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文化视野下的台山诗歌与歌谣研究
2021-04-08罗绮婷孔奕淇章舒柔
罗绮婷 孔奕淇 章舒柔
(五邑大学 文学院,广东 江门529030)
一、与华侨生活相关的诗歌与歌谣的产生背景
(一)大批侨民自愿或被迫远游海外带来题材的变化
1848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国门被迫打开,使得美国金矿发现的消息传入中国;而与此同时,国内正处于战争结束后的经济困难阶段,国内人口剧增与耕地不足、粮食生产量不足所产生的人均温饱需求无法满足的矛盾在沿海地区、耕地资源少的广东五邑侨乡地区表现得更加突出。①
据《光绪新会乡土志卷九·实业》中记载:“计每口得田不足一亩。一亩之入,岁以谷三百斤为率,是每口仅得半年之食”以及《宣统开平县乡土志·户口》中记载的“地不足以容人”都展现出五邑侨乡地区极大的供求矛盾。怀着挣钱养家,或者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梦想,大批侨民被迫或自愿以与劳工招聘代理人签约的形式或以“卖猪仔”的形式远游海外,从而产生了一系列侨民在海外生活工作或在海外生活工作结束后相关现状的歌谣
(二)银信互通使新旧文化交融带来语言的发展
银信,又称“侨批”,是指在海外的侨胞通过某些机构或渠道寄给国内亲友的汇款与家书。1848年,美国金矿发现时,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侨民看到了希望,他们跨越一切艰难险阻,几经波折才踏上美国国土。他们虽在他乡,但一直情牵故里。华侨们会定期将在外辛苦打工赚得的血汗钱和家书寄回家中。他们信件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反映了侨胞们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将外语和母语相结合的语言特点,也间接反映了他们的生活也受到一定异国文化的影响。“这也促使了后来的台山话中会夹杂着外来语的使用的情况,使其在台山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②
这也证明了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台山诗歌与歌谣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三)台山本地有创作并传颂诗歌与歌谣的传统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粤俗好歌,凡有吉庆,必唱歌以为欢乐。”③体现了粤地区的人民都喜好唱歌,能歌善舞的特点。这些歌谣风格不一,大多反应现实生活,抒发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与强烈愿望,这为华侨在外对生活现状以及情感抒发的歌谣创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台山民歌和歌谣的内容及特色
(一)对海外生活的向往和金银财富的极度渴望
19世纪中期的广东沿海地区忧患不断。人地矛盾愈来愈大,生存压力日益沉重。民贫则危乡,太平天国运动掀起的“红匪之乱”以及五邑地区的客家人与当地人的土客械斗加剧了五邑人民的苦难。台山乡民在面临着温饱问题与匪乱的同时,远在美国发了财的乡亲传回了“美国遍地是黄金”的诱惑。于是,大批的台山乡民怀着对海外“遍地黄金”生活的向往和金银财富的极度渴望远渡重洋,从而出现了这样的台山童谣:
爸爸去金山,
快快要寄银。
全家靠住你,
有钱好寄回。④
燕鹊喜,贺新年,
爹爹去金山赚钱,
赚得金银成万两,
返来起屋兼买田。⑤
这首台山童谣以孩童的口吻道出台山的青壮年男人远走“金山”的原因:为家庭生计到海外打工赚钱养家。童谣反映出了台山侨乡对海外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金银财富的渴求。另一首民歌则从婚嫁的角度揭示了前往海外的“金山客”多金富贵,是众多女子理想中的丈夫人选。
有女莫嫁读书者,
有女莫嫁耕田人,
满脚牛屎满头尘。
有女快嫁金山客,
一上船时银成百。⑥
从以上两首歌谣可以看出台山侨乡前往海外成为“金山客”最大的原因便是追求财富。因而大多数台山歌谣都表现出对海外生活的向往和金银财富极度渴望的特点。
(二)浓烈的思乡色彩
中国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而台山侨乡却为了生计不得不远渡重洋打工。在语言不通、一穷二白的境况下,他们面对着生存的压力与陌生的社会文化的环境,肩负着留守家庭的期望,也曾害怕终年劳碌的结果不尽人意,在夜深人静之时思念父母妻儿:
走尽天涯路,风尘跋涉多。
劳劳碌碌为穷途,景遇未逢真不妥。
朝夕思,凭谁教涸鲋?
遥望高堂妻共子,柴米油盐尚有无?⑦
另一首台山民歌仿照了南宋时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高楼饮美酒,几家流落在街头。”结合了台山本地语言习惯改写而成:
月亮弯弯过九洲,
几家快乐几家愁。
几多富丰还乡井,
多小飘零外客游。⑧
远赴海外的“金山伯”终其一生仅能归家两次,第一次是在海外赚了钱回乡建房,与留守家庭短暂相聚;第二次便是头发斑白之时,落叶归根回乡养老。这还是相对幸运的,绝大多数“金山伯”拼搏一生也只落得个客死异乡的结局。因此,在台山流传的提及“金山客”的民歌常常流露出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三)海外华侨对现实遭遇的控诉
1882年后,五邑华侨前往美国谋生变得愈加困难,这首台山民歌反映了当时华侨艰难的谋生之路:
家贫柴米患,贷本来金山。
关员审问脱身难,拨住埃仑如监犯。
到此间,暗室长嗟叹。
国弱被人多辱慢,俨然畜类任摧残。⑨
埃仑岛是天使岛的音译,是美国的移民候审所。通过“口供纸移民”的方式进入美国,需接受严格地移民审查。
一话船到美,欢同得宝珠。
那堪抵埠受羁縻,医生税员未准纸。
受太气,笔尖难以纪。
可想而知,远在海外的台山华侨过的并不像传言中的那样轻松容易,反而充满了歧视和侮辱。台山华侨在海外创作的歌谣被称为金山歌,其中充满了他们对现实遭遇的控诉,也让留守家乡的人们感受到其中的艰辛。
三、以“金山歌”为例的台山歌谣书写的特点
五邑地区青壮男性“出洋”谋生的目的地主要为北美洲及东南亚地区,而在诗歌创作上,以北美华人创作的“金山歌”最众。“金山歌”所用语言主要是以台山话为代表的五邑方言。
作为粤方言地区的短调歌体,“金山歌”既具有粤调说唱文学的特质,又具有与粤讴相一致的类词化倾向。它本是在市井坊间流传的俚曲俗调,有其诙谐直爽的表达方式;后在从民间走向北美华人所设诗社、吟社的过程中趋向于“文人化”、“经典化”,升华为更为官方的案头文学。“金山歌”因表情达意的需要以及形式语言上的高度相似而自觉地向词靠拢。它的类词化合乎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所言的“词之腔调雅俗相和之间”。
自1920年起,伴随着谭雅伦、关宇等学者对岭南各地民歌的收集和整理,“四十六字歌”的身影被发现于新会民歌、五邑“夹房歌”中。谭雅伦认为,北美“金山歌”的形式是在上述家乡四十六字歌的发展过程中半途移植过来的。
《金山歌集》最早记载了“金山歌”的体裁形式:“四十六字歌,粤之俗谚也。”“四十六字歌”是一种在广东地区以及旧金山华人社区中相当流行的民间文学体裁,字句格式统一为八句四十六字,每行字数为5—5—7—7—3—5—7—7。”⑪以下引用一段关于“金山客自叹”的简短民谣:
当初穷过鬼,
霎时富且贵。
唔难屋润又家肥,
回忆囊空皆命水。
运气催,
黄白从心遂。
否极泰来财积聚,
腰缠十万锦衣归。⑫
这首民谣中,“唔难屋润又家肥”“命水”是明显的粤语韵,韵脚平仄皆有;在内容表达上,既有“穷过鬼”这样的粗鄙之语,又有“否极泰来”“腰缠万贯”之雅言的化用。从中可以直观地看出“金山歌”的类词化倾向以及通俗的语言风格:押粤语韵并一韵到底(词很少这样);其韵脚不拘泥于平仄,具有“平仄可混用”的随意性;常以俗语、鄙语、谑语入歌,可视作含有方言土音、用韵随意的俗词。由于“金山歌”的格律难度不高且文风极具通俗文学浅显幽默的特点,“雅”如受过正规古典文学教育的文士、“俗”如不通文墨的底层劳工,都能“共赏”其美。
“金山歌”处在轰轰烈烈的“四大革命”之后,孕育于多元共生的北美文学场域,集合了广泛文人雅士的书写实践,为俗文学雅化的文学之维度中“词的缺席”提供了一个跨越东西、自下而上的证明。
四、研究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
方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经过历史演变积淀的产物。它不但有当地独特的语音、语调和词汇,而且吸取了地域文化的特性,体现了当地民间文化的特点。不同地区的方言各具特色,方言作为当地本土文化的载体,反映了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了文化的丰富性。因此保护方言也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让文化得到多元化的发展。台山的诗歌和歌谣是台山人民创作和智慧的结晶,它以其质朴真实的特点弥补了官方文献的不足之处,从民间的角度让大家能够更好地更加真实地去认识和了解过去华侨的生活,对研究华侨历史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保护和研究台山诗歌和歌谣,在此过程中也是在传承和发展台山方言文化。
(二)作为方言文化的产物,是台山人民的文化结晶
诗歌和歌谣都是当地百姓在自己所见所闻的基础上创作出来,有感而发。在字里行间表达着自己对于家乡对于家庭的情感。台山歌谣和诗歌作为台山方言文化的产物,是台山人民的文化结晶。它们以台山方言作为语言表达形式,从中蕴含了台山方言中许多独特的词汇和语音,表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这些诗歌与歌谣蕴含着浓厚的台山方言特点,记录了台山侨胞在国外的点点滴滴以及外来文化和台山本土文化相融合的痕迹,展现了台山地域文化的独特价值。以台山诗歌为例,这些诗歌的特点是“声声合拍,操以土音,字字谐腔”,也就是声调合拍具有韵律、语言具有台山方言特色,用文言和方言混杂写成、诗歌风格蕴含讽刺。作者多为台山侨胞本人或侨眷,没有具体的名字。
(三)记录了当时的华侨历史与生活,有助于研究华侨历史
民间流传的诗歌与歌谣,它们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地老百姓生活的状况,反映了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在外流传的台山诗歌与歌谣,寄托了侨胞对家乡对亲人的无尽思念,道出了侨胞多少艰苦的谋生往事。尽管我们熟知“金山阿伯”的故事,但是他们光鲜亮丽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在外拼搏的辛酸血泪,是与亲人分离的无限悲痛,因为一离开就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重回故土。二百年以来,多少华侨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选择远赴重洋谋求生路,他们背井离乡、抛妻弃儿。这些对未来对财富的憧憬、辛酸的打拼经历、离家的忧愁与思念都凝结在了这些诗歌与歌谣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华侨是为了谋求出路,让家里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于是选择了出洋谋生这一条路。所以这些记录了当时华侨历史与生活的诗歌与歌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研究华侨历史。
五、结语
台山方言中的诗歌和歌谣产生于极其复杂的时代,其中远走海外、异国之旅是主要背景。这些诗歌和歌谣包含着富有历史气息和人文精神的主题特色以及书写风格,尤其是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随着台山的历史不断变迁,台山诗歌和歌谣逐渐成为了台山地方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不但能加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研究,而且还有助于推动台山文化和华侨历史的保护与传承。
注释:
①张国雄,姚婷.美国铁路华工的追梦与圆梦——基于侨乡视角的考察[J].美国研究,2017(06).
②陈航.台山外来语调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11).
③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77.
④⑤⑥⑧陈元柱.台山歌谣集[M].中山: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1929.转载于古籍网http://www.bookinlife.net/book-298186.html
⑦⑨⑩⑫余白云.金山歌集.转引于张国雄,姚婷.美国铁路华工的追梦与圆梦——基于侨乡视角的考察[J].美国研究,2017(06).
⑪唐海东.跨文化交流中的母题变异——阅读《金山歌集》的一种方式[J].东方丛刊,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