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在儿童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2021-04-08邢小喜
文/邢小喜
儿童时期经常发生呼吸系统疾病,通过我国最近几年对儿童死亡原因的研究得知,肺炎是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儿童肺炎具有发病率和死亡率双高的特点,加之,重症肺炎会引发闭塞性支气管炎、肺纤维化以及支气管扩张等并发症,以上这些均给儿童生活质量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儿童肺炎的治疗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还需要充足的医疗资源,因此,面对不同类型的肺炎患儿,医护人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1]。此外,对于儿童肺炎的早期识别和诊断来说,严格监测患儿病原临床特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还能保证患儿的合理用药。
由于地域、季节以及年龄等诸多因素对儿童肺炎感染病原带来的影响,故导致病原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患儿家属开始对其滥用抗菌药物,最终病原体发生了改变。最近几年肺炎疫苗得到了广泛应用,细菌型肺炎出现了下降趋势,但是,病毒和非典型病原菌所导致的肺炎却得到了提高。现阶段,诸多肺炎病原检测方式均得到医院和检验机构的应用,每种检测都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完成,甚至检验结果会出现假阳性和阴性,因此,要想尽快识别病原体,并做出准确的判断,就需要充分了解病原微生物。相关研究[2]认为,混合型感染在肺炎中占有一定比例,且混合型感染组合却各不相同。当前,混合型感染对肺炎病情的影响还未达到统一的观点,一方面,有学者认为混合感染对加重肺炎症状有直接影响,甚至会引发不同的炎症;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混合感染不会直接影响到肺炎患儿,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混合感染对儿童肺炎的影响。通过对陆良县人民医院儿童肺炎治疗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为儿童肺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9年3月-2020年6月被陆良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04名肺炎患儿,所有患儿符合肺炎诊断标准,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其中,男童和女童患儿数量均为102名,年龄7-8岁,平均年龄(3.66±1.57)岁,住院时间2-15天,平均(3.21±1.34)天。病原学检查的患儿共计130名;34名患儿发生了支原体感染;40名患儿有支气管肺炎。
1.2 方法
建立院内监管小组,主要负责人为儿科主任医生,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抗菌药物,具体方法如下:①严格遵守我国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对患儿合理用药;②要随时观察患儿用药后的临床表现和生命特征,主治医师和家属要相互配合,如果发生患儿出现异常,需立即停止用药,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分析用药是否存在不合理性,然后根据患儿病情发展,做好用药调整;③治疗期间禁止乱用和错用特殊类型抗菌药物;④对于各类抗菌药物的使用范围和适应症要充分了解,为药物的调换提供充分的保障;⑤医师用药应严格遵守用药规范,禁止出现越级用药情况;⑥详细记录患儿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如用药时间,方式以及剂量等[3]。
1.3 痰标本采集
患儿入院24小时之内采集痰标本,采集工具为吸痰器和吸痰管,在吸痰之前清洁患儿口腔,然后通过负压吸取患儿鼻咽深部分泌物,随着转入无菌集痰管,并做好详细记录,及时送检。如果患儿的痰标本达不到合格标准,需要重新采集(合格痰标准:鳞状上皮细胞25个/低倍镜视野)[4]。
1.4 血标本采集
患儿入院当日需要抽取适量的静脉血,分别检测血清巨细胞病毒、肺炎支原体、嗜肺军团菌和肺炎衣原体抗体及血培养。
2 结果
2.1 病例基本情况
204例肺炎患儿中,47例患儿为支气管肺炎,5例患儿为间质性肺炎,108例患儿为支原体肺炎,2例为吸入性肺炎,42例为肺炎。经过抗菌药物治疗后,10例患儿痊愈,占比为49.0%;192例患儿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占比63.0%;仅有2名患儿没有治愈,占比0.9%。
2.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04例肺炎患儿的全部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达100%。治疗过程中有61名(29.9%)患儿仅使用了一种抗菌药物;122名(59.8%)患儿联合两种抗菌药;21名(10.3%)患儿使用了三种及以上抗菌药物。此外,夫西地酸、阿莫西林、头孢曲松以及西司他丁钠使用频率也相对较高。详见表1。
表1 抗菌药物的种类、使用频率等情况
2.3 联合用药及病原学检查情况
204例肺炎患儿有130名患儿完成了病原学检测,占比为63.72%。两种抗菌药联合应用常采取大环内酯类抗菌药联合头孢菌素类或青霉素类抗菌药。三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常采取大环内酯类抗菌药联合头孢菌素类或青霉素类的基础上再加上夫西地酸或万古霉素。
3 讨论
儿科经常发生肺炎疾病,抗菌药物是细菌性和非典型生物肺炎首选药物,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非典型微生物应被选用的抗菌药物所覆盖,必要情况下,也可将金葡菌覆盖。患儿入院之后,首先要完成病原学检查,对于重症患儿来说,可通过静脉给药,当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可自行服药时,应让患儿改成口服用药。本次调查中抗菌药物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以下内容应得到临床上的重视。
3.1 抗菌药物的选用
儿童肺炎治疗过程中,临床治疗效果取决于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不仅要选择抑制能力较强的抗菌药物,还要选择对患儿安全性较高的药物。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得知,阿奇霉素是治疗患儿肺炎时使用最多的药物,这应该与儿童肺炎多为肺炎支原体有关[5]。由于肺炎支原体中不存在细胞壁,即使β-内酰胺类药物对细菌细胞壁合成有抑制作用,但是对于治疗儿童肺炎效果不明显。因此,应选择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病原微生物蛋白质合成。阿奇霉素的主要特点为炎症细胞内药物浓度高于周围组织中的药物浓度,这一特点也扩大了该药物临床应用范围。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相比前两种,使用频率较低,主要是因为儿童具有特殊的生理条件,造成诸多类型的抗菌药物都无法应用到临床治疗中。
3.2 抗菌药物联用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不但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同时,医疗费用也随之提升。联合用药要符合患者适应症,对于感染患者来说,通过单一药物就可达到良好治疗效果,而无需选择联合用药;如果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一样,也不适合在临床中联合使用,防止加重患者不良反应。
3.3 抗菌药物给药方法
药代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学的结合作为抗菌药物给药原则,临床治疗效果取决于给药的合理性。从儿童生理特点角度考虑,本次研究主要采取静脉滴注和静脉用药两种方法,待患儿临床症状出现明显改善后,其用药方式可改为口服;但需要注意用药间隔时间和静脉滴注速度[6]。
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主要包括六个方面:①抗菌药物使用剂量过大;②未根据患者病情情况,就采取了联合用药;③抗菌药物治疗范围不符合患者临床表现;④当患者临床症状未得到明显改善时,主治医生更换抗菌药物次数过多,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⑤各种抗菌药物相互作用下,出现了拮抗作用;⑥临床上药物溶媒的选择不符合抗菌药物。
造成不合理使用的原因:①对于各类抗菌药物的临床适应症,医师未进行充分了解;②普通感染性患者治疗时,医生往往会凭借自身经验来治疗,没有对患者进行菌类培养;③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时,医师没有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就随意加大用药剂量,甚至更换抗菌药物;④医院对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不严格,导致抗菌药物混乱使用现象。
3.4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对策
要保证合理规范的使用抗菌药物,应多好以下三点:①建立并完善抗菌药物使用制度,提高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保证用药的安全合理性;②所有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候,需要进行菌类培养,为医师临床用药提供保障;③详细记录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用药剂量以及给药方式。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儿童肺炎时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这与医护工作者对于临床合理用药的意识不足及相关管理制度缺乏有着密切的关系,希望本研究可以为临床治疗儿童肺炎时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