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探索*
2021-04-08林华坤
◆林华坤
0 引言
高等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大发展,正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各个高校的办学目标与追求。社会的变革对人才的质量与内涵提出新的要求。人才培养是高校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如何按照新时代提出的要求进行改革,是当前高校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今天,脱胎于计划环境下的高等教育逐渐暴露出其缺点,甚至与市场相脱节。于是,各个高校纷纷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需求,而这场改革中最重要的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 地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
地方高校必须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增强竞争力[1]。当前,大部分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是一些地方院校因为底子薄,基础不够稳固,虽然在进行一些改革,但总让人觉得是在“小打小闹”。归根结底,是学校上下还未对改革产生深刻认识,没有对改革给予足够重视。
地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主,或者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从事音乐教育、艺术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如何更好地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音乐教育人才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是当前改革必须正视的问题。为更好地契合社会发展需求,地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1 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全国第五次教育工作大会提出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实际上,人们对高等教育改革方向的认识是一致的——原有的课堂模式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天性,这种模式必须改革。在新时代,地方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是建构新模式并运用到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以德育为核心,加强师德师风及教育情怀的养成;推进素质教育,不能只是一种口号,更应该落地执行,培养具有较强音乐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音乐挖掘与创新能力的人才。
1.2 人才培养目标要注重“一专多能”
地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长期以来的通病是,以专业音乐院校的教育模式为准绳,专业要求上与这些院校看齐,却忽视了学生师范素质及能力的培养。地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培养的人才与专业院校是不一致的,是要适应中小学讲台的。这就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要“一专多能”,他们要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就必然要掌握扎实的音乐学科素养和丰富的音乐相关知识,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体制的因素,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考进编制并走上讲台的是少数,如果不多掌握一些技能,学生将来就业将是一个难题。
1.3 要加强文化素养养成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趋势[2]。艺术最本源的动力是文化与生命。音乐就其本质而言,是特定文化的产物。音乐是艺术的一个分支,艺术又是文化的分支,所以音乐也是文化体现的载体之一。世界上任何一种音乐形态都具有极强的文化因素,音乐的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依托于文化的影响。所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也要从文化角度分析和解释音乐行为。在传统音乐教育教学中参照的是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更强调专业技能的掌握,忽视了文化素养的养成。在地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改革中,要加强诸如中国文化、中国音乐历史与音乐鉴赏、中华优秀传统乐种等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师范毕业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承担教师的职责,更好地教给中小学生音乐知识及音乐所代表的艺术和文化。
1.4 要宏观入眼、微观着手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门、高校要制定相应的指导或实施意见,即宏观方面的措施。普通教师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应从微观上来体现。微观上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课堂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教师更应该从本职角度思考如何改变自己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并付诸实践。
2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最关键因素
学校应通过加大投入、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切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而众多保障中,最关键也最为重要的是师资队伍。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师范生为主的地方师范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更为重要。师资队伍的整体修养、师德情况、专业知识等将直接影响师范生。可以说,师资队伍已经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师范院校教师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地方师范院校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结合本校及主要服务范围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迎接挑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下是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2.1 师资队伍管理要制度化
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在课堂内外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师范生学习的参照对象,可以想象,师资队伍若缺乏建设与管理,学风、教风、校风必将不理想。良好的管理,可以较好地保障教学秩序。一些新办高校,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是由办学层级稍低的学校(如中专、大专)升格或合并而来的,组成师资队伍的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升格或多校合并带来的难题之一就是如何构建良好的管理模式。因此,更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的团队协作配合能力,同时形成有效可行的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包括规范考勤制度、教研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师个人档案制度等。
1)考勤制度是最基本的,是每位教师都必须遵守的,它是教学秩序的最基础保障。
2)教研制度是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最有力途径。笔者所在高校设置了多个教研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任教的学科、专长选择某一个教研室,也可以跨领域、跨学科参加其他教研室,鼓励多学科融合。教研室制订计划,每两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成立教学督导小组,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通过竞赛“练兵”,并集体听课、评课,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3)完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设计专业课程教案、听课记录、导师指导记录等,有利于端正教师教学的态度,培养教师的工作严谨性。
4)教师个人档案制度之前很少被提及或重视,该制度可以反映一位教师近期或长期的发展状况。各省份都建立了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囊括了教师的基本信息、所教学科情况及成果、个人发展状况。地方师范院校要充分利用该系统,及时督促教师更新,注意纸质材料的留存。教师的个人档案更新也是教师个人理念的一次更新,能让教师更有意识地朝着相对缺失的方向努力。
2.2 教师考核要“质”“量”兼顾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终极目的是能有“质”的提高。作为师范生推荐必读书目之一,霍尔姆斯小组在《明天的教师》中总结了教育教学的理论经验:“没有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没有教师质量的提高。”教师质量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地方师范院校办学前期,师资队伍更容易倾向于“量”,这可能也是一种发展过程,有“量”的积累更容易实现“质”的转变;然后通过内培外引构建比较合理的队伍,高职称、高学历人员比例基本达标。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还应注重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地方师范院校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访学、进修、攻读硕博士学位、校内教师培训等多种途径,促进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在音乐师范专业,教师形成的重教学轻科研的惯性模式阻碍了教师个人发展。在新时代,这一观念必须转变,要教学、科研并重,没有教学的科研不是完整的科研,没有科研的教学不是高质量的教学。
教师“质”“量”化要依托绩效考核奖惩机制实现,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充分调动整体教师的积极性。在“量”上,要以制度管理教师,考核其教学任务完成的课时量、指导学生参加专业赛事的工作量以及相应科研任务的完成量等。在“量”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质化工作量”,“质”更强调教学产生的效果、科研成果的质量、学生成长的质量等。在绩效津贴分配中也要兼顾“质”与“量”,以工作实效引领各项工作考核,要保证教师完成任务的基本量。同时,对成果突出、影响较大的教师给予大力奖励,以“先进”影响“后进”,保证师资队伍及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2.3 提升教师国际化视野
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各高校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也日渐频繁和激烈。实施国际化战略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战略选择,地方高校也都在尝试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相融通,互受益”的思路[3],积极推进学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国际化视野。笔者所在高校在国际化方面做出深度探索,与海内外一些团体建立了共建基地和协同创新项目,派遣教师到国(境)外访学等,青年教师在国外著名音乐学府攻读硕士研究生。一方面,地方师范院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挖掘各高校资源与优势,积极拓展与国(境)外政府、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办学,选送优秀教师访学进修,支持教师参与国际化课题或项目,构建软环境,提高教师的国际化;另一方面,教师要接受办学国际化的事实,自觉提高自身素质,要以接受、包容的心态多学习国(境)外成功的音乐学院办学的模式和关于音乐教育的先进做法,加强与海内外教师的互动与交流,争取机会多申请到国内外院校访学。
2.4 增强教师的忧患意识
随着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诸多地方师范院校也开始了研究生教育。就音乐领域而言,部分高校虽然有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还比较滞后。笔者所在高校不乏高级职称教师,却鲜有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水平仍需提高,缺乏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协同创新研究的机制;人才培养理念亟待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仍需加快推进;对高水平人才吸引力不足,人才队伍整体质量有待提升;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就要从观念上引起重视,可以开展“增强忧患意识、促进学科发展”之类的大讨论等。
3 行政管理人员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看似与行政管理人员关系不大,其实不然,因为改革涉及方方面面,也涉及全体师生员工,需要全员参与。作为学院日常事务的服务者和管理者,行政管理人员也不能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后腿,相反,应该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助力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改变行政化倾向,切实为教师、教学和学生服务,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服务。
3.1 建立学习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各科室人员的综合素质
行政管理人员除了加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的学习外,还要多学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知识,把握正确的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深刻领会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质内涵。高校要支持与鼓励行政管理人员参与教学改革、项目或课题,加强管理手段培训,加强政策法规、教育理论、现代管理知识、管理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多学习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不断促进整个队伍的思想观念转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3.2 增强服务意识,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行政管理人员不在一线讲台,却是保障教学良好运转的关键。行政管理人员直接面对师生,承担着沟通协调的职责。行政管理人员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秩序。因此,行政管理人员要积极配合协调,增加服务意识,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高校可以通过设置“党员先锋岗”、逐步规范办事流程等方式,推动行政管理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质量,为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