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语言新探
2021-04-08王敏
王 敏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传媒学院,河南 郑州451464)
一、新闻语言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
国家主流的融媒体建设从2014年开始已经基本覆盖了央媒的数字传播领域①,到2017年已经基本建融媒体的“中央厨房”。因此,本研究的语料采集和文献采集都从2014年开始。
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通过高级检索,主题词为“新闻语言”,时间不限,检索C刊和核心期刊的数据库,共456篇文献;时间限制为“2014-2020”年,检索C刊和核心期刊数据库,所得文献共97篇。根据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对比可以发现,2014年以后文献开始关注“语言规范”、“规范化发展”、“新闻媒介”、“媒介环境”和“新媒体时代”等,这些是当前学界较为新鲜的研究热点,但缺乏以媒介变化为基础的新闻语言的定量定性的调研和分析。
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语言学方面②,二是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如将新闻语言纳入应用语言学的范畴,基于“优选论”理论而进行研究新闻语言的修辞及变异修辞;或基于语法理论来研究新闻语言的特征和规范;也有基于语言学和新闻学的交叉学科的研究,如研究不同媒体的新闻语言的特点、新闻语体的研究、新闻语言应用研究等。
由于融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全媒体业态的形成,媒介环境变迁下的新闻语言研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有研究发现,不同的媒介发展会影响新闻语言的变化,新闻语言在全媒体时代的传播渠道宽广化、受众多元化③,表现形态也更加多样化。因此,可以说媒介生态环境对新闻语言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融媒体环境中新闻语言发展出现了新的态势,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闻语言便具有其独特之处。
二、融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特点
在融媒体环境下,网络上传播的新闻具有独特性,但如果是传统媒体的电子版与传统媒体的内容和样式无任何区别,因此本研究不做过多关注。本研究主要关注在社交媒体上呈现的新闻语言的发展特点以及如何规范。
除了传统媒体之外,社交媒体是用户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因此本研究以2014年以来社交媒体(以微博、微信为主)上的新闻为样本,选取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浪新闻、头条新闻、澎湃新闻等在微博和微信平台上发布的新闻语言为语料来源进行文本分析,来描述社交媒体平台上新闻语言的现实特点④。
以往对网络新闻语言特点的研究多集中在语言风格方面,比如有一些学者发现网络语言具有新颖、形象和简约等特点。新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词汇创新方面,如各类词语的创新用法、新词的出现等,还有新闻语篇样式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传统纸媒所无法实现的“多媒体”性,动态图甚至小视频和语音、音乐等语言形式,较传统媒体而言更新颖、生动,有吸引力。生动形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大量表情符、表情包、动态图的使用,以及语音新闻、配乐等听觉信息与文本信息共存,这样使新闻更具有多模态性,易于传播。经济性主要是因为网络沟通中追求高效和便捷而想办法简化语言符号,例如新创的网络缩略词、字母缩略词、数字谐音词等;再如微博中“新华网”账号和微信公众号“新华社”会发布只有一句话的新闻,这与传统媒体的新闻语篇形式完全不同,它们的这种新闻语篇形式简约,能快速传播,有震撼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收集到的语言素材进行文本分析,发现网络新闻语言的特点主要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相匹配,并且与网络媒介平台的特性有相通之处。
(一)语言符号的多样性
融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构成方式具有多模态性。单模态是指只有一种模态符号组成的网络语言,如文字型语言、数字型语言等。多模态包括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嗅觉模态等,是指由两种以上模态组成的网络语言,如图文语音混合型、小视频等。
1.单模态型网络新闻语言
一般的网络语言中,单模态的新闻语言主要是文字型语言,包括数字型语言、汉字型语言和字母型语言,这些语言类型也影响到新闻语言的样式。数字型语言即用数字代码的来表情达意,常用的数字词是利用数字的谐音来表示一定的意义,例如“886”就是“拜拜咯”的意思,这样既能提高键盘输入的效率又能起到节约流量的作用,故而很快在网络上流行开来。但是在新闻传播中,数字型语言因其“密码性”而不易被大众理解,因为不宜在新闻语言中过多使用。
为了提高效率,网民还创造了新型的缩略词来减少敲击键盘的次数,例如“人艰不拆”、“十动然拒”、“不明觉厉”等。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些词是违反了汉语语法规则的,是不规范的用法,然而在新闻中使用一些网络新词和热词,吸引网民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容易提高新闻的传播效率。字母词、数字型语言、自造的缩略词等语言形式不宜在新闻中过多体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汉语中一组缩略字母能组成很多种不同的词语,在新闻传播中不能直接表达清楚事实,容易发生误传、谣传,不利于新闻业态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另一个原因是一些字母词的出现是来源于网络上一些群体或“小圈子”,属于社会语言变体甚至是“行话”,如果在大众传媒中使用这样的语言,如何体现大众传媒的普及性?如何实现大众传媒“传递新鲜信息”的功能?
2.多模态型网络新闻语言
多模态的语言形式丰富,是视听模态相结合的形式,因其传递信息时更加高效、生动形象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这样的网络语言形式自然也影响到了新闻语言在融媒体平台传播时的语言构成方式和语篇样式。
多模态语言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具有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特点,融媒体和网络新闻语言的发展完全离不开科技的发展。相对于传统的手写、印刷等传递信息的模式,现代网络科技和、人工智能技术等与艺术和语言的结合对网络新闻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某种角度说,网络新闻语言的传播和发展是依托于技术而发展的,因此,融媒体环境中网络新闻语言不是单纯的语音或文字,还是具有多媒体文本等超文本的内容,应该算是一种融媒体的艺术,天然具有多模态性。
(二)语体风格的互动性
以往的研究发现网络新闻语言语体风格出了传统的新闻风格不同之处,传统的新闻语体的基本风格是客观、精确、简洁、严谨,对样本语料的文本分析发现,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新闻语体受到了网络流行语的影响,风格多样化,具有互动性,例如咆哮体、甄嬛体、淘宝体等不同的语体风格。然而网络新闻语言的发展必然会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直播平台、网络新闻平台、网络文学网站、视频网站等的兴盛使网络语言出现了一种新的语篇形式,即评论和弹幕,这类语言形式非常具有互动性。弹幕和评论的出现使网民的群体性特点更加突出,在新闻评论中网民之间的互动加强了群体之间的联系。因此,在出现社会热点事件时,在评论中网民通过互动而形成各种观点聚集。
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给网民们提供了可以跨越时空、跨越传统的信息不对称的鸿沟的机会,使随时随地发表评论与他人和新闻发布者之间的即时互动成为了可能,真正实现了麦克卢汉说的“地球村”。在这样的信息传播环境中,人人都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新闻受众的观点和想法能及时、有效地被传递出去。因此,从这个角度说,网络新闻信息的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就已经受到网民的影响,新闻制造者和受众之间不再有传播的壁垒,具有极强的互动性。
(三)语言涵义的隐喻性
“网络语言的交际功能不仅局限于人际沟通中的信息和情感交流”,网络语言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社交功能,因为网络语言“与群体传播紧密相连”。因此,网络语言的社交功能促使了网民对语言符合等各类符号的联想,扩大了符合的联想功能,从而导致网络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意义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多是情感表达。
隐喻就是用一个具体概念来理解一个抽象概念的认知方式。在网络新闻语言中也有很多表达是由隐喻形成的,尤其是新闻标题,例如标题中的“还有这种操作”,这句本为网络流行语,意思是“居然有这种套路”,这就是由“知”域投射到“行动”域的隐喻⑤。不直接用“套路”这种概念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操作”一词来委婉地表达“不可思议”的情绪。
网络上的“圈”或“群”使网民天然具有群体性和社交性,在这样的群体中网络语言具有匿名性和复杂性,而网络语言的社交功能,注重信息的发出者和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直接的意义交流,能够引起网友情感共鸣的语言就能得到快速传播,在网络新闻语言中有限度地使用有积极效应的网络词汇能够加深媒体与网民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在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网络语言在社交过程中不断变化,形式和意义不断叠加、扩大或缩小或通过隐喻而发生不断的演绎,产生极大的传播效果。这种变化逐渐影响到了网络新闻语言的词语使用和语法规则。学界对网络新闻语言的态度不一,有的学者赞成新闻语言使用网络新词语、网络热词等;有的学者批判这种现象,认为新闻语言不该媚俗;有的学者持中立态度,建议有选择地使用。因此,在不断变化的媒介环境中,新闻语言的使用规范值得进一步进行研究。
注释:
①王昕.媒体深度融合中的“中央厨房”模式探析[J].现代传播,2017(09):125-129.
②段业辉,李杰,杨娟.新闻语言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③杨文全,胡琳.“文眼”之眸:新闻标题修辞格的优选[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158-160.
④邹晓玲.全媒体时代我国新闻语言的多元化变迁及其对传媒语言规范的启示[J].编辑之友,2014(11):63-66.
⑤陶晓丽.全媒体视角下新闻语言发展趋势[J].新闻研究导刊,2017(0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