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视域下“美育”的建构与发展探析

2021-04-08范芗茗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美育学校教育

范芗茗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710000)

一、“美育”缘起

(一)我国近现代“美育”观念诞生及发展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可以称为“美学教育”或“美感教育”,狭义上是指艺术教育,广义上是指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育,具有“寓教于形,沁人之心,动人以情”的一般规律。美育概念于18世纪由德国哲学家、诗人、作家、美学家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在其《论人类的审美教育书简》一书中提出。席勒认为“人从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架起一座桥梁,这座桥梁便是审美教育,让艺术充当使人恢复健康、具有美的心灵和人性的教师。”美育其作用在于激发每个人的审美潜能,从而引导实现人的全面性,推动新时代发展必然需要加强美育的引导。

清朝末年,受西方资产阶级哲学与西方美学共同影响,王国维首先提出了美育观念,并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他的美育主张。1912年2月10日,蔡元培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其中明确将美感教育列为五项教育主张之一,蔡元培为美育付诸实践,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认为“吾国之患”其根本在于“大多数人皆汲汲于近功近利,而毫无高尚之思想。”并提出“惟提倡美育足以药之。”他认为,只有通过美育得以提高国民的思想素质,进而改造国家与社会,通过艺术陶冶情操,从而影响人民的审美及思想感情。

习近平美育观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制定的一系列关于美育的政策方针的理论归纳和总结,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的紧贴时代特征的美育观念,因此,习近平美育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为理论基础,以当代中国美育发展的现状为依据,与时俱进的美育观,新美育观根本核心在于对先人优良审美传统的继承,同时具备当代人对美的追求。这其中体现了“扬弃”与“创新”。

蔡元培的美育主张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美育的实施和美育机构的建设,如民国初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先后将国文、手工、图画、音乐列为必修科目,使得学生直接受到艺术教育的熏陶;同时,艺术类科目配套书目出版达到40余种;1916年起,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同时建设教学机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推进美育的实施与引领力等成就使他成为我国近代时期美育启蒙人。1919年,五四运动的开展进一步促进美育的发展与实施,新的艺术学校与艺术机构不断涌现。“中华美育会”的成立以及《美育》杂志的出版,推动美育影响力,使更多人受“美育”教育。20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我国美育事业推动不断发展,在众人理论与实践影响下,艺术教育学科建设趋于系统化。同时,社会美育也有所推进,主要在于通过美术馆、美术展览、音乐剧等艺术形式,提高国民的审美思想。在30年代初,全国人民开始兴起救亡抗日之潮,广大教师及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宣传,传播救国思想,号召国民奋起抵抗。与此同时,社会美育与学校美育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例如1938年鲁迅艺术学院成立,随后“鲁艺秧歌队”学员实行在校学习与分赴抗日根据地实习相结合,帮助群众性美育活动开展。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各革命根据地的美育和艺术教育得以正确发展,革命文艺对革命工作得以更有力的协助。《讲话》核心在于文艺为了群众,推动了艺术家与社会的联系,重视社会美育,对于提高社会民众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抗日热情起了极大的引导作用。抗战胜利后,内战时期,美育事业无暇顾及,导致停滞不前。

(二)“新美育观”的理念阐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提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美育”再次得到大规模的发展,这一阶段涌现大批美育骨干力量,艺术师资力量提高,同时社会美育稳步发展,扭秧歌、大合唱、美术展览等活动丰富多彩。受政治运动的影响,美育发展再次遭到打击,使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遭受严重摧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思想解放,实施改革开放,共产党及人民政府再次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美育事业开始“回春”。

当代美育的发展在“新时代”环境中,必然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不断的创新与完善。所谓“新美育”即是习近平美育观,是指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制定的一系列关于美育的政策方针的理论归纳和总结。新时代美育观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与创新,旨在通过“美”以净化人的心灵、制约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形成德育与美育双融合的精神文明建设。着重全社会全民的美育观,将美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及一切活动领域,不仅是艺术类塑造,而深化至人的性格、情感、价值观念等方面,使全民与社会受益,最终通过“美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美育观中指出面对群体是全民,因此美育实践过程中必须要针对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人,有分类有不同办法的美育道路,“将社会核心价值观纳入美育的全过程,将美育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将美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实现全民美育。

二、当代美育的发展现状

(一)学校美育

在国家相关政策《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引领下,对新时代学校美育提出意见与要求,总体上把控美育发展,“要求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①然而从目前现实情况来看,学校教学理念同步《意见》指引,而实现却较困难,存在着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思想意识提升乏力、德育与美育双融合实践过程实施困难等。

学校美育当前的发展现状可以根据学校层次进行划分。学前教育阶层的学生美育教育理念与实践成果最为显著,学前教育对于学生的音乐、美术、手工艺等课程教育基本完备,学校对孩子的综合教育放置于首位。新时代的人们更加向往美好生活,美好生活的美不仅体现在物质层次的丰富,更重要的是精神层次的“审美体验”,因此家长对于孩子的艺术教育越加重视。

幼儿阶段美育教育处于初级阶段,已初步建立起学生对什么是“美”的初步认知。在义务教育阶段,主要集中于小学(6-12岁)学校美育教育的成效显著,这一阶段是美育教育的中级阶段,校内音体美等课程旨在使学生建立起对美更高级的认识,通过对艺术内容的欣赏使学生具备更高级的感受力。最后是中学教育阶段,这一阶段国家要求学生能够自主的探索对美的认识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然而中学美育实践实效未能达到要求,最根本问题在于中学生美育教育体系尚未完善,城乡差距大,师资力量不足,资源配置不达标,各个学校的差异较大,发展参差不齐,审美和人文素养评价体系不健全,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还未完全有机整合。学校美育课程的设置还未完善,学校美育的课程以艺术学科为主,现在中小学教育音乐、美术课程基本配套,然而书法、舞蹈、戏剧、影视等课程的配置仍为缺乏。

其次,因现今仍受“应试教育”影响深刻,家长、学校包括学生个人都首先以“应试”为主,对于学生的束缚仍然严重,造成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无法权衡,部分学校甚至挤占、停上艺术类相关课程。学校美育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校园是学生学习的必要途径,习近平说:“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当前国家紧抓大中小学校园美育发展,旨在形成相互衔接、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的校园美育。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及成长,校园是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受教育途径,使学生在校体验审美过程之中直接受到熏陶与感染。

(二)社会美育

社会美育具有更大的广泛性与丰富性,受众群体是全民,方式更为多样。各个生活角落之中都渲染着“美育”,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个人。科技的不断创新发展为社会美育创造了良好的传播条件,通过媒体以及智能技术等,人们能够“审美的生活”,获得具身性的情景式审美体验或沉浸式全景体验。校园美育与社会美育的有机结合更是美育发展得以双赢的捷径,校园美育通过与社会有机融合,使校园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使“美育”作用真正的渗透于学生。美丽社会环境的建设对全民的成长、生活、工作都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社会美育的完善与发展,通过社会指引增强全民审美体验,从而强化审美感知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审美感知习惯,全面美化个人。社会美育处于生活之中,并非如同学校美育场所,也因此更加难以把控,受全球化与信息化影响,各种思想的冲击与影响,社会美育预见及不可预见的难题更多。例如游戏的影响,现在游戏的受众人群颇多,部分游戏对于社会美育的建设有推动作用,如《匠木》,益智类游戏,可以普及我国工艺技术榫卯相关内容,同时对榫卯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有积极作用。另外,如《王者荣耀》,游戏之中融入了传统文化,之中的“英雄”人物,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英雄,之中的人物皮肤有具有敦煌文化的“遇见飞天”,也有与典故相关的霸王别姬等,有助于游戏者潜意识受到文化的影响,但这其中也有负面影响,例如对于正在接受历史教育的青少年来说,还未能分辨历史与游戏虚构差异时,就会对历史造成混淆记忆等问题。正因此,游戏如何能作为社会美育的宣传手段,游戏之中如何能够传播传统文化与其精神、如何融入传统文化真实信息、如何融入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社会美育的困难之一。

社会美育目前最根本的问题是社会美育如何普及大众,实现全民美育的理念,“艺术”对于社会大众还有很多人认为与自己的生活相差甚远或是知于表层。被动接受之中人们的自主意识尤为重要,因此如何唤醒人们自觉地审美的意识至关重要,主动的投入审美之中,从而“审美的生活”。

据2019年全国博物馆备案数据目前我国有博物馆五千余家,全年举办展览超过两万余次,开展教育活动等33万余场,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社会美育有了卓越的成效的结论。但这其中仍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还有很多人并没有主动参与进博物馆之中。据2020年8月笔者做的一份有关博物馆调查问卷,大多数人参观博物馆是因为旅游项目、学校研学,少数人是因为主动学习、兴趣;参观历史类博物馆的人群年龄集中在30-40岁,参观艺术类、绘画类展览的人群集中在20-30岁,而中小学生更倾向于娱乐性质博物馆,如科技馆自然馆等;主动参观博物馆及参加博物馆讲座活动的人大多数是艺术从业者、艺术类或相关专业学生;这并未完全到达博物馆建设之初、举办教育活动及讲座的目的及意义。

三、新美育观的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美育的发展首先要不断创新新美育观理念,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美育与中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与中华民族的当代精神融为一体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联系,与马克思主义美育一脉相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吸收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从而形成了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美育观,新美育观必须宣传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国全党全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面对当前我国美育建设的诸多矛盾、困难与问题,走独特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美育道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②是费孝通先生民族文化核心理念的阐述,也正是与新美育观理念相通之处。“新美育观”的实施仍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们精神需求。”要坚持群众路线,依靠人民群众,以人民群众为当代美育建设的主体。

新美育观必须找准找好载体,达到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美的要求,同时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增强文化凝聚力,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美育观担当凝聚人们思想的使命,凝聚各民族团结友好相处,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

注释:

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http://gz.people.com.cn/n2/2020/1016/c358161-34354269.html,2020.10.16

②费孝通.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J].读书,1998(11).

猜你喜欢

美育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