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琨《劝进表》的行文结构及写作特色
2021-04-08王晨晓
王晨晓
(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210046)
一、前言
“劝进”一词,顾名思义,即为“劝勉”、“促进”之意,如《汉书·王莽传》中“劝进农业,安元元焉”,便是促进农业的意思。然而当“劝进”带有政治色彩时,则变成了“劝登帝位”的意义。封建时期,皇权更迭、新帝登基本就是是极为严肃的大事,且纵观历史,需要以“劝进”为手段推举一国之君的情况往往也非同寻常,几乎总与“夺权”、“乱世”等字眼相伴,劝进表这类文体也就有了特殊历史意义。历史上的劝进表不乏名篇,刘琨的《劝进表》正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伟大作品之一。将多篇劝进表进行对比后可以发现,劝进表虽然没有明确的格式要求,但其行文思路与文章结构基本是相同的,简要可以归纳为“四个部分。下文将从刘琨《劝进表》具体文本入手,分析其行文结构,以探究这篇表文写作的高妙之处。
二、劝进之人
刘琨《劝进表》的署名出现在开头和结尾,开头的两位为牵头人——刘琨和段匹磾,结尾处的几位是联名人。这一部分看似仅仅是罗列官职和人名,但却有着极为重要功能。刘琨这篇《劝进表》政治价值也正在于此。刘琨与段匹磾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同属于地方实力派,且刘琨位居三公,更是声名在外。司马睿自身并非处于核心权力圈的中心,自身的号召力不足,且其所占据的“旧吴”——即江东一带对晋的认同感并不强,统治基础也难以称得上牢固。对司马睿而言,刘琨和段匹磾这样两位名声显赫、地位尊崇的劝进人显得尤为重要。
《晋书·刘琨传》有载:“于是河朔征镇夷夏一百八十人连名上表”,说当时上表劝进的有一百八十人之多,然而在刘琨《劝进表》中署名的也不过是温峤、辟闾训等寥寥数人。钟宏达和易小平在《刘琨劝进表与两晋之交政局》一文中认为除了刘琨和段匹磾,北方其他一些有权势之人也在与司马睿保持着联络,并且也在建武元年向司马睿劝进过,如《晋书·载记第八》中就有慕容廆劝进的记载。《晋书·刘琨传》所言劝进者“一百八十人”,应该是上了不止一份劝进表,而其中这一份由刘、段二人牵头的劝进表,无论是政治上还是舆论上都能够为司马睿造势,因而被着重记录下来,流传后世。
除了政治功能外,这份署名也是将来事成之后论功行赏的依据。《晋书·熊远传》中提到:“及中兴建,帝欲赐诸吏投刺劝进者加位一等,百姓投刺者赐司徒吏,凡二十余万。”可见,只要是劝进过的人,都可以进位一等,成本不过一份劝进表、甚至只是一个署名。“劝进”之举,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本万利的政治行为了。
三、劝进原因
这一部分主要集中在正文的前两段,详细交代了劝进的理由。刘琨给出的理由基本可以归为两种,第一种是“天道的要求”,第二种是“时代的要求”。
首先是第一种,众所周知,古人讲求“天人合一”,帝王的命运往往也被认为与天道、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帝位的更迭更是要顺应天道,不可忤逆天意。因此,刘琨开篇便提出“臣闻天生蒸人,树之以君,所以对越天地,司牧黎元”,表明国家必须要有一个君主统治,这是天的要求,因而劝进的行为便是“顺天而行”;加之“社稷时难,则戚藩定其倾;郊庙或替,则宗哲纂其祀”,这种在特殊时期取代君位的行为也是“顺天而行”,被劝进者接受劝进也就有了正当性。以“天意”作为劝进理由的现象在其他劝进文章中也多有存在。如《上尊号碑》中就有如下段落:
臣等前上言,汉帝奉天命以固禅,群臣因天命以固请,陛下违天命以固辞,臣等顽愚,犹知其不可,况神祗之心乎!……臣等闻《易》称“圣人奉天时”,而《论》曰:“君子畏天命。”天命有去就,然后帝者有禅代。(《上尊号碑》)
结合“天意”来进行劝进,能够有效地为登基行为正名,也是足以说服群臣的理由。如果说“天道的要求”是证明正当性,第二种“时代的要求”则是点明时局,以证明劝进的紧迫性。在表文中,刘琨将当时的情况形容为“不图天不悔祸,大灾荐臻,国未忘难,寇害寻兴。逆胡刘曜,纵逸西都,敢肆犬羊,凌虐天邑。”用词悲愤慷慨,足见时局之危。《晋书》中所载王导和纪瞻劝进时所说的话,也是一上来便点出了动荡的时局:
及长安不守,与王导俱入劝进。帝不许。瞻曰:“……二帝失御,宗庙虚废,神器去晋,于今二载,梓宫未殡,人神失御。陛下膺籙受图,特天所授。……”(《晋书·列传第三十八》)
将现实摆出来,也可以显示出劝进者是为国为民请命,被劝进者的即位也并非是为了一己私欲、追求权力,而是时局所迫,为了天下和苍生不得已而为之。是对劝进和被劝进者的同时拔高。
四、劝进依据
天道和时局都亟待一位明君,但为何偏偏是被劝进的这个人?要真正让众人认可被劝进者,就必须要给出充分的依据。刘琨在《劝进表》一共给出了三种依据。
首先是“历史的经验”。刘琨给出的是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例子:“齐有无知之祸,而小白为五伯之长;晋有骊姬之难,而重耳主诸侯之盟。”这两位春秋时期的国君都有在外流亡的经历,并且归国后都励精图治,成为一代霸主。有着相似处境的司马睿被拥立为君也就有了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随后刘琨也以“少康之隆”“宣王之兴”等更为贴近的例子加以佐证,引经据典,令人信服。
除了历史,刘琨还给出了第二个依据——符谶。符谶,即“符图谶纬”,指各种代表天道启示的书籍、图册乃至祥瑞象征,从两汉开始,符谶一说便十分流行,所谓“谶纬之书”绝大部分内容都荒诞不经,可以穿凿附会地作多种不同的解释,任意证实其中一种是“正确”的,便可为政权更迭制造根据。王莽、汉光武帝等都曾利用图谶称帝。刘琨所举用的祥瑞征兆为“一角之兽”和“连理之木”。“一角之兽”便是麒麟,《春秋感精符》曰:“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麒麟出现,也就象征着会出现统一天下的明主。“连理之木”指不同根的树木,枝干却长在了一起。《孝经援神契》曰:“德至草木,则木连理。”这也是出现有德行的明君的象征。刘琨以麒麟、连理木暗示司马睿必将成为明君,也表明“明主”是天下之人的共同期望。
然而,仅凭历史和迷信并不足以让人完全信服。被劝进者的个人才华和人格魅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依据。刘琨以铿锵有力而又诚朴真挚的文句赞颂了司马睿的身份地位,“宣皇之胤,惟有陛下,亿兆攸归,曾无与二”,表明有资格登基之人非其莫属,又颂扬了他的明君之德与过人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颂扬、符谶连同前文的历史经验,不仅仅是作为刘琨的劝进依据,更是暗含了刘琨的良苦用心。可以效仿的先贤和明君出现的征兆,这些既是对新晋主司马睿的鼓励,也是希望他能效仿先贤、成为明主的谏言和期待,蕴藏着刘琨的赤诚与忠心。
五、情感流露
除署名之外全文的最后一部分,刘琨站在一位痛惜山河破碎、亟待明君出现的臣子角度,表达对被劝进者司马睿即位的殷切希望:
方今钟百王之季,当阳九之会,狡寇窥窬,伺国瑕隙,齐人波荡,无所系心,安可以废而不恤哉!陛下虽欲逡巡,其若宗庙何,其若百姓何!
刘琨的劝进情真意切,慷慨激昂,志气纵横,读来令人振奋,拳拳之心彰显无遗。不仅限于直抒胸臆这一段,刘琨也几乎将自己的情感贯彻在整篇表文之中,使得文章气势悲壮而雄浑。
张溥在《刘中山集题辞》中感慨:“晋元渡江,无心北伐,越石再三上表,辞虽劝进,义切复仇,读者苟有胸腹,能无慷慨?”刘琨的这份忠诚与慷慨也伴随这篇《劝进表》一起流芳百世,受到后人的称赞。
六、结语
总而言之,刘琨《劝进表》结构分明,文采卓越,慷慨雄辩,富于激情,不仅引用大量丰富的历史事实,还将“劝进”上升至哲学高度,高瞻远瞩,纵古贯今。在这篇文章中,刘琨并非一昧歌功颂德,而是融合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并用大量的事实去佐证它们。具体的有例如以民为贵、多难兴邦、“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这些政治哲学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受用的。同时,刘琨的《劝进表》中没有阿谀奉承的浮华辞藻,而是以质朴刚健为特色,以气御文,磊落陈词。无论是其情感还是文采,刘琨的《劝进表》都已远胜许多劝进类表文,无愧于《文心雕龙》“张骏自序,文致耿介,并陈事之美表也”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