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血化痰方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2021-04-08姚远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3期
关键词:司汀性温全血

姚远

(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 郑州450006)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ertebro Basal Artery Insufficiency Vertigo, VBIV)为临床常见神经系统病症,多见于40 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主要是由血管痉挛缺血、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因素引起椎动脉狭窄,造成血流受阻所致,患者临床多表现为恶心呕吐、剧烈旋转型眩晕、耳聋、耳鸣等,对其身体健康造成较大影响[1~2]。 临床针对VBIV 患者多采用倍他司汀进行治疗,可有效扩张血管,改善临床症状,但长时间服用,易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发生。 中医认为,VBIV 属“眩晕”范畴,其发生和痰湿瘀阻引起机体脏腑功能不足,致使气机紊乱、蒙蔽清窍有关,主张以滋补肝肾、益气活血、燥湿化痰之法治疗[3]。 活血化痰方具有滋补肝肾、益气活血、燥湿化痰之功效。 本研究旨在探究活血化痰方联合倍他司汀治疗VBIV 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2 月~2020 年5 月我院收治的108 例VBIV 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 例。观察组男32例,女22 例;年龄42~77 岁,平均(59.63±5.54)岁;病程3 个月~5 年,平均(2.82±0.43)年;合并症类别:高血压14 例,糖尿病7 例。 对照组男33 例,女21 例;年龄43~78 岁,平均(60.02±5.63)岁;病程3个月~6 年,平均(2.86±0.47)年;合并症类别:高血压13 例,糖尿病9 例。 两组基线资料(合并症类别、年龄、性别、病程)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4]诊断标准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诊断标准;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结果提示有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 患者及其家属知情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依从性差;合并肝、肾、心、肺功能障碍;对本研究涉及药物过敏。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依照患者具体情况予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降压、降糖、营养神经、抗凝等基础治疗。

1.3.1 对照组 接受盐酸倍他司汀口服液(国药准字H20058268)治疗,口服,12 mg/次,3 次/d。 持续治疗30 d。

1.3.2 观察组 接受活血化痰方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倍他司汀用法用量同对照组。 活血化痰方组方:川芎20 g,丹参15 g,桃仁15 g,红花15 g,茯苓15g,泽兰15 g,当归15 g,半夏12 g,白术12 g,陈皮12 g,赤芍12 g,石菖蒲10 g,白芥子10 g,牛膝10 g,胆南星10 g,甘草10 g。 水煎取汁200 ml,分早晚2 次温服,1 剂/d。 持续治疗30 d。

1.4 观察指标 (1)疗效。(2)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Vm),以TCD 检查右侧椎动脉(RVA)Vm、左侧椎动脉(LVA)Vm。(3)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以HL-5000 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检测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

1.5 疗效评估标准 两组均于治疗30 d 后实施疗效评估,显效:眩晕、呕吐等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TCD 检查结果提示椎-基底动脉血供恢复正常;有效:上述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眩晕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TCD 检查结果提示椎-基底动脉血供明显改善;无效:未达显效、有效标准。 将有效、显效计入总有效率。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椎-基底动脉Vm 比较 治疗前两组RVA Vm、LVA Vm 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RVA Vm、LVA Vm 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椎-基底动脉Vm 比较(cm/s,±s)

表2 两组椎-基底动脉Vm 比较(cm/s,±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RVA LVA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后54 54 t P 33.75±3.48 34.69±3.56 1.388 0.168 47.63±6.24*42.28±6.05*4.523<0.001 32.15±3.23 33.32±3.43 1.825 0.071 48.37±5.58*42.69±5.25*5.448<0.001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治疗前两组全血高切黏度、 血浆黏度、 全血低切黏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3。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mPA·s,±s)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mPA·s,±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血浆黏度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全血高切黏度治疗前 治疗后全血低切黏度治疗前 治疗后54 54 t P 8.02±1.47 7.76±1.64 0.868 0.388 5.28±0.35*6.75±0.42*19.758<0.001 13.35±1.65 13.42±1.23 0.250 0.803 8.13±1.31*9.01±1.65*3.069 0.003 3.08±0.49 3.21±0.56 1.284 0.202 1.29±0.36*2.47±0.42*15.675<0.001

3 讨论

VBIV 指椎-基底动脉系统循环异常引起小脑、脑干、大脑半球后部等区域功能障碍,进而造成呕吐、耳鸣、眩晕等症状发生,严重者危及生命[6]。 因此,临床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以控制病情进展。 倍他司汀为临床治疗VBIV 的常用药物, 可改善脑血液供应,扩张脑血管,但停药后易复发,根治效果欠佳。

中医认为,VBIV 属“眩晕”范畴,多与机体虚弱、外邪侵入、肝风等因素密切相关,以痰湿瘀阻较为常见,邪气侵体致使脏腑功能失常,上犯清窍、气机紊乱,其病位在脑,而肝肾是气血之源,其功能紊乱,则气血不充,脑失所养,引发眩晕,主张以调肝补肾、燥湿化痰、益气活血为治疗原则[7]。 活血化痰方中,川芎性温,味辛,可祛风止痛、活血行气;丹参性微寒,味苦,可活血祛瘀、通脉温经;桃仁性平,味苦,可活血祛瘀;红花性温,味辛,可祛瘀止痛、活血通经;茯苓性平,味甘、淡,可健脾安神、利水渗湿;当归

性温,味甘、辛,可补血活血;半夏性温,味辛,可燥湿化痰;白术性温,味苦,可燥湿利水、补气健脾;陈皮性温,味辛、苦,可利水通便、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赤芍性苦、微寒,可活血祛瘀;白芥子性温,味辛,可消肿止痛、温肺豁痰;牛膝性平,味酸、苦,可活血祛瘀;胆南星性凉,味辛、苦,可息风定惊、清热化痰;甘草性平,味甘,可清热解毒、补脾益气。 诸药配伍,共奏调肝补肾、燥湿化痰、益气活血之功效。 且活血化痰方中丹参、川芎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度、 抗血栓、 提高脑细胞抗缺氧能力等效果;半夏可通过抑制中枢,发挥止吐作用;茯苓、白术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氧化、减少自由基对机体造成的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VA Vm、LVA Vm 高于对照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活血化痰方联合倍他司汀治疗VBIV 的效果显著,可有效调节血液流变学水平,提高椎-基底动脉Vm。

综上所述, 活血化痰方联合倍他司汀治疗

VBIV,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司汀性温全血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褪黑素对尼莫司汀抑制胶质瘤U118细胞增殖的增敏效应研究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七类人不能吃生姜 你知道吗
艾草
生姜治老年尿频验方
天麻素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效果研究
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治疗症状性眩晕疗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