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黄宾虹的笔墨审美趣味

2021-04-08傅长安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黄宾虹笔墨山水画

傅长安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广播电视大学),宁夏 银川750021)

一、前言

大凡我们认为好的画,都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审美感受,客观世界没有现成的画,画是作者个人意匠创造出来的。因此,主体的审美经验在写生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然,我们在美的创造和欣赏活动中形成独特的喜好和偏爱,这与个人的天赋、童年经历、生活阅历、社会地位、文化教育以及独特心境有关这些因素都是审美趣味形成的条件,那么究竟什么是审美特征?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确切固定的答案,它往往是随着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的,但有一点是肯定无疑的,那就是它的审美趣味和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美的认识追求是相互适应,相互吻合的。并代表了那个时代绝大多数人们的审美价值和追求。

纵观中外美术史,凡是大胆创新,锐意追求,在其所创作的作品中,打破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视角,而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审美视角的艺术家,无疑就是这个时代的大师。在这一点上黄宾虹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黄宾虹先生师法造化,以他的终生绘画实践践行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问之道,为我们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绘画艺术财富,这些精品之作是我们研究黄宾虹一生艺术实践的珍贵资料。

二、黄宾虹绘画的特征

黄宾虹先生在绘画上属于大器晚成的一代宗师,直到晚年才开始变法,笔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以润含春雨,干裂秋风,浑厚华滋的笔墨气象,对中国绘画的民族性及审美趣味,作了形象而直观的诠释。并通过对中国笔墨传统的深入研究,以及在自己不懈的绘画实践中,创造出了具有鲜明艺术特征的绘画样式。

(一)整体鲜明,浑厚华滋的笔墨块状结构

从黄宾虹山水画的整体画面构图上来看,也并无奇特之变化,上留天,下留地,左轻右重或右轻左重,在画面中往往占主导地位的是一座笔墨浓重的大山,迎面而来,像一座巨型的磐石雕塑,极具视觉冲击力。他在构图上依然继承传统文人山水画之章法,后面的山往往以少许淡墨或淡色染之,但往往面积却不大,尤其在前面那块儿较大面积的浓墨山体上表现得却如此浑厚华滋,变化无穷,远看气势恢宏,近看笔法极具丰富,在这一片浓重的山水里面,将树木、山石、房屋、舟车、人物等全部统一于其中,虽然在用笔用墨手法上都不一样,树木、山石、房屋、舟车、人物包含在山体之中,与山体融为一体,山体却又衬托着树石、屋宇和人物,互相辉映,天人合一,具有很强的整体感和视觉冲击力,黄宾虹所画山水大多运用积墨,积墨自古为画道之难关,画不好就会出现脏、腻、板、结的情况,而黄宾虹却画出了积墨之神气,灵气。他的画却乱而不乱,乱中又有统一,给人以层次井然又浑然一体的苍茫感。黄宾虹的晚年作品,着实具有这样的功力。

黄宾虹画山水从不拘泥于古人的法度,而是将各家之长经过亲身实践后融为一体,他作画善用积墨法,同时将积墨、泼墨、焦墨、宿墨干笔皴擦点法浑染及多种方法并用层次浑厚,韵味无穷,不只是表现出高山磅礴之气,也表现出大山转合起伏的层次变化。黄宾虹的山水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以生活的真实感受为基础,宋人论画山水,要求作者胸贮五岳,饱经风霜,以此正可以引喻先生的创作。先生所作山水画师法造化,但不是将自然景物机械地搬到纸上来,而是经过认真的概括和巧妙的组织。在他的山水画上,充分地体现出他是最懂得“舍”与“取”之法理的。

(二)画面不同态势和有一定秩序白形的精彩表现

作画应实中求虚、虚中求实,在表现方法上也就是密中求疏,疏中求密。我们常常看到黄宾虹的画,满纸是墨块,然而使我们并不感到窒息,这就是由于他在画面中讲求“实中求虚”的原因所在。观看黄宾虹的画,只要细细地观察,对其所画层峦迭嶂、树石云烟、路径村落,便会感到有条有理,非但不会感到气塞不通,反而觉得丰满而又舒畅。在他的许多作品里,这些白型都得到了巧妙地表现。

黄宾虹的这些山水画面上的留白不是在头脑中事先设计好的,它是随着画面之需要自然而然之流露,这些小空白是累积叠加时笔与笔之间的错落所留下的,它使整个画面光亮灵透,越是最亮的小空白处,点上最黑最焦的墨,效果就越透亮,这大概就是黄宾虹所说的亮墨吧?当然这些小空白不全是空白纸,随着积墨的层次增加,会呈现出不同的墨色层次。大小各异,变化多端,大小不同的墨块在画面中起到了丰富艺术语言的良好效果。而这些不同的白型之形状,它们是有秩序的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画面产生出既强烈而又和谐的相互呼应的效果,是极其精彩而耐人寻味的美感因素之所在。

(三)水墨交相辉映中追求变化统一的平面构成

中国画的笔和墨是相对独立的美的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一门深奥的艺术。这是我国悠久灿烂艺术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它作为文化传统和臻于完美的艺术形式,世代相传,以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之中,并且已成为中国画形成因素中不可替代的首要因素。中国画是以线为主的视觉造型艺术,然而线型艺术本身决定了它二维空间的视觉效果,即便是有前后纵深感,也是以线条的浓、淡、疏密对比而产生的艺术效果,隋唐乃至五代、北宋自荆浩创造山水皴法以后,也基本上还是二维空间。“五四”运动以后,由于西方写实画法的引进,才有了三维空间的出现,黄宾虹不是中西融合的画家,他属纯真的中国传统功底深厚,且国学学养高深的画家。他的画只是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尽情发挥笔墨之能事,他积数年之修养,创造了山水画的五笔七墨法,五笔即用笔的“平、圆、流、重、变”五法,七墨即墨的“浓、淡、焦、缩、破、泼、积墨法,然而这五笔七墨法创造性的运用,为他的山水画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当然他在具体作画过程中也不仅仅局限于此,他将传统的勾、皴、擦、点、染用到了一个极致,尤其是他创造的宿墨法和积墨法在现当代画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就拿那幅《青山红树图轴》,该画给人远眺是一个突起的浓黑的高山,山下的墨色和山顶的墨色同样浓重,给人在视觉上一个突起高大的整体平面效果,但稍微仔细观看层次极为丰富,浓淡墨交相辉映,色墨相融,看上去累积数遍,但厚而不死,山石上的墨点就像一个个有轻重的音符,极具节奏感,这块高山看上去感觉是个平面,但里面的构成却不少,这是因为他画了很多遍,一遍又一遍的效果,并且非常透气。画面上山的中部,右边以及左下和下面的亭子的几块面积、形状以及大小各异的留空,更增加这幅画的呼应和气脉,左上用淡墨画的远山更增加层次变化,从整个画面来看,用笔用墨都很松弛,且有松有紧很生动,浑染一体既有大的虚实对比,也有小的虚实对比,给人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

(四)不求形似,但求精神再现的意象效果

黄宾虹的山水,无论近看远看都不是现实自然山水及物理的真实再现,我们往往在现实山水写生中受西画的影响,画的大都太具体,不是中国传统画法画精神,黄宾虹画的很简练、概括,它不是画对象本身,而是通过对象表达自己的一种感情寄托、认识和理解,是缘物寄情。对景创作,既不是表现对象也不是再现对象,而是作者艺术精神和个性学养的体现。黄宾虹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审美趣味,有其很高的时代意蕴,值得我们很好地继承。当然学习黄宾虹不只是学他在创作中的表现技法,关键是要学习他深厚的学养和笔墨时代审美趣味。

大象无形,大音无声,广阔无垠的宇宙精神是无法用有限的视象来显现的,而唯有中国传统的笔墨形式是把握永恒,超越形质的最佳形式。黄宾虹笔墨形式的有机和谐和审美趣味,使宇宙生命精神得到了再现。他作品的笔墨宣泄和对美的情感的探究,有效地突现了他对宇宙精神的感悟。他懂得哲学且运用辩证法作画,能在气象万千中把握众多强弱因素的变化和宇宙生命形式,这是中国画笔墨形式结构的真实再现。因此,我们通过他的笔墨形式结构,真切地体悟到大千世界永恒的生命活力。

三、结语

总之,“笔墨当随时代”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因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反映现实生活的绘画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人类已进入21世纪,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视角审美艺术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表现人们视觉的形式语言也在多方位地拓展着。画种及材质也由单一走向综合。无疑,黄宾虹为中国山水画由古典向现代形态的转轨树起了里程碑。是中国山水画笔墨的重要宝库。然而,我们在追求中国画的学习探索中,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突显自己独特的笔墨个性风格。使中国画大放异彩。

猜你喜欢

黄宾虹笔墨山水画
黄宾虹《致昂青信札》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笔墨童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灿然一灯——再读黄宾虹笔记一则
浅析黄宾虹入蜀画作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