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Hcy、hs-CRP 及Fib 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

2021-04-08生修略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3期
关键词:内皮细胞颈动脉硬化

生修略

(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习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 南阳473006)

急性脑梗死通常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口眼歪斜、吞咽障碍、不省人事、半身偏瘫、失语等,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智力障碍,具有高致残率、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 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早期如何预测、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至关重要。 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等相关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进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可能是颈动脉硬化的潜在危险因素[2]。 因此, 本研究旨在分析hs-CRP、Hcy、Fib 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2 月~2020 年5 月我院收治的110 例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均在24 h内) 患者为观察组, 年龄35~77 岁, 平均年龄(55.45±3.46)岁;男72 例,女48 例;根据颈部动脉彩超声显示的斑块易损程度分为:不稳定斑块组48例,稳定斑块组39 例,无斑块组23 例。 选取同期就诊于我院的110 例非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年龄34~79 岁,平均年龄(55.34±3.39)岁;男69 例,女41 例。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观察组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对照组为非急性脑梗死;凝血功能正常;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18 周岁。排除标准:合并心瓣膜疾病;合并重症感染、恶性肿瘤、低血容量脑梗死;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衰竭;合并血液系统疾病。

1.3 检测方法 (1)血液指标检测。 抽取患者入院时空腹静脉血6 ml,分为两份,各3 ml,一份离心10min,3 500 r/min, 获 取 上 清 液, 使 用Olympus AU54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Hcy、hs-CRP;一份放置在真空抗凝管中做9:1 抗凝,其含有3.8%枸橼酸钠,1.8 ml 样本,0.2 ml 抗凝剂,离心15 min,3 000 r/min,获取血浆,使用Sysmex CA7000 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血浆Fib。(2) 颈动脉粥样硬化测定。使用Siemens SEQUOIA-512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受检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设置探头频率为12 MHz,取仰卧位,充分显露颈部,沿着颈动脉走行扫描颈动脉分叉、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椎动脉、颈外动脉等,分别测定颈内动脉近端10 mm 处、颈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远端10 mm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0 mm≤IMT<1.5 mm 判定为内膜-中层增厚,IMT≥1.5 mm 可判定为斑块,根据斑块易损程度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

1.4 观察指标 (1) 比较两组血清Fib、hs-CRP、Hcy 水平差异;(2)比较不同颈动脉硬化程度急性脑梗死患者Fib、hs-CRP、Hcy 水平差异;(3)分析Fib、hs-CRP、Hcy 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三组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独立危险因素采用二元Logisic回归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Fib、hs-CRP、Hcy 水平比较 观察组Fib、hs-CRP、Hcy 水平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Fib、hs-CRP、Hcy 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Fib、hs-CRP、Hcy 水平比较(±s)

组别 n Fib(g/L) hs-CRP(mg/L) Hcy(μmol/L)对照组观察组110 110 2.26±0.75 1.97±0.65 5.63±2.04 3.71±1.27 6.39±2.42 13.90±5.37 t P 11.675 14.578 15.462 0.000 0.000 0.000

2.2 不同组别颈动脉硬化程度急性脑梗死患者Fib、hs-CRP、Hcy 水平比较 不稳定斑块组Fib、hs-CRP、Hcy 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Fib、hs-CRP、Hcy 水平高于无斑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不同组别颈动脉硬化程度急性脑梗死患者Fib、hs-CRP、Hcy 比较(±s)

表2 不同组别颈动脉硬化程度急性脑梗死患者Fib、hs-CRP、Hcy 比较(±s)

注:与无斑块组比较,*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P<0.05。

颈动脉硬化程度 n Fib(g/L) hs-CRP(mg/L) Hcy(μmol/L)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F P 23 39 48 2.12±0.74 3.38±1.15*4.75±1.34*#41.688 0.000 2.60±0.59 6.02±1.79*8.50±2.17*#83.806 0.000 7.19±2.26 13.64±5.02*17.32±6.87*#26.026 0.000

2.3 Fib、hs-CRP、Hcy 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关系分析 将患者是否伴有不稳定斑块作为因变量,Fib、hs-CRP、Hcy 水平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ic 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Fib、hs-CRP、Hcy 水平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见表3。

表3 Fib、hs-CRP、Hcy 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关系分析

3 讨论

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病理基础,脑动脉血管会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不断增加由光滑逐渐进展为中膜增厚、内膜粗糙,甚至斑块形成,致使血管管腔逐渐变窄,血流量减缓,促进血栓形成,阻塞血管,严重时会引起颈动脉斑块破碎、脱落,完全闭塞血管,脑组织神经细胞发生缺氧、缺血、变性与坏死,诱发神经功能缺损相关症状[3]。IMT能够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是颈动脉硬化的标准,能够预测动脉硬化发生、进展。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Fib、hs-CRP、Hcy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Fib、hs-CRP、Hcy 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 稳定斑块组Fib、hs-CRP、Hcy 水平高于无斑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hs-CRP、Hcy 水平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提示Fib、hs-CRP、Hcy 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关系密切。 Fib 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也是体内重要的凝血因子,当机体发生创伤、炎症、感染等情况时,其水平明显升高。 Fib 能够促进内皮细胞变形、迁移和平滑肌细胞肥大、增生,也能促进局部血栓形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4]。 Hcy 是甲硫氨酸循环的中间产物,高水平的Hcy 能够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对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造成影响,激活血小板,升高血小板黏附性,促进血栓形成,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还能降低一氧化氮生物利用度,抑制纤维蛋白降解、血小板聚集、血液高凝,阻碍血管舒张功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5]。hs-CRP 是炎症反应标志物,具有促进吞噬、 激活补体、 免疫调理等作用。 高水平的hs-CRP 能够调节下游IL-8 等炎症介质活性调节,促进LDL 侵袭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另外,当机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时,hs-CRP 可沉积于病变, 促进内皮细胞因子分泌和表达化学趋化因子、黏附因子,促使单核细胞释放大量组织因子,致使凝血纤溶系统失衡;损伤动脉内皮、促使内皮细胞产生纤溶酶原抑制物等,促进血栓形成,加重患者病情[6]。

综上所述,Fib、hs-CRP、Hcy 参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进展, 监测血清Fib、hs-CRP、Hcy 水平水平高低可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与预后。

猜你喜欢

内皮细胞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浅议角膜内皮细胞检查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雌激素治疗保护去卵巢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初步机制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细胞微泡miRNA对内皮细胞的调控
痰瘀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