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味的资产减值

2021-04-07王宗耀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合力商誉存货

王宗耀

·编者按·

年报披露季,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了业绩巨亏公告,梳理亏损原因,除了经营不善外,巨额资产减值也成为它们亏损的合理借口。在形形色色的各类资产减值案例中,既有并购标的业绩不达标导致的商誉减值,也有大额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金融资产等减值,似乎每一种减值计提都是必要的,但若仔细分析这些减值背后的故事,可发现很多减值计提的理由很蹊跷,有的甚至不排除有财务“洗大澡”的目的。

伴随上市公司正式年报、快报、业绩预告的披露,多家公司公告2020年年度业绩出现巨亏,目前来看,预亏金额上限超过10亿元的公司高达78家、超过5亿元的有168家,而超过1亿元的则有400多家。在这些出现巨额亏损的公司中,除了經营不善带来的业绩下滑外,很多公司的巨额亏损与其自身的资产减值计提有关。

譬如,ST康美于1月30日发布公告称,预计2020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8.5亿元到-178.2亿元。业绩预亏的主要原因是“公司还本付息导致现金流紧张造成销售收入大幅下降。同时,按照审慎原则,公司对2020年度合并报表范围内的商誉、应收账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存货等计提大额减值”。

渤海租赁1月29日发布业绩预告显示,公司亏损55亿元~79亿元。原因是“受新冠疫情影响,报告期内公司飞机租赁业务的租金收入及销售收入下降幅度较大,并因飞机资产估值下降、预计租金收入降低等原因导致固定资产减值增加;此外,公司境内融资租赁客户受疫情影响信用评级水平下降,导致计提减值增加”。

西水股份于1月26日发布年度业绩预告显示,经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20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71.23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3047.72%左右。对于业绩巨亏原因,公司解释称,本期上半年天安财险对投资资产计提大额减值,以及自2020年7月17日起不再将天安财险纳入合并范围,对天安财险会计核算方法由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金融工具核算所致。

……

此外,中国国航、东方航空、万达电影、北汽蓝谷、中金环境、广州浪奇、合力泰、大有能源、天房发展、华闻集团、美盛文化等公司,对业绩预期巨亏给出的理由均显示,除了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外,各种名目下的资产减值计提也成为他们理直气壮的借口。譬如,有的公司称因资产离奇“丢了”而大幅计提资产减值;有的公司称此前扩展并购太快,被收购标的资产质地低于预期而导致巨额商誉减值;还有的公司为了达到市值管理目的,不惜放大赊销比例提升营收规模,结果导致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又长期难以收回,让业绩仅停留在“纸面富贵”上,最终在合适时间点以回款风险爆发为由计提了大量损失,让资产迅速缩水。更有甚者,在正常的资产减值过程中借着业绩亏损名由来个财务“洗大澡”,一次性将公司此前多年积累无法平掉的账务问题集中处理了。

在正常经营中,合理的资产减值本无可厚非,但若出现不合常理的巨额资产减值就不能不让人怀疑其目的了,此前是否存在少计或不计资产减值准备,进而通过少计当期费用达到增加资产和虚增当期利润目的,存在一定的财务造假的目的。要知道,上市公司的财务账目的不透明,对二级市场投资人来说,将会误导其对公司价值的判断,一旦企业基本面突然爆雷,则必然会被深套。更重要的是,一边是二级市场投资人被“割菲菜”,而另一边则是上市公司大股东高位套现,或借用上市公司平台占用大量资金为己用,就像这两年爆雷的康美、康得新等大案无不如此。

广州浪奇资产减值超过60亿存货离奇“消失”惹人疑

先是大量债务出现逾期、银行账户被冻结,随后又爆出大量存货莫名其妙“丢失”,2021年已成为广州浪奇能否保住上市地位的关键一年。

广州浪奇曾因旗下“浪奇”牌洗衣粉物美价廉而名噪一时,然而,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却连续爆雷,先是大量债务出现逾期、银行账户被冻结,随后又爆出大量存货莫名其妙“丢失”,紧接着,公司的信披又出了状况,被相关部门立案调查。前不久,公司还发布了退市风险警示公告。对于广州浪奇而言,2021年很可能成为其能否保住上市地位的关键一年。

今年2月1日,广州浪奇发布了2020年度业绩预告,公司2020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将亏损24.60亿元至35.60亿元,同比下滑4109%~5902%,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影响,净利润预计亏损金额将高达41.05亿元至52.05亿元。公告一经发布,市场一片哗然,股价也连续3个跌停。

广州浪奇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要知道其2019年尚且有数千万元盈利的。

从公告内容看,本次巨亏除了疫情的影响,资产减值计提是最主要原因。在2020年,广州浪奇及其子公司共计集体信用减值损失高达50亿元,此外还计提了11.6亿元的资产减值准备,仅这两项减值就计提了共计61.6亿元之巨。

就广州浪奇计提的11.6亿元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分析,可发现这背后的剧情可谓是曲折离奇的。相关公开资料显示,广州浪奇分别与江苏鸿燊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燊公司”)和江苏辉丰石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辉丰公司”)签订了仓储合同,将其价值4.53亿元和1.19亿元的存货分别存储在两家公司的瑞丽仓和辉丰仓中,其中库方负责货物入库验收及保管,广州浪奇则定期支付仓储。

2019年11月及2020年1月,公司相关人员及审计机构在年度审计工作中,并未发现账实存在重大差异,或存货存在明显异常的情况。然而到了2020年5月,公司相关人员前往江苏贸易仓库(瑞丽仓、辉丰仓)开展盘点工作时,鸿燊公司却以储罐无取样口,且园区安全管理要求为由,没有配合取样;辉丰公司则因未能与相关人员联系落实好盘点工作,连仓库都没能进去。

2020年8月,公司再次安排相关人员前往盘点,但有意思的是,此次盘点结果与上次完全相同:一家公司没有配合取样,另一家公司依然连仓库都没能进入。

2020年9月,公司分别向鸿燊公司、辉丰公司发函要求其配合盘点及抽样检测,可令人意外的是,辉丰公司却表示,其从未与广州浪奇签订过相关仓储合同,也没有存储过其货物。相关盘点表上的印章与辉丰公司印章也不一致。类似情况还发生在鸿燊公司身上,其也否认保管有其存储的货物。就这样,广州浪奇数亿元的存货便离奇“消失”了。

对此问题,广州浪奇在年报业绩预告中表示“根据公司目前掌握的证据,相关存货账实不符的情况或与相关内外部人员涉嫌刑事犯罪有关,后续贸易业务相关存货由责任人赔偿的可能性暂无法预估,因此,基于谨慎性原则,公司對相关第三方仓库相关存货转入待处理财产损益,并计提减值准备8.98亿元”。此外,再加上其参股公司涉及多其诉讼计提大量减值准备、政府收储土地支付数亿元平整费用、经销合同纠纷发生营业外支出等使得其当年共计计提11.6亿元的资产减值准备。

事情走到这一步似乎还很正常,可若进一步分析可发现,广州浪奇的巨额存货离奇“失踪”背后却是有着很多疑点。首先,为何公司相关人员及审计机构在当年的年度审计工作中未能发现存货的异常呢?其到底有没有到仓库去盘点,如果真的不存在相关存货,他们盘点记录又如何完成的呢?其次,在2020年5月盘点中,一家仓库未能取样,一家仓库甚至未能进入,其中风险已经呼之欲出,出现如此情况,理应引起公司重视,派人持续跟进盘点工作,然而直到数月后的8月份,广州浪奇才派人过去再次盘点。再次,根据广州浪奇的披露,这两家仓库存储其存货的合计金额为5.72亿元,可公司却计提减值准备高达8.98亿元,超规模的减值计提的合理性在哪儿?

除了存货方面疑点,广州浪奇在本次资产减值中还计提了50亿元的信用减值损失。广州浪奇表示,“报告期内,公司部分主要贸易业务客户陆续出现未按合同约定支付货款,不按合同数额标准的零星支付、拖延支付、商票无法兑付,预付货款未能交货等问题;9月份以来,公司陆续发现较多贸易业务存货真实性存疑的风险,监察机关、公安机关目前已对相关内外部人员涉嫌刑事犯罪开展侦查、调查工作”。于是,公司对存在业务风险的大宗贸易业务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约32亿元,对存在业务风险的大宗贸易业务预付货款计提坏账准备约18亿元。

广州浪奇一次性计提巨额信用减值的疑点在于,如果公司不是为了给财务“洗大澡”,一次性亏个够的话,其做法很可能是为了掩盖财务“窟窿”。

根据业绩预告,广州浪奇预计2020年全年营业收入为48.8亿元至51.8亿元,相比2019年的123.98亿元已经出现“腰斩”,然而让人很难理解的是,在其之前发布的2020年三季报中,其当年前三季度还实现营业收入53.42亿元,可到了年度业绩预告时,年度营业收入竟然还不如

三季报披露的数据高。如此怪异现象是需要公司解释的,其此前是否存在提前确认收入或虚增营收行为?

此外,广州浪奇2020年业绩预告中的营业收入比其三季报披露的金额还低,意味着公司期末的应收账款和预付货款金额变化应该不会太大。根据三季报数据,公司当期的应收账款余额为34.82亿元,算上其前三季度已计提的2.62亿元应收账款,共计37.44亿元,然而其年度内共计提金额高达32亿元,占到三季度应收账款金额的85.47%,如此情况说明公司有8成以上的应收账款预计收不回来了。

问题在于,公司2019年期末的应收账款金额为34.45亿元,与2020年第三季度末的金额相差不大,这意味着其回款虽然慢,但至少2020年前三季度内,回款金额应该与当期营业收入相当的,既然如此,其一次性将8成多应收账款计提掉,又真的合理吗?

再说预付货款,广州浪奇2020年三季度末的预付款项一共有18.28亿元,然而预计2020年度一次性就要计提18亿元,占到公司三季度末预付款项金额的98%,几乎将预付款项计提殆尽,难道说其预付的货款几乎全都“打了水漂”?对于如此巨额的资金,公司就没有一点风控措施?

其实,广州浪奇的财务风险此前早有暴露,但是其并未提前采取有效措施。比如近10年以来,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有9年为净流出,只有2013年有1亿多元的净流入,其他时间流出金额合计超过34亿元。反观其业绩,除了2020年外,公司每年均有盈利,这意味着其大量的资金可能沉淀在应收账款或存货之中,回款应该很难。

对此,广州浪奇在2020年5月公告的问询函答复内容也能证实:2017年,其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加导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减少9.71亿元;2018年,其存货和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加导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减少23.71亿元;2019年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加和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减少导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减少7.6亿元。

既然资金压力已经巨大,可为何广州浪奇仍不加强应收账款回收与存货管理,不尽量减少供应商对资金的占用,减少预付款项支出呢?此外,既然对公司现金流影响如此之大,在风险已经很明确下,为何公司还一直不愿意计提坏账,直到2020年才一次性大幅度计提呢?诸多的疑点让人迷惑,需要公司做出合理解释。

中金环境为往年疯狂并购集中买单超过20亿的资产减值一举吞蚀多年利润

前期不顾风险,高溢价“败家”式花钱疯狂“买买买”,业绩承诺期未过,并购标的便业绩“变脸”。

如果说广州浪奇是洗涤化工行业资产减值的代表,那么中金环境则是环境保护行业大幅资产减值导致业绩亏损的“标杆”。

根据中金环境2020年1月29日披露的2020年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年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亏损16.8亿元至19.8亿元,营业收入预计实现40亿~43亿元。令人意外的是,若对比2019年营业收入40.94万元、净利润2293万元,其最新营收预期与2019年相当,而业绩表现却是有着天壤之别。究其原因,还是巨额资产减值问题。

中金环境预计,2020年计提商誉减值金额共计17.5亿元至19亿元之间;拟对肥东县市政污泥处理及蓝藻处理项目、大丰市大丰港工业区供水项目相关资产计提无形资产减值损失3亿元至4亿元之间。综合来看,公司2020年度预计计提的商誉等减值金额合计在20.5亿元至23亿元之间,再加上其他因素影响,导致中金环境2020年度业绩预期将出现巨额亏损。

那么,中金环境为何会出现大量的资产减值呢?这事儿还得从公司此前的疯狂并购谈起。

2017年12月,中金环境以18.5亿元的对价收购了浙江金泰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泰莱”)100%股权,此时的金泰莱股东权益账面价值仅为2.03亿元,收购评估增值率高达814.76%。正是这次超高溢价的并购,让金泰莱购买日合并成本大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部分确认的商誉金额高达14.67亿元。

金泰莱是一家从事危险废物处置及资源回收利用的环保企业,在被收购过程中给出了业绩承诺,其中2017 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和2020年度实现的经审计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为准)的净利润,分别不得低于13500万元、17000万元、20000万元和23500万元,累积不低于7.4亿元,不足部分将以现金进行补偿。

然而,高溢价收购的金泰莱在起初的三个业绩承诺年度中,总体上是完成了业绩承诺,可到了2020会计年度,其实现的未审计净利润却仅有7934万元,完成了业绩承诺的三分之一左右。有意思的是,就这一次业绩不达标,中金环境便打算一次性计提金泰莱9.96亿元的商誉,占收购金泰莱形成商誉的67.89%。

除了金泰莱,中金环境在2015年12月至2017年5月之间还曾一口气收购了包括中咨华宇在内的9家公司,这9家公司整体交易对价高达17.09亿元,形成商誉14.67亿元。

正是对中咨华宇这9家公司的收购,让中金环境的规模得以迅速促肥,2016年和2017年的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了43.2%和36.72%,净利润也分别同比增长了83.3%和16.1%,其中,2016年增速表现还相当不错,而2017年整体表现有些乏力。2018年,中金环境虽然并表了金泰莱,但净利润却大幅下滑了25.3%,这意味着在金泰莱当年完成业绩承诺背景下,中咨华宇等9家公司在2018年的业绩表现是并不好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中金环境收购的中咨华宇等9家公司中,2018年就有4家公司取得的经营业绩低于预测业绩,导致公司当年对中咨华宇资产组合商誉计提减值损失1172.06万元。进入2019年,包括中咨华宇在内,又有数家公司的业绩低于预期,其中中咨华宇还出现了5700多万元亏损。介于此,这一年公司对中咨华宇也计提商誉减值3.48亿元。

到了2020年,公司预测,在中咨华宇9家公司的资产组合中,仅有2家公司能够实现盈利,包含中咨华宇在内的其余7家公司皆尽亏损,于是,在2020年度对这7家公司的商誉计提金额上升至8.81亿元。

前期不顾风险,高溢价“败家”式花钱疯狂“买买买”,业绩承诺期未过,并购标的便业绩“变脸”,于是,乘着业绩亏损的东风,在2020年度一次性将此前收购形成的商誉大幅计提,将后续可能存在的商誉减值的风险一次性处理干净,这种做法是否合理是值得商榷的,让人怀疑公司有业绩“洗大澡”之嫌。

合力泰连续6年持续盈利一个季度巨亏20亿很蹊跷

在2020年前三季度还盈利的情况,合力泰突然以资产减值计提理由公告年度业绩大幅亏损,如此做法让人怀疑其合理性不足。

作为一家智能制造企业,又是珠海市2019年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示范企业,连续6个年度盈利且2020年前三季度仍盈利1.29亿元的合力泰,在不久前突然发布公告称,公司2020年业绩预计出现28.5亿元至19.2亿元巨额亏损,如此巨大反差变化令人意外。

根据年度业绩预告披露,合力泰因商誉出现减值预计计提损失3亿元,因应收账款坏账计提的损失约5亿元,因对存货评估的减值影响净利润约6亿元,单这几项计提,对公司2020年的业绩影响金额就达到了14亿元。

对于大量计提资产减值的原因,从公司的解释来看,与2020年的疫情及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有关。去年新冠疫情的暴发,对国内外诸多企业确实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因此以疫情影响为解释理由尚可理解,可若考虑到合力泰收入构成情况,即其2019年有8成多的收入均来自于境内,而境外收入占比不过13.87%的背景(其中包括了来自我国香港、印度、德國等地区的收入),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是值得商榷的。

财报显示,合力泰是一家集开发、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智能终端核心部件的制造商和方案商,其产品主要包括触控显示产品、光电传感产品FPC和5G材料产品等,而其下游客户主要为手机制造商,其中包括华为、小米、OPPO、VIVO、TCL、三星、微软等知名大企业,而华为公司为其十分重要的客户。自2019年开始,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对华为公司影响明显,而作为华为的供应商,合力泰也受到一定影响。

合力泰在给深证证券交易所的答复函中曾表示:“2020年8月末,美国商务部再次升级对H公司的禁令,全面禁止H公司向第三方采购芯片,H公司的手机业务受到了全面影响。同时,其他国家纷纷表示跟随美国,拒绝H公司参与5G建设,影响5G产品的市场需求。随着大量订单的取消,公司库存压力持续增大,相关备料及产成品出现了明显的减值迹象。”很明显,这里的H公司指的就是华为。

根据公司的解释,其一方面对市场预期较为激进,相关原材料的备货和产成品的库存在2019年快速增加,导致库存压力增大;另一方面,贸易战影响之下,相关公司订单减少;第三方面则是因为疫情影响,海外客户订单取消,导致备料订单形成了呆滞物料。因此,合力泰一次性计提的存货减值就影响净利润6亿元。

如此情况不难看出,合力泰对大客户存在较大的依赖,在贸易摩擦加大下,大客户受到影响导致公司的业务结构发生了巨大调整,导致存货发生巨额减值,进而对其业绩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可即便如此,一次性大量计提存货减值还是有一定疑点存在的。

众所周知,中美贸易摩擦2019年就已经相当严重了,美国数次提高诸多产品关税,对国内企业影响已经相当巨

大,这意味着合力泰大量存货实际上在2019年就已经有很高的减值风险。数据显示,其2019年存货账面余额高达52.47亿元,理论上,其此时就应当注重存货风险,开始大量计提存货跌价损失才对,然而其当年计提的存货跌价损失金额却仅有3518万元,仅为存货账面余额的0.67%。而到了2020年,其不但不注意控制存货风险,反而使得存货规模继续大幅增加,到2020年三季度末,其存货金额已经增加到78.97亿元,相比期初增加了52.33%。有意思的是,此时公司仍然没有对可能存在大幅跌价的存货计提多少减值损失,直到年末时才一次性大额计提,很显然如此做法是值得探讨的。

除了集中大量计提存货跌价损失外,合力泰2020年还预计将计提应收账款坏账损失约5亿元,而这项计提的合理性同样可疑。

以2019年数据对比分析,合力泰2019年末的应收账款金额为84.87亿元,当期应收账款坏账损失减值2.16亿元,这一损失占应收账款金额的比例为2.55%。由于2020年年报尚未披露,其当期的应收账款金额相比三季度是否有大幅增加尚不明确,但从三季报数据来看,其应收账款金额为84.28亿元,与2019年相比,变化是并不明显的,说明其回款情况还是不错的。可到了2020年年末,预计计提的坏账损失却占三季度末应收账款的比例的5.93%,如此明显变化显然让人有些疑惑的,难道其四季度的回款状况已经变的非常差了?

事实可能并不是这样。依据2020年三季度的数据来看,合力泰2020年三季度末,“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是当期营业收入的1.08倍,而这一比例在2019年约为1倍,这种情况意味着其去年三季度销售回款状况可能比2019年还要好。在国内第四季度疫情明显平息下(应收来源以国内收入为主),其回款反而变差的结果显然是有些不合常理的。那么,有没有可能是其借着当年的损失,一次性将应收账款坏账损失大幅计提,为未来的盈利留下更大的空间?否则,在公司2019年应收账款金额就相当巨大的情况,早就应该将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提前计提了。

值得一提的是,从近年数据来看,合力泰经营上的表现还算不错,其营业收入在持续增长,其中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分别同比增长了27.57%、11.87%和9.44%,即使是2020年前三季度也同比增长了15.45%;净利润方面2017年和2018年分别同比增长了33.54%和11.91%,2019年虽然有所下降,但净利润仍然超过10亿元,即使是前三季度其仍然盈利过亿元。而经营性现金流方面,其表现也相当不错,自2015年以来,仅有2018年现金流为负,令人不解的是,即便如此,其仍然存在巨大的资金危机。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其货币资金相比2019年大幅锐减超过10亿元,仅剩下25.23亿元,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则仅有9.34亿元,这意味着其货币资金中大部分为不能随时支取的受限资金,而更严峻的是,其当期的短期借款金额却高达67.12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还有14.40亿元。那么问题在于,其多年来经营盈利的钱都去了哪里?

事实上,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来看,2018年至2019年,其关联方曾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达1亿元,却并未及时披露,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其孙公司会计不仅将政府补助处理错误,并且还篡改了政府文件及银行单据,而合力泰在重大股权披露时间也未及时披露,一而再、再而三地违反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企业信誉严重丧失。如此状况之下,难免让人怀疑其此前盈利的真实性,而其2020年突然间大幅资产减值,是否是为此前财务问题“填坑”的行为呢?

此外,从公司大股东持股情况来看,其中也是存在令人诟病之处。

合力泰早期的实际控制人为文开福,2018年9月份,其将15.06%股权4.69亿股的股份转让给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将合力泰总股本的14.84%的表决权独家、无偿且不可撤销地委托电子信息集团行使,从而使得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合力泰最大股东。而2020年3月份,合力泰发布公告表示,其原董事长文开福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和短线交易案,将被中国证监会作出行政处罚,对文开福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合计53万元罚款。此时,文开福仍为上市公司董事长,也是第二大股东,持有上市公司4.29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3.76%。此事发生后不久,文开福换届选举中离开董事长职位,并且大幅减持上市公司1.7亿股权,截至2020年末,文开福持股比例仅剩下8.32%。而合力泰的二级市场的表现也一塌糊涂,从2020年3月份文开福处罚预告发布后,便一路下滑,从当时8.33元/股的最高价到今年2月份3.01元/股的最低价,下跌幅度达63.87%,这令二级市場投资者“很受伤”。

就在原董事长被处罚,离开董事长职位并大幅减持后,合力泰便计划于2020年大幅计提资产减值,导致公司业绩预计大幅亏损数十亿元。结合前文其诸多不合理的资产计提,这很可能意味着,合力泰将很多不为人知的财务问题借着此次亏损机会,一次性“清洗”干净了。

猜你喜欢

合力商誉存货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企业存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新会计准则下合并商誉减值测试研究
合力套纸杯
在商誉泡沫中寻找投资机会
吴通控股:商誉减值情况会在年报详细披露
合力
统计学在企业解决存货问题中的应用
存货周转率分析中一个容易出错现象的解析
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存货管理办法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