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避免认知偏差

2021-04-08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无知者达克圆圈

【阅读导引】

“达克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基础上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但是他们却无法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这种自我认知偏差与每个人选择的评价标准有关。每个人都是先自我评价,然后以自我信息作为标准去评判他人。正是因为评价的标准不同,就很容易产生自己能力很强的错觉。又因自己能力不足,难以了解他人真正的能力信息。因为自己本身能力较低,就更不容易了解比你能力高的人的水平。所以,就会出现别人厉害的地方你意识不到的现象。在评价时,更容易唤起的是自己的长项,去对比别人的短项,这么一比就容易比出自信。能力欠缺者们往往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一个愚昧的人,却自以为聪明。其中没有撒谎或逞强,而是真心这么觉得。每个人的认知半径都是有限的,无论是在自认为擅长还是不擅长的领域里,都认为自己具备较高的水平,就如同一只“井底之蛙”。这样,当别人有所成就时,你会认为他没什么了不起,自己也可以做到;只有当自己的知识积累得越多的时候,才越能发现自己的短板和不足。

那我们要怎样才能避开“达克效应”,不落入这样一个自我认知的误差里呢?首先我们要保持谦逊开放的态度,承认自己的无知。凡事不能马上主观臆断,一定要仔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认真思考自己是否拥有解决这一事情的能力。如果还有不足,就要尽量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做决断的时候,也要保持理性和警惕,认真思考后再做决断。第二,认清自己,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不过分自信,也不妄自菲薄。当你对这个世界了解得越多,对自己的了解也会越清晰。

【附文】

为什么越是无知的人越自信?

“达克效应”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们越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不要和无知者争论。

因为,有科学研究证明,无知者是真的意识不到自己是无知的。

1995年的一天,一个名叫McArthur Wheeler的青年大摇大摆地抢劫了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一家银行。被捕后,他看着监控录像突然难以置信地说:“我脸上抹了柠檬汁啊!”

原来,有人曾告诉他,只要把柠檬汁涂在脸上,就能隐身。对此,他深信不疑。这种脑子对我们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但请别骂他傻瓜,他可能会觉得很委屈,或者还会理直气壮地反驳你。

这并不是个笑话,而是个真实存在的心理现象;而且也并非极端少数,反而无处不在。

1999年,两位心理学家Dunning和Kru‐ger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他们做过四个实验,结果震惊地发现: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逻辑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总是高估自己。当他们实际得分只有12%时,却认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

他们把这个现象称为“达克效应”(也叫邓宁-克鲁格效应)——这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非理性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但是却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无法辨别错误的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又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简言之,越是愚蠢的人,越自以为聪明——不是在撒谎或逞强,是真的打心底这么觉得!

这一研究结果还获得了当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别误会,这个奖是很正经的!评委中有些还是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这项评奖的目的是选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发笑,之后发人深省”的研究。这一现象其实细思极恐,因为我们也许都在高估自己还不自知。

这不只是在说无知的人。能力中等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强烈的高估,因为他们或多或少存在一两个维度的优势,便更容易“得寸进尺”。

冒充者症候群

“吉米鸡毛秀”曾经在德州一个音乐节现场做过一个恶作剧。记者随机采访了两个女孩,问:“你们觉得Doctor Shlomo乐队怎么样?”

“是我最喜欢的乐队!”“没错,它今年特别火!”

但是,这个乐队名是记者编出来的,取名于一部百老汇歌剧——其实这个乐队根本不存在。

“去参加音乐节的人都以知道下一步的安排而骄傲,即使他们其实并不真正了解新的内容是什么。”

这就是典型的“达克效应”,生活中这种现象其实很常见。比如有的人对任何话题都能侃侃而谈,仿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为听者的我们,有些领域确实所知不多,所以判断不了他说的有几分真假。要么一脸懵然地崇拜,要么鄙视他装。但换个角度想,他大概率就是个自以为是的嘴炮。可能了解过一两个词,就能夸口精通一门学问。这种人,在知识洪流的“尾气”里中毒太深,出现幻觉了。

宋朝有一个叫钟弱翁的县令,写得一手烂书法,却自认为很好。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对一些匾额上的题字做肆意批评,并想方设法让自己重写。

一天,他看到一个寺庙阁楼的匾上有“定惠之阁”四个大字,但是落款处的人名被灰尘掩盖,看不太清。

他又是一顿批驳,叫人把匾摘下来,让自己重新赐字。碍于他县令的身份,即使僚属和僧侣们都觉得那题字写得很好也不敢违抗。然而,擦去灰尘后发现,落款赫然写着一代书法大家颜真卿的名字。

钟弱翁尴尬了一会儿,又对僚属们说:“这么好的字,不刻成碑文多可惜啊。”

所以有时候,面对一些自信十足的无知者而又无从指责时,静静地看着就好——他早晚会被狠狠打脸的。

知道的越多,越能发现自己的无知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Zeno of Elea)的学生有一次向他请教:“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

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它们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芝诺的观点,此后被总结为一句名言:知道的越多,越能发现自己的无知。

想想自己刚了解某一事物的时候,总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比如刚学会吹响笛子,就激动地觉得自己是个乐器天才。

但你若去问那些学了许多年乐器的人,他们往往会说,自己不擅长乐器。这并不是谦虚,而是因为当他们深入钻研之后,真的认识到了器乐的广博以及自己的許多欠缺。所谓初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怀疑人生。随着学习的继续深入,大多数人会逐渐发现自己的不足。这其实是一个很合理的过程——在经历消沉和重新定位之后,才终于对自己的能力有较为准确的认识。

“无知五分之一法则”

美国的《赫芬顿邮报》曾做过一项民意调查,向公众提出一些非常离谱的观念,比如太阳围绕地球转,彩票是非常好的投资方式,个子高的人跑步容易缺氧等等,让他们做判断。结果却表明,每一个离谱的观念,都有20%左右的人会盲目相信。

这就是著名的“无知五分之一法则”。也就是说,无论一个观念多么离谱可笑,在全世界总会有20%的人盲目地相信它。有些人知识的匮乏,或者说存在的认知障碍,实在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不要与思维不在一个层面上的人争辩的缘由:那只能是鸡同鸭讲。

(附文来源:微信公众号:第一哲学家)

猜你喜欢

无知者达克圆圈
智珠2则
行为判断
行为判断
圆圈填数
为什么是他设计了那么多上海地标建筑?
人可以不博学,但决不能无知
阻碍个人发展的七个问题
鸭子达克修房子
鸭子达克变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