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胎釉对青瓷釉色肌理的影响分析

2021-04-08缪松兰杜永强

中国陶瓷工业 2021年5期
关键词:瓷釉开片青釉

缪松兰,杜永强

(1.景德镇陶瓷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2.江西省景德镇市雕塑瓷厂九善堂,江西 景德镇 333000)

0 引言

陶瓷艺术在时间的维度上联系着远古和现代,在空间的维度上沟通着中国和世界,是既有时间的厚度,也有空间的宽广。集实用与艺术于一体的陶瓷,体现了陶瓷材料与美学、陶瓷工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陶瓷肌理艺术表达的方式,是借助陶瓷材料在色泽、质感、纹路等各种肌理上的表现特点,使陶艺作品形成厚薄相生、高低起伏的视觉感和触觉感。通过手与泥土的对话,实现陶瓷泥性的表达,展示泥土泥性的材质特点和泥味美感。借助陶瓷工艺技术形成丰富多彩的釉色肌理,具有一种抽象美感,提高了陶瓷的艺术欣赏价值。

中国是瓷器的发明国,浙江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青瓷,这种“雨过天青云破处”“梅子流酸泛绿时”的神秘翠色,从古老的越窑,传承到瓯窑、汝窑、龙泉窑、景德镇窑、耀州窑、宜兴窑等等,一烧就是上千年。

本文围绕青瓷釉肌理及其应用,对其坯釉工艺等进行论述与分析。

1 陶瓷肌理

陶瓷肌理是陶瓷制作者有意识地使用不同材质的坯釉料、装饰材料,经过巧妙制作、表面工艺处理、焙烧之后所形成的组织构造、纹理结构。也可以理解为经过选择原料、制备坯釉料,通过成形、烧制、彩饰等工艺而制得陶瓷制品所形成的表面纹理组织产生的肌理效果。肌理同时也是质感的一部分。质感是指物体表面的质地作用于人的视觉和触觉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直接感受。

陶瓷肌理一般可以分为材料性肌理和制作性肌理两个方面。制作陶瓷时,通过采用不同的原料与不同种类的坯釉料配方、不同的成形方法和加工处理技术、不同的烧成工艺,制品表面便产生不同的色泽、纹理、外观质感效果。这种既无固定形态又有鲜明特征的美感,给人们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材料性肌理是由陶器和瓷器本身材质的自然属性所显示出来的纹理组织、泥质肌理。其受控于原料、坯料与釉料配方、工艺技法,尤其是烧造工艺。胎、釉表面效果都属于这种形态的肌理。

制作性肌理是由人为作用而产生的纹理组织,主要受控于成形、加工、彩饰等制作技艺。如制作坯体时,采用泥条盘筑、泥板成形、泥片镶接、拉坯、模印、绞胎、捏塑、拍击、堆贴、剔刮、刻画、雕镂等工艺技法,采用浸釉、荡釉、射釉、旋釉、浇釉、甩釉、喷釉、吹釉、洒釉、滴釉、涂刷釉等施釉方法控制不同的釉层厚度,釉面都会形成迥异的肌理效果。

陶瓷釉色丰富多彩。利用釉色的多样性,就可以模拟出各种各样的质感。釉色的随机性、偶然性以及独特的肌理效果,使陶瓷艺术充满活力和魅力,是陶瓷特有的肌理品质之一。釉色美是陶瓷特有的美,是陶瓷的根本。陶艺家可以借助绚丽多彩的釉色,随机或特殊的釉肌理效果,创作出独特而奇妙的陶瓷艺术品,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表达制作者创作理念,实现艺术趣味,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2 青瓷釉肌理与应用

2.1 青瓷釉肌理

我国古瓷从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器到唐初,中国陶瓷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青釉时代。直至唐代,青釉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北方邢窑白瓷的烧制成熟后才被打破,形成了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和邢窑为主的北方白瓷的“南青北白”瓷业布局。邢窑白瓷被誉为“类银”“似雪”,越窑青瓷则有“类玉”“似冰”之誉。

青瓷文化一直是我国古瓷文化的主流,对我国文化发展影响很大。中国青瓷艺术源于中华民族“君子比德于玉”的传统理念,尚玉情结自古而然,而且这种民族性的审美传统延续至今。对釉肌理玉质感的追求是中国儒道文化的集中反映。早期青瓷釉即仿青玉肌理效果,例如:宋代龙泉梅子青釉、粉青釉仿翡翠,景德镇青白瓷影青釉仿青白玉,德化建白釉仿羊脂白玉等等。

这种釉色美追求迎合和延续了国人对玉文化崇拜的文化传统。对青瓷材质美的探索,也体现着传统文化自然天成的哲理。时至今日,现代陶瓷艺术家在创作青瓷作品时,依然享受着那种温润的玉质感和清透的色彩效果。

青瓷釉种类很多,由釉肌理所表现出的粗细、软硬、光泽、透明度、釉色迥异的外在形态,使各种青瓷制品出现不同的品质。青瓷釉,有的细腻清透、清新雅致,有的“类冰似玉”带有温润的玉质感。雨后初晴般的天青色,柔和纯真的天蓝色都给人素淡而深邃的美感。

自唐宋以来,追求自然丰富的色彩,成就了中国陶瓷艺术精品中的颜色釉。在唐代,其他釉肌理表现也开始兴起,如唐三彩,其釉色绚丽鲜艳,斑驳多变。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各类颜色釉品种繁多,争奇斗艳,形成了中国陶瓷釉色之壮观系列。

2.2 青釉肌理在陶瓷上的应用

青釉的釉色繁多,各有特色,不同种类的青釉可被应用于不同制品、不同创作形式中。有的用于日用陶瓷,有的用于陈设陶瓷;有的用于浅刻与绘画作品中,也有的用于陶瓷雕塑和陶艺作品上。

陶瓷装饰常利用透明青釉,薄薄一层罩在刻画、压印、出筋、雕刻等有凹凸纹饰的坯体上。因釉留存的厚薄不匀,随纹饰而变化,而显出胎体上的暗花。厚釉,尤其是乳浊厚釉,可以掩盖胎体颜色,多施于光面而有凹凸线条的坯体上,所形成的线条本身就有装饰效果。

影青釉用于器物的最大特点,就是在玲珑剔透中凸显胎体的形态,影透性非常强。在青白瓷上运用一边深一边浅的“半刀泥”刻画技法,因刻画痕迹深浅不同,釉料填充厚薄不均,釉色也浓淡不一,深处青绿,浅处青白,因而富有层次感。

影青釉也可以同时应用于浮雕和圆雕中,其釉色可表达出浮雕清晰且富有质感的轮廓线和纹饰细微的层次感,使其画面更加秀美。同时也可完整地显现圆雕造型的轮廓结构和体量感,使其形体更加饱满盈润。

粉青釉属于乳浊釉,其影透性远远低于影青透明釉。而粉青釉最大优势在于它难以超越的玉质感,是青瓷釉色中最为接近青玉质感的。在青色里面若隐若现的微白,赋予了陶瓷雕塑作品丰富而深厚的想象空间。

3 胎、釉化学组成对青瓷釉色影响的分析

3.1 浙江青瓷胎的化学组成

据浙江青瓷专家叶宏明的研究,浙江各地窑口古代青瓷胎的化学组成是十分相似,并且与浙江本地产的瓷石原料成分也十分相似。浙江瓷石中含 SiO265 %—80 %、Al2O314 %—24 %、Fe2O30.5 %—3 %。而浙江古代青瓷胎的SiO2含量较高,一般都在70 %—80 %,最低60 %—70 %;胎内Al2O3含量较低,最高22 %—28.5 %,最低13 %—15 %;胎内Fe2O3含量较高,大多为1.5 %—3 %。其中,龙泉哥窑黑胎Fe2O3大于3.5 %、朱砂底胎Fe2O32.3 %;瓯窑缥瓷胎Fe2O31.1 %,是最低的。

因胎内Al2O3含量较低,青瓷的烧成温度亦较低,多在1200 ℃—1270 ℃。因Fe2O3较高,采用还原气氛烧成,胎体多呈灰色、灰白色,对青釉起衬托作用,可使釉色更为幽雅。

因TiO2能与Fe2O3反应生成灰色的FeO·TiO2、2FeO·TiO2、Fe2O3·TiO2等钛酸铁化合物,同样也会影响胎体颜色,继而影响釉色。例如:瓯窑缥瓷胎只含Fe2O31.1 %、TiO20.7 %左右,所以胎色相对较白,釉呈淡青;越窑青瓷胎含Fe2O31.5 %—2.2 %、TiO20.7 %—1 %,胎体淡青色,釉呈“千峰翠色”的纯青色;南宋弟窑胎含Fe2O32.4 %、TiO2微量,胎体白中带灰,釉色呈粉青;南宋官窑、龙泉哥窑追求“紫口铁足”的艺术效果,制胎用紫金土配合瓷石,Fe2O3高达3.5 %—5 %,从而使胎体呈猪肝色或褐色,釉呈灰青色。

3.2 浙江青瓷釉的化学组成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陶瓷专家李家治早在1983 年就通过对浙江青瓷釉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的研究,找出了浙江青瓷釉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且对比我国南北各地数十个历代青瓷釉和白瓷釉的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认为浙江青瓷釉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可能是我国瓷釉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他提出浙江青瓷釉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商前时期釉的孕育阶段(公元前5000 年—公元前1600 年);(2)商、周时期釉的形成阶段(公元前1600 年—公元前220 年);(3)汉、晋、隋、唐、五代时期釉的成熟阶段(公元前206 年—公元960 年);(4)宋至现代釉的提高阶段(公元960 年至今)。这四个阶段在釉的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上都有明显的差别。

3.2.1 釉成分中的RO 与R2O 变化情况

釉成分中助熔剂的多少是能否形成釉的关键。碱土金属氧化物RO(主要是CaO 十MgO)含量的多少,决定了釉的形成。商前期,釉中助熔剂总量(RO 十R2O)小于15 %,RO 含量小于5 %,加上Fe2O3含量较多,在当时1100 ℃左右的烧成温度下是不能熔融成釉的。商、周时期,釉中熔剂总量增加了,尤其是增加了CaO 的含量,降低了Fe2O3含量,在当时1200 ℃左右温度下遂能熔融成釉,使我国远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创造了传统的石灰釉。釉中RO 含量变化情况经历了先低(商前期小于5 %),后高(商、周不超过15 %,汉至五代不低于18 %,一般20 %上下),再低(宋以后不超过15 %,一般10 %左右)的过程。

在RO 发生变化的同时,釉中碱金属氧化物R2O (主要是K2O+Na2O)和Fe2O3的含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但变化范围较小,一般在6 %以下。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渐降低了RO 含量,增加了R2O含量,最后将石灰釉发展和提高为石灰—碱釉。

3.2.2 釉成分中CaO 和Al2O3的变化情况

东汉至北宋,青瓷釉内的CaO 含量都为15 %—20 %,南宋下降到15 %以下,南宋龙泉弟窑不到10 %,可见釉内CaO 含量是逐渐减少的。在CaO含量降低的同时,K2O 和Na2O 的含量相应得到提高。

东汉至五代,青瓷釉内的Al2O3含量一般都为11 %—14 %。北宋以后增加到14 %以上,南宋官窑和龙泉哥窑高于16 %,达到现代硬质白瓷釉的Al2O3含量水平。随着Al2O3含量提高,提高了釉的始熔点和高温粘度,有利减少流釉、起泡等缺陷。

3.2.3 釉成分中Fe2O3、TiO2的变化情况

青瓷釉中,Fe2O3含量一般在1.5 %—2.5 %,TiO2含量0.5 %—0.8 %。随着时代的发展,铁钛含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东汉至北宋越窑青瓷釉中,铁钛含量都比南宋龙泉窑要高,尤其是南宋龙泉窑的钛含量有的仅为微量。釉中铁钛含量的减少对青瓷釉呈现青的色调是非常有利的。

4 青瓷釉肌理与坯釉工艺的关系分析

青瓷的釉色肌理丰富多彩,各有不同。除了与烧造窑炉、烧制工艺等有关外,主要与坯釉工艺有密切关系。严格地说,“坯”包括经成形而未烧过的半成品(称为生坯)、经素烧后的坯件(称为素烧坯)、经施釉后的坯件(称为釉坯)。而“胎”是指经高温烧成后构成陶瓷制品的非釉、非化妆土部分。原料的选用和坯釉料制备是制作陶瓷的基础,烧成则是关键。“坯料”是指经加工精制后用于制坯的物料;“釉料”是指加工精制后,施在坯体表面而形成釉面用的物料。

下面从青瓷坯料、釉料、釉层厚度、开片四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4.1 坯料方面

南宋中期以后,青瓷出现质的飞跃。龙泉弟窑成功烧制出薄胎厚釉、润如玉质的梅子青、粉青釉青瓷,它们以白瓷为胎,选用风化程度高的瓷石制作坯料。坯料中Al2O3含量大于越窑青瓷,使烧成温度得到提高,胎质的精细度也随之提高了。

仿官窑黑胎青瓷坯料中添加含铁量高的紫金土,使瓷胎烧成黑色。青瓷中“紫口铁足”“朱砂底”的形成,都是因为胎中含较多铁质,在烧成后期受二次氧化所致。

4.2 釉料方面

宋代影青釉是一种一览无余的透明玻璃质釉,是传统的钙釉,即以CaO 为主要熔剂的石灰釉。石灰釉高温粘度较低,高温流动性较大。如果釉层较厚,在烧成的高温熔融阶段便十分容易流釉,故只能适用于单件薄釉技术。釉色基本上以青色、青黄色为主,很少有粉青色。石灰釉的烧成范围也比较窄,煤烧时制品易发生烟熏、阴黄、气泡缺陷。

而梅子青、粉青釉是一种具有玉质感,可以展现质地美的乳浊釉。其以K2O、Na2O、CaO 等为熔剂的混合釉,称为石灰—碱釉,现代也可称为长石—石灰混合釉。

南宋官窑中后期,釉料配方主要采用瓷石加釉灰,即在瓷料中掺入草木灰。瓷石是Al2O3、SiO2、K2O、Na2O 的主要来源,釉灰是CaO 的主要来源。随着釉料中Al2O3、SiO2和碱性成分K2O、Na2O的提高,增加了釉的高温粘度,降低了釉的高温流动性。除瓷石外,还在釉料中引入一些富含铁矿物的紫金土,以提高釉中Fe2O3的含量。Fe2O3则是青瓷釉的主要着色剂。

石灰—碱釉的高温黏度比石灰釉大,在适当温度烧成时,釉面光泽较为柔和,没有强烈的浮光感。使青釉厚而不流釉,釉内气泡也不至于太大,从而可获得青翠如玉的釉色。石灰—碱釉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石灰釉的缺点,而且拓宽了釉的熔融温度范围。可以说,由石灰釉发展到石灰—碱釉,是陶瓷釉配置技术上的一大进步。

4.3 釉层厚度方面

石灰釉透明度好,胎色可以透过薄釉层影响釉色。南宋官窑早期产品的青黄釉色,是胎的淡灰偏黄色调透过薄釉反映出来的一种胎釉的合成釉色。所以,釉色黄中带青。具有玉质感的青釉与多层结构的厚釉工艺密切相关。采用多次素烧、多次施釉的工艺方法是南宋官窑厚釉技术的特点。龙泉青瓷最厚的釉层经过3 次素烧4 次施釉,可使釉层厚度在1 mm 以上,并具有多层结构。烧成后,釉层中存在钙长石、残余石英以及小气泡等,这些显微晶相、气相与溶于釉玻璃相中足量的铁共同起呈色的作用,致使釉色呈青玉质感或粉青等色调,形成凝重沉静的肌理美感。

4.4 开片方面

开片是指釉面龟裂,又叫纹片。瓷器开片,古来有之。宋之前,铅釉、钙釉均俱开片,但浅且薄。自宋始,官窑与哥窑的乳浊厚釉开片,纹理更加丰富,纹路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尤其表现在称之为斜开片的冰裂纹上。

开片的颜色有深黑色、黄色、褐色、鳝血色等多种。开片大小也有不同,大而疏的称“牛毛纹”,细小如珠的叫“鱼子纹”,大小参差错落的称“百圾碎”。因缩釉而留下的棕眼状如螃蟹爬过一般,俗称“蟹爪纹”,重叠若冰裂的叫“冰裂纹”。通过把握釉面开裂的规律,宋代的汝、官、哥窑均能生产开片的器物。

开片的形成是胎釉配方、釉料细度与混合均匀度、施釉厚度、烧成窑炉、烧成温度和气氛、冷却方法和冷却速度等一系列工艺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可通过调整坯料和釉料配方,使釉的热膨胀系数大于坯体的热膨胀系数。控制釉料细度和釉浆稠度,适当提高釉层厚度。采用合理的烧成气氛,控制烧成温度、高温保温时间,采取适当快速冷却等工艺措施,使开片效果达到预期。

5 现代青瓷艺术装饰的创新

在社会生活中诞生的艺术,总会连接起历史与现代,给予人们心灵富足和安宁,陶瓷艺术也一样。对于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非遗”传统手工艺陶瓷产品,必须是在传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在新时代,对于年轻一代陶瓷人而言,则更要注意做到在努力学习中认真传承,在忠实传承中不断创新。不仅要在产品设计及艺术风格上能迎合时代的发展和消费者的需求,与时俱进,而且要在工艺上不断改进,科技上创新,在制作技术上,要发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

笔者认为,可以围绕青瓷造型、胎质、成形、釉质、釉色、施釉方法、装饰方法、烧成设备、装烧工艺等方面展开工作。可喜的是有很多陶瓷工作者和陶瓷艺术家,已经在青瓷艺术装饰的创新方面开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丰硕的成果。

如今,各个青瓷产区在陶瓷梭式电窑、气窑普及的情况下,为青瓷生产、发展所做的探索和创新,不仅使天青、梅子青、粉青、仿官、仿哥、仿瓯、豆青、米黄等名贵的青瓷釉色得到恢复和品质提升,工艺上再现了紫口铁足、朱砂底、贴花、出筋、开片、飞金等与釉质、造型融为一体的传统青瓷的艺术语言,而且创新发展了“哥弟结合”“青白结合”“纹片定形定位”,越窑风灰釉跳刀、氧化焰烧制青瓷、青釉与夜光釉、虹彩釉、彩釉装饰相结合等新技艺,创新出大量符合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的优秀青瓷新作品,让广大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

6 结 语

俗话说,制作陶瓷原料是基础,烧成是关键。单从青瓷胎釉对青瓷釉色肌理的影响而言,又主要与坯釉工艺关系密切。坯料与釉料配方、制备工艺参数控制、坯体加工处理、施釉技法与釉层厚度均会影响到青瓷制品的材质,继而影响到釉肌理。这就需要陶瓷制作者努力学习陶瓷知识,融会贯通陶瓷工艺原理,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陶瓷制作技艺,具有工匠精神。不断积累经验汲取教训,力求制作出精良的坯体,施上与之相宜的釉料,从而获得独特的釉色肌理。

当代,陶瓷釉更是争奇斗艳、美不胜收,新的釉种不断出现,为陶艺家提供了更多选择,也让我们陶瓷人有了一个充分发挥自己制瓷才能的广阔平台。

猜你喜欢

瓷釉开片青釉
灰铁倒流壳内流道涂瓷釉的实验研究
瓷器的开片原理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知足(竹)常乐
浅谈哥窑开片的三大美学特征
浅谈汝瓷开片艺术
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刘永强作品鉴赏
——鲁青瓷釉下彩(春夏秋冬)
开 片
吉州窑瓷釉种类及其装饰技法
传统民族文化与小学美术教学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