学校”读书,小孩学,大人学,几乎是“全民学英语”。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针对我国“英语热持续‘高烧不退”的现象写一则倡议书,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