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调脾法”为基础的治疗方法对慢性肾脏病患者尿β-痕迹蛋白的作用及安全性分析
2021-04-08张倩
张 倩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慢性肾脏病是一种以肾功能损伤和肾单元进行性减少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具有相对较高的死亡率、致残率和发病率[1]。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环境的变化,慢性肾脏病病发率显著升高,已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2]。慢性肾脏病初期无典型症状,一经确诊,大都处于中后期,严重者最后可恶化为尿毒症,危害较大。目前临床上多通过维持钙磷平衡、调控血脂等常规西医的方式进行治疗,虽具有一定临床效果,但尚不能对患者的肾功能恶化、肾小球滤过率及蛋白尿进行有效控制[3-4]。近年来,中医对肾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脾肾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而其在生理上亦相互联系[5-7]。故本文基于“调脾法”的中医理论,并观察益肾补脾方对慢性肾脏病患者尿β-痕迹蛋白的作用及安全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5月-2020年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慢性肾脏病11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其中对照组:男39例,女20例,年龄(55.48±7.61)岁,病程为(32.15±4.20)月,BMI指数为(21.58±1.17)kg/m2,原发病:高血压21例,糖尿病28例,肾小球肾炎42例。观察组:男41例,女18例,年龄(55.01±7.98)岁,病程为(31.59±4.02)月,BMI指数为(21.69±1.08)kg/m2,原发病:高血压25例,糖尿病25例,肾小球肾炎4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BMI及原发病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慢性肾脏病诊断标准[7];②均采取透析治疗;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严重脏器损伤者;②伴有精神类疾病者;③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④妊娠哺乳期患者;⑤梗阻性肾病者;⑥依从性差,中途退出者。
1.4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具体如下,降压治疗:给予氢氯噻嗪片(国药准字H14020428,山西利丰华瑞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口服治疗,1次/d,10 mg/次;降糖治疗:给予胰岛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33636,江苏万邦生化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注射治疗,并根据患者血糖水平及时调整药物剂量。1个疗程为1个月,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自拟益肾补脾方治疗,自拟益肾补脾方具体为:茯苓15 g,白术15 g,党参15 g,黄芪30 g,何首乌15 g,丹参15 g,山茱萸10 g,玄参15 g,山药20 g,肉桂6 g,菟丝子15 g,甘草6 g。煎煮2次,得煎液200 mL,早晚分服,1个疗程1个月,共治疗3个疗程,日服1剂,共90剂。
1.5 观察指标
①肾功能:治疗前后,采集患者静脉血(清晨未进食)5 mL,离心机离心取上清,作为样本。采用全自动生化仪(BECHMENCX4型)对血清肌酐( Scr)、尿素氮( BUN)水平进行测定,试剂盒购于上海江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②炎症因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血清CRP、TNF-α及IL-6水平进行测定,试剂盒购于上海鼎国生物试剂有限公司;③尿β-痕迹蛋白:采用酶联免疫夹心法对患者尿β-痕迹蛋白水平进行测定,试剂盒购于美国 Santa Cruz公司;④中医症候评分[8]:对腰痛、面色晦暗、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倦怠乏力等症状进行评分,各症候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其中重度(+++)计6分,中度(++)计4分,轻度(+)计2分,症状越严重分值越高;⑤安全性指标:采用酶偶联法对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进行测定,试剂盒购于上海透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观察治疗期间患者的咳嗽、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以及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⑥生活质量:对患者的病情、体力、社会心理功能、一般生活功能及工作状况等进行评价。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及尿β-痕迹蛋白水平变化
治疗后,两组血清Scr、BUN、β-痕迹蛋白水平降低,观察组更明显(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
治疗后,两组血清CRP、TNF-α、IL-6水平降低,观察组更明显(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及尿β-痕迹蛋白水平变化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腰痛、面色晦暗、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倦怠乏力等评分均降低,观察组更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ALT、AS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咳嗽、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以及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P>0.05)。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升高,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3 讨论
慢性肾脏病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肾小球滤过率来确定。慢性肾脏病起初发病较为隐匿,诊断时大都处于中后期,临床症状相对较为严重,死亡率较高。有研究[9]显示,β-痕迹蛋白是一种新型指标因子,据此指标可较早对患者肾小球滤过功能进行预测分析,同时β-痕迹蛋白也是慢性肾脏病患者病情好转时,最先发生变化的一种敏感性指标。中医并无慢性肾脏病之病名,但根据其预后、病情症状等,可将其归属为“关格”“肾风”“癃闭”“尿浊”“水肿”范畴,譬如“尿浊”“水肿”即以症状命名[10]。以病机命名的为“关格”,以病因命名的为“肾风”,《内经》中有云:“病庞然如有水状”。其病机病因可归纳为脾肾亏虚,其中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肾为先天之本,主气化,主水。脾阳亏损,肾阳虚弱,阳不化阴,致使机体肾阴出现衰竭,肝阳上亢,对心肝肺胃产生影响,慢性肾脏病病位在脾肾,当两脏器发生亏虚时,均可诱发机体出现肾脏病,瘀血内生,水湿痰浊,贯穿始终[11-12]。针对慢性肾脏病,中医治疗原则为标本兼治,笔者以“调脾法”为理论基础,自拟益肾补脾方荡涤患者瘀血、水湿痰浊之毒素,进而使患者脾肾功能得以恢复。
文中结果显示,经益肾补脾方治疗的患者,其血清Scr、BUN降低更为显著。这提示益肾补脾方可更好保护患者的肾功能,进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另外,β-痕迹蛋白是一种可以较好反应患者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益肾补脾方治疗的观察组患者血清β-痕迹蛋白改善更为显著。这也进一步证实了益肾补脾方可以更好地保护受损肾脏细胞,改善肾功能。
这可能由于益肾补脾方中黄芪补气固表,党参滋补元气,为君药;山茱萸、菟丝子、茯苓、白术、何首乌共为臣药,肉桂、丹参、玄参、山药为佐药,使药为甘草,诸药合用,共奏固护正气、补裨益肾、祛除邪气之效,并逐步消退瘀血、水湿痰浊等相关病理产物,进而使肾脏功能得以恢复[13]。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党参可有效清除机体羟基自由基,抗氧化,进而对肾脏功能进行保护;黄芪具有减轻肾脏灌注损伤的功效;菟丝子和何首乌具有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从而也佐证了文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炎症反应改善更为显著[14]。另外,存在于茯苓中的多糖硫酸酯可通过改善肾脏循环血容量,起到肾小管肾小球功能保护、肾小球系膜增生抑制以及肾小管间质缺氧状态改善等作用[15]。故益肾补脾方治疗慢性肾脏病患者效果较佳。
综上,益肾补脾方可明显改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功能、微炎症状态,降低β-痕迹蛋白水平,安全性好,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