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青少年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状况
2021-04-08
(太和县北城中学 安徽 阜阳 236600)
“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是祖国的寄托、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其体质健康不但与社会家庭幸福相关,同时关系到未来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但是纵观当前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现状而言,却多存在着青少年体质偏弱,体育运动兴趣较差等方面问题,体育锻炼的状况不佳。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学也需要基于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现状,科学予以设计。全面分析当前青少年体育运动阻碍因素,加强体育运动价值的指导,使更多的青少年能够认识到体育运动的意义,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彰显体育教育的作用。文章将根据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及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教研工作带来参考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7-18岁中小学生500名纳入研究活动,年龄均数是(14.04±2.21),其中男生 260名,女生 240名。
1.2、研究方法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各年龄组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解。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7-10岁年龄组学生身高标准体重,50m跑、立定跳远及坐位体前屈指标等进行体质健康评分,对11-18岁年龄组的学生,实施身高标准体重、坐位体前屈、50m跑、立定跳远、耐力跑及肺活量指标的评分。根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工作手册》进行各指标测量。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实施统计学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年龄组青少年体质健康总体水平分布现状
7-10岁年龄组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总体评分显著高于11-18岁年龄组的青少年。7-10岁年龄组青少年体质健康总体评分优良率是83.6%(209/250),7-10岁年龄组青少年体质健康总体评分优良率是69.2%(173/250)。两组间体质健康优良率对比存在显著区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组青少年体质健康总体水平分布现状[%(n)]
2.2、不同年龄组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情况
不同年龄组青少年的体育课时时间、学校课间操时间后及学校运动会召开情况无显著区别(p>0.05)。相较于7-10岁年龄组的青少年,11-18岁年龄组青少年的课业负担不重、学生热爱体育课程、认真参与课间操及愿意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指标方面,对比存在显著区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组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情况[%(n)]
3、结论
3.1、不同年龄组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有所差距
结合数据调查的结果来看,当前7-10岁年龄组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总体评分显著高于11-18岁年龄组的青少年。7-10岁年龄组学生相较而言,男生与女生的健康总体评分较高,学生更加重视体育锻炼活动,体育课程参与的积极性相对较好。
3.2、不同年龄组青少年体育运动参与的情况有所差距
不同年龄组的青少年,其体育运动参与的情况具有差距。学校能够保证体育课时的时间、学校课间操的时间,且能够定期展开运动会。但是相较于7-10岁年龄组的学生,11-18岁年龄组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较重,学习压力较大。很多学生难以认真完成课间操,对学校体育课程及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体素质及体育教学质量。
4、讨论与建议
4.1、评估学生身体素质,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健康的身体素质对青少年未来的成长、学习及发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学生需要深刻认识到参与体育运动的意义,保持良好的体育运动积极性,进而逐步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更好的彰显体育教学价值,渗透“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青少年体育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综合素质等进行评估。
比如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对学生的体质状态进行评价。同时需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日常体育运动测试的情况及学生的合作意识等等,进行综合评价。学校需要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相关政策内容,发挥桥梁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学生家长。为学生及其家长介绍体育运动的必要性,获得学生与家长的配合。学校内部则需要基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体状态、心理素质等,合理设计体育运动项目。比如年龄较低的学生,可以通过跳木马、青蛙跳等项目,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实现“乐”、“学”融合。年龄较高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接力跑、篮球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
4.2、渗透因材施教理念,培养学生运动兴趣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意识发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但是不同身体素质、年龄阶段、性格特点及性别差异的学生,其体育参与的积极性不同,体育运动的能力也会存在明显区别。青少年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基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身体差异等,合理设计体育运动项目。渗透因材施教的理念,培养每一位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质状态、心理承受能力。基于体质健康及心理健康两个指标,适当调整体育运动大项目,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学校需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内容。比如学校可以结合当前社会体育运动的形式、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等,引入多元化体育项目,增加体育运动器材。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健美操、瑜伽或者武术等多样化的体育运动,实现教学模式的变化。日常体育教育中,可以设置分层次的体育教学目标。针对于学习能力较强、身体素质较强的学生,则鼓励其参与相关比赛、竞技活动;身体素质较差、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以培养体育运动兴趣为主,达到基础教学目标即可。
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体育游戏活动,应用多种体育教学方法,使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比如,情景创设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合作教学方法等等,帮助青少年从小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
4.3、转变体育评价方法,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素质教育理念下,青少年体育运动不能仅仅根据学生期末考试、期中考试的成绩,对其整体体育运动能力进行评价。教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渗透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对学生的体育锻炼状态、态度及行为意识等等进行综合评价,培养学生的体育行为习惯。
体育行为习惯,是人在有意识参与或者后天培养下,逐步形成且能够长久持续的行为倾向。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教育方式、评价形式,对学生实现积极且健康的思维引导,使青少年能够潜移默化生成正确的体育行为习惯。教师需要从认知、态度及行为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分析,对学生不正确的行为与思想及时予以调整,保证阳光体育运动能够持续开展、深入落实。
5、小结
改善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青少年而言影响较大。体育教学任重而道远,体育教师需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渗透“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根据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心理特点等,适当设计与变化教学方式,培养青少年的体育运动兴趣,丰富体育教学的项目。教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逐步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更好的彰显体育教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