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规针刺联合揿针治疗原发性失眠疗效观察

2021-04-08万思媛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3期
关键词:艾司受试者原发性

万思媛,周 华

(湖北中医药大学 针灸治未病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武汉 430061)

在没有外在因素干扰且具备较好入睡环境的前提下,若1周超过3次出现入睡困难、睡后易醒或醒后难以再睡等症状,且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即可诊断为原发性失眠(Primary insomnia,PI)。长期存在的睡眠障碍症状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严重失眠还可能诱发头痛和抑郁症等[1-2]。研究表明,目前世界上失眠的发生率约为30%~35%,大约1/3的成年人口曾经有过失眠症状[3]。总体来看,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分为以苯二氮卓类、抗抑郁药等具有镇静催眠效应的药物治疗[4]和以中医外治疗法、物理及心理疗法(如心理辅导、运动锻炼等)为主的[5-6]非药物治疗两大类。考虑到长期口服失眠药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不建议将其作为常规药物使用。研究表明针刺、艾灸、耳穴压豆、经颅磁刺激等非药物疗法对失眠患者有较好疗效[7]。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被失眠症状所困扰。鉴于药物治疗的不足,更多的患者倾向于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8]。本研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常规针刺联合揿针治疗原发性失眠患者,初步探讨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9月-2019年6月于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确诊的50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中男12例,女13例,平均年龄(47±10)岁,平均病程(15.65±3.78)个月。对照组中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龄(45±11)岁,平均病程(16.66±4.14)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由于针刺操作的特殊性无法对实施针刺操作的治疗师及患者施盲,故数据分析人员由第三方单独完成。

1.2 诊断标准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9]及《睡眠障碍国际分类》[10]中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制定如下诊断标准:①需要30 min以上的时间才能入眠;②每天晚上醒来两次以上,醒后再次入睡的时间通常都大于5 min;③早晨醒来后很难再次入睡;④每晚总体睡眠时间低于6 h;⑤在最近3个月内在无其他外在因素干扰的前提下出现过失眠的症状。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③最近3个月内没有参加过其他的可能会影响本次试验结果的临床试验;④受试者接受针灸治疗,可以完成整个临床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由外伤或口服药物等导致的失眠;③最近1个月内曾经服用具有助眠或者兴奋类影响睡眠观察的药物;④有严重的心、肾、肺系疾病者;⑤针刺或药物治疗不能耐受者。

1.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①试验期间或者随访期间未经医生同意服用会影响实验结果的药物;②由于病情恶化,经主管医生诊断不适合再继续进行试验;③试验实施过程中发生了偏差导致治疗效果难以评估(如服用了影响试验结果的药物等)。

1.6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根据《针灸学》[11]中不寐的治疗选穴如下:除百会穴、神门、三阴交、照海、申脉,除百会外,其他穴位均选取双侧穴位,无菌消毒后进行常规针刺,每天1次,每次留针30 min,每周6次,共治疗4周。选取耳穴如下:神门、交感、皮质下、心、脾、肾、垂前,无菌消毒后予以揿针耳穴贴压。指导受试者每日对贴于耳穴的揿针按压揉捏3~5次,嘱咐受试者每次按压需使局部出现胀痛感,以增强疗效。两天治疗1次,两耳交替行揿针贴压,共治疗4周。针刺操作由具备5年以上从业经验的针灸医师操作。

对照组患者每晚睡前服用艾司唑仑片,每次1片,共治疗4周。

1.7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2]制定疗效评价标准如下:显效:睡眠质量明显优于治疗前,受试者每日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延长且超过3 h,PSQI评分降低超过50%;有效;受试者睡眠质量优于治疗前,且受试者每日睡眠时间比治疗前延长但不超过3h,PSQI评分降低25%~49%;无效:经过治疗后受试者失眠症状改善不明显或较前加重,睡眠时间和深度没有明显改善或比治疗之前差,PSQI评分降低少于25%。总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

治疗前后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13]、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评分[14]评估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改善情况,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15](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估受试者治疗前后的焦虑和抑郁状态改善情况。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二分类资料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ISI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PSQI、I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ISI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PSQI、IS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AS、SDS评分显著下降(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ISI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3 讨论

失眠在中医学中属于“不寐”的范畴。中医学认为其病位在心,其病因以情志不遂、饮食不洁而损伤脾胃或气血亏虚为主,治疗上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主要原则。经过辨证后,若为实证则损其有余,治法为疏肝解郁、降火涤痰;若为虚证则补其不足,治法为益气养血、健脾益肾,以达到脏腑气血阴阳调和的状态。长期的失眠不仅会加重心理负担,诱发焦虑、抑郁,还可能对学习记忆能力产生影响,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失眠患者非常重要。

本试验结果显示,针刺联合揿针与口服艾司唑仑片均能改善原发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提高PSQI评分及ISI评分,但针刺联合揿针疗效要优于艾司唑仑片;此外针刺结合揿针还可改善患者SAS及SDS评分,说明针刺联合揿针可以有效改善失眠患者焦虑、抑郁状态,调适心理的整体作用,而艾司唑仑片的效果较针刺联合揿针差。针灸疗法作为最具中医特色的疗法,其在失眠的治疗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运用针灸治疗失眠患者取得良好效果[16-17],研究其机制可能通过干预对各种可以直接或间接调节影响睡眠的神经递质含量,从而影响睡眠-觉醒周期,达到促进睡眠的作用[18]。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揿针能提高原发性失眠患者的PSQI、ISI评分,提高睡眠质量,并可以有效改善失眠患者焦虑、抑郁状态,调适心理的整体作用,其整体疗效优于艾司唑仑片。在后期研究中,我们应该加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以更加科学地评估针刺联合揿针对原发性失眠患者的远期疗效。

猜你喜欢

艾司受试者原发性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艾司奥美拉唑钠结构研究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老年失眠症患者艾司唑仑治疗前后睡眠脑电Quisi及失匹性负波观察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
艾司洛尔在冠心病心肌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