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内窥镜下咽鼓管置管术治疗老年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2021-04-08庞艳荣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3期
关键词:管术咽鼓管内窥镜

庞艳荣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郑州450006)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为临床常见耳鼻喉科病症,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中耳腔渗出积液、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耳鸣、耳内闭、中耳积液等,病情呈进行性加重,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易造成急性中耳炎发生, 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影响[1~2]。临床针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多采用鼓膜切开置管术进行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对机体产生的创伤较大,术后易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影响预后[3]。 随鼻内镜技术发展、进步,鼻内窥镜下咽鼓管置管术已逐步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 本研究选取我院老年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鼻内窥镜下咽鼓管置管术治疗,取得确切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2019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86 例老年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3 例。 实验组男22 例, 女21 例; 病程7 个月~4 年, 平均病程(2.23±0.31)年;年龄60~78 岁,平均年龄(69.11±4.37)岁;体质量指数18.6~27.4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45±1.08)kg/m2。 对照组男24 例, 女19例;病程8 个月~5 年,平均病程(2.35±0.29)年;年龄61~79 岁,平均年龄(69.38±4.05)岁;体质量指数18.9~27.6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73±1.05)kg/m2。 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经鼓气耳镜检查、颞骨高分辨率薄层CT、鼓室导抗图、声反射等检查确诊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符合手术指征;年龄≥60 岁; 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合并内分泌系统疾病;合并严重感染性;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合并鼻息肉、鼻甲肥大、扁桃体肥大、鼻中隔重度偏曲;依从性差;合并全身性疾病;合并肝、肾、心、肺功能障碍;不接受随访。

1.3 手术方法

1.3.1 对照组 接受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 取平卧位,患耳朝上,消毒,局麻,于鼓膜后下方弧形切开鼓膜,吸除鼓室积液,注入醋酸泼尼松龙与糜蛋白酶混合液,并置入通气管,两端分别于鼓膜表面、鼓膜内,凹槽嵌于切口缘处。 术后嘱定期复查(1 次/月),并依照患者具体情况, 于3~8 个月后取出鼓膜导管。术后依照患者具体情况,予以常规抗感染、止痛等基础治疗。

1.3.2 实验组 接受鼻内窥镜下咽鼓管置管术治疗。 取仰卧位,头部抬高,浸润麻醉,并洗净患侧鼻腔,吸出分泌物。 30°鼻内窥镜置于鼻腔内,内窥镜辅助下, 于咽鼓管插入直径1 mm 金属欧式管,深度:2.5 cm,通气5~6 次左右(1 ml 注射器),将硬膜外麻醉导管置入欧式管, 注射醋酸泼尼松龙与糜蛋白混合液,清洗并吸出,取出欧式管,常规留置7~10d(硬膜外麻醉导管)。 术后嘱定期复查(1 次/月),待积液消失、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鼓膜恢复正常后,取出硬膜外导管。 术后依照患者具体情况,予以常规抗感染、止痛等基础治疗。

1.4 观察指标 (1)疗效。(2)以七项咽鼓管功能障碍症状评分量表(ETDQ-7)、Valsalva 测试(捏鼻鼓气法)评分评估两组术前、术后6 个月咽鼓管功能,ETDQ-7 评分共49 分,分值越高,咽鼓管功能越差;Valsalva 评分共7 分,分值越高,患者捏鼻鼓气难度越大。(3)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鼓膜穿孔、中耳腔感染、恶心、通气管堵塞等。

1.5 疗效评估标准 两组均于术后6 个月实施疗效评估。 显效:耳痛、听力下降、耳鸣、耳内闭、中耳积液等症状消失, 纯音听力测试结果显示听阈提升>20 dB,声导抗检查结果呈现鼓室压图为A 型;有效:耳痛、听力下降、耳鸣、耳内闭、中耳积液等症状明显改善, 纯音听力测试结果显示听阈提升10~20 dB, 声导抗检查结果显示鼓室压图为As 型或C 型;无效:耳痛、听力下降、耳鸣、耳内闭、中耳积液等症状无明显改善,纯音听力测试结果显示听阈提升<10 dB。 将有效、显效计入总有效率。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 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Valsalva、ETDQ-7 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Valsalva、ETDQ-7 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 个月两组Valsalva、ETDQ-7 评分均低于术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表2 两组Valsalva、ETDQ-7 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Valsalva、ETDQ-7 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

ETDQ-7 评分术前 术后6 个月实验组对照组组别 n Valsalva 评分术前 术后6 个月43 43 t P 5.08±1.21 4.94±1.27 0.523 0.602 2.24±0.45*2.97±0.53*6.885<0.001 28.42±3.94 28.03±3.86 0.464 0.644 16.08±2.27*17.19±2.48*2.165 0.033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近年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4~5]。 多数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疾病早期由于未引起重视,造成病情不断进展,进而诱发耳闷胀感、持续性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急性中耳炎发生, 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6~7]。故临床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传统鼓膜切开置管术为临床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常用术式,但需切开鼓膜,对机体产生的创伤较大,易导致术后发生中耳腔感染等并发症。与传统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相比,鼻内窥镜下咽鼓管置管术优势在于无须切开鼓膜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对机体产生创伤更小,此外,整个手术过程均于鼻内镜辅助下进行,术野更加清晰,能避免因盲目性造作而对机体产生不必要的损伤,有效降低术后鼓膜穿孔等并发症发生风险, 更利于促进病情转归。本研究通过对两组随访6 个月发现,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鼻内窥镜下咽鼓管置管术治疗老年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疗效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方面更具优势。 此外, 本研究结果显示, 术后6 个月实验组Valsalva、ETDQ-7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鼻内窥镜下咽鼓管置管术治疗老年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更能有效改善咽鼓管功能。综上所述,鼻内窥镜下咽鼓管置管术治疗老年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显著, 能有效提高患者咽鼓管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管术咽鼓管内窥镜
Seldinger法经皮穿刺腹膜透析置管术与开腹置管术的临床效果比较
咽鼓管圆枕形态与胆脂瘤型中耳炎术后不干耳的关系
舒适护理在鼻内窥镜术后鼻腔填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一种具有附加内窥镜功能的医疗管
电子内窥镜临床评价要求探讨
内窥镜技术研究进展
咽鼓管-鼓室气流动态图法与音响法检测咽鼓管开放功能比较*
保持“耳朵呼吸顺畅”
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高位腹膜透析置管术与改良型低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