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价值

2021-04-08陈明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3期
关键词:湿热型浅表性泻心汤

陈明

(北京丰台中康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科 北京100071)

慢性浅表性胃炎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其发生一般与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失衡以及长期抽烟、过量饮酒等因素有关。 该病进展缓慢,在发病早期多因无明显症状而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逐渐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嗳气、呕吐等明显症状,对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 临床治疗以药物为主,多以西药为首选,但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而且不良反应较多。 近年来中医治疗受到关注,中医并无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名,依据其症状归为“胃脘痛、脾满”等范畴,其中脾胃湿热为主要证型。 中医认为,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病因为饮食不当、过量饮酒致使湿热郁结、脾胃升降受阻,因此临床治疗应以“清化湿热,散结和胃”为主。 路亚民[2]认为半夏泻心汤加减具有和胃降逆、清热除湿等功效,对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效果较好。 本研究旨在探究半夏泻心汤加减方对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应用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 年1 月~2020 年6月收治的84 例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42 例。 参照组男20 例, 女22 例; 年龄22~62 岁,平均(35.21±2.36)岁;病程10 个月~5年,平均(2.16±1.34)年。 观察组男23 例,女19 例;年龄24~65 岁,平均(35.26±2.63)岁;病程1~6 年,平均(2.51±1.08)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符合《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3]中相关诊断依据。 排除标准:合并重要脏器病变;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有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

1.2 治疗方法 参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盐酸雷尼替丁胶囊(国药准字H44021231),口服,0.15 g/次,2 次/d;枸橼酸铋钾胶囊(国药准字H10920076),口服,0.6 g/次,2 次/d。 持续用药1 个月。 观察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组方:党参15 g,半夏、黄芩、干姜、大枣均10 g,黄连6 g,甘草5 g。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应用加减方:伴有胃胀,增加木香、佛手各10 g;伴有灼热感,增加生地、玄参各15 g;伴有明显疼痛感,增加川楝子15 g、元胡10 g;伴有反酸,增加煅瓦楞、乌贼骨各15 g;纳差明显,增加焦山楂15 g、神曲10 g;口干,增加天花粉15 g、麦冬10 g;伴有腹泻,增加车前子15 g、炮姜10 g;伴有便秘,增加决明子15 g、生大黄5 g。所有药物需加水煎煮后取汁服用,l 剂(200 ml)/d,分早晚两次口服,100 ml/次,持续治疗1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痊愈:在胃镜检查下,可见患者胃黏膜炎症有显著好转,经病理学检查可见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等症状基本消失;显效:胃黏膜炎症有好转,腺体萎缩减少大于50%,病症减轻;有效:胃黏膜炎症有一定好转,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等症状有一定改善;无效:患者所有症状均无改善[4]。 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2)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主要观察患者嗳气、胃痛、反酸、胃胀等症状积分,病症越严重分数越高[5]。(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包括失眠、头痛、贫血、恶心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或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分,±s)

胃胀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观察组组别 n 嗳气治疗前 治疗后胃痛治疗前 治疗后反酸治疗前 治疗后42 42 t P 5.11±1.72 5.13±1.75 0.053 0.958 2.98±0.74 2.02±0.54 2.678 0.009 5.61±1.56 5.58±1.49 0.090 0.928 3.59±0.72 2.57±0.66 2.765 0.007 5.30±1.69 5.34±1.67 0.109 0.913 3.29±0.87 2.24±0.58 2.780 0.007 5.52±1.56 5.52±1.70 0.000 1.000 3.45±0.66 2.63±0.64 2.277 0.02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失眠、头痛各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2/42);参照组出现失眠2 例、头痛2 例、贫血1 例、恶心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3%(9/42)。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χ2=5.126,P=0.024)。

3 讨论

近年来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临床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通过杀灭并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改善病情, 同时结合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以及促胃动力药物等,达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的作用[6]。 结合大量临床实践情况来看,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中,西医疗法效果有限,容易复发,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病机。 本研究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经治疗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但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低(73.81%),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21.43%),符合上述分析,充分证实西医治疗存在不足,有必要探索新治疗方案。

中医学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正常状态下是处于阴阳五行的平衡状态,一旦脏器失和、外邪入侵就会引发疾病。 中医治疗注重分析病因、病性、病机,进而以辨证理念对患者体内阴阳、正邪情况进行判断,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 中医学认为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脾、胃受到湿热侵袭为主要病因,与患者心态消极,饮水无规律,以及大量酗酒、吸烟有关,治疗关键在于清热利湿、和胃消痞、疏肝理气。 半夏泻心汤加减来源于《伤寒论》,通过药物对患者体内邪气进行调节,以达到治疗目的[7~8]。 方剂中,半夏能够和胃降逆,党参、大枣可以调节脾胃、补气活血,黄芩、黄连能够清热利湿,干姜可散寒温通、缓解胃脘痛,甘草能够中和药效、调节脾胃,上述诸药配伍使用,能够有效发挥益气补虚、清热降湿的作用。 在上述药方基础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应用加减方更能够全面改善不同患者的临床症状,达到根治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表明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能够增加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好,应用前景广阔。

综上所述, 在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法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推广价值。

(收稿日期:2020-10-12)

猜你喜欢

湿热型浅表性泻心汤
辨证仍是中医之魂——从小泻心汤止血说起
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布规律及中医治疗
蒙医药结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3例疗效观察
蒙药结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
蒙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疗效观察
慢性胃炎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的临床观察
理中汤加味寒温组方治疗虚寒兼湿热型胃痛
中药内服外洗治疗湿热型脂溢性脱发50例
不同温度退黄灌肠液治疗肝胆湿热型黄疸90例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