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局领导下的文化抗战生力军
2021-04-07刘志平
刘志平
特殊的文化工作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隐蔽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周恩来为首的南方局领导人运用多种策略开展文化统战工作:团结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开展对外宣传,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组织进步青年和自然科学界人才,成立科学技术协会;在海外建立和平民主斗争的统一战线,为动员留学人员回国打下基础……中共中央南方局特殊的文化工作,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和科技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开展对外宣传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由于身处国民党统治中心,中共中央南方局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国统区和国际社会联系、交往的窗口。为此,周恩来制定了“宣传出去,争取过来”的工作方针,以重庆和香港为对外宣传基地,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
在重庆,周恩来带领南方局的同志利用各种机会,广交朋友。他们经常同外国驻华使节、援华机构人员和新闻记者会晤,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以及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的成果,揭露国民党制造反共摩擦、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为,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共的了解和支持。同时,八路军香港办事处利用香港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政治地位,不仅向海外华侨宣传中国抗战,还通过宋庆龄在香港设立的保卫中国同盟及其会刊《保盟通讯》,向国际组织和国际友人介绍中国抗战,为抗日根据地争取了大量物资、资金和医疗支持。
皖南事变后,为保证民主人士和原在重庆、桂林等地从事宣传文化工作的著名文化人士的安全,南方局将他们撤至香港。他们在香港出版进步报刊,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揭露国民党的反共行径,继续进行抗日爱国民主活动。
当时,香港抗战文化活动空前活跃。除了宋庆龄主办的《保卫中国大同盟》英文半月刊外,还有范长江任社长、胡仲特任总编辑的《华商报》,邹韬奋、茅盾、夏衍、金仲华、沈志远、胡绳等为编委的《大众生活》,茅盾主编的《笔谈》,俞颂华任总编辑的《光明报》,救国会主办的《救国月刊》,郁风主办的《耕耘》,张铁生主办的《青年知识》,张明养主办的《世界知识》,马国亮、丁聪等主办的《大地画报》,以及范长江、黄药眠等主办的国际新闻社,乔冠华、胡一声、吴全衡等主办的香港中国通讯社,夏衍、司徒惠敏、于伶、金山等组织的旅港剧人协会等进步文化团体。这些进步报刊和文化团体对配合国内的抗日救亡运动,争取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同情和支持,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南方局卓有成效的对外宣传,使国际社会逐步认识到中共是抗日的重要力量,代表了中国民主进步的方向,最终促成1944年外国记者访问延安和美军观察组考察延安,从而打破了国民党长期实行的政治和新闻封锁,建立起中共与美国政府之间的直接联系。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加强海外宣传工作,八路军香港办事处遵照南方局的指示,还派出郁达夫、胡愈之、夏衍、杜埃、罗理实等著名文化人士,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地开展工作。他们与海外华侨建立了密切联系。
1945年4月1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團会议决定:董必武带随员二人参加中国出席旧金山会议代表团。此次赴美的主要任务是争取外国朋友,提高党的国际地位,尽量争取留驻美国工作,以扩大中共在国际上的影响。4月25日至6月26日,《联合国宪章》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董必武出席了会议。
在美期间,董必武会见了著名教育家、旧金山华侨中学校长陈其瑗,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史迪威将军的女儿和著名作家赛珍珠等,介绍了中国当前的情况和中共的和平民主主张,对支持和同情中国革命的美国朋友表达了感谢。
培养青年科技人员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不断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引导和推动自然科学界配合抗战和民主运动。1940年5月,根据周恩来、董必武的指示,时任南方局文化宣传工作委员会秘书兼文化组组长的徐冰,以科技、企业界的党员和进步分子为骨干,在重庆成立了青年科学技术协会(简称青科协)。
青科协成立后,陆续在成都、贵阳、桂林、遵义、昆明、城固、浙东等地建立了分会。到1941年初,会员达到200人。
青科协以联谊会的形式,联系和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通过组织科技知识的交流活动,促使科技人员关心抗战和时事政治,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协会还在公开的活动中建立社会关系,为党组织获取情报资料。此外,青科协自筹资金创办了开源建筑公司、新基工程公司、巴山石墨公司等企业,既解决了部分青年科技人员的就业问题,培养了科技人才,又掩护和安置了一批地下党员和积极分子。
青科协会员散布在各个企业的科研单位,便于搜集国统区经济技术资料。他们先后向南方局提供了国民党在四川的第24、29兵工厂的有关资料,为党了解和掌握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和军工企业情况提供了依据。
皖南事变后,青科协停止公开活动,骨干与会员之间改用个别交友方式保持联系,开展一定的思想工作;一部分骨干改做党的秘密工作或情报工作。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的政治形势有所改变,南方局指示恢复青科协的公开组织工作,开展争取和平民主的活动。
恢复在美中共党组织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南方局领导的中共在欧美的党组织,在海外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中建立了和平民主斗争的统一战线,为新中国成立前夕动员大批留学人员回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与英美缔结新约,正式成为同盟战友。为加强同盟国之间的联系,英美等国向中国提供了留学奖学金。1944年12月,重庆、成都、昆明、贵阳、西安、兰州等地举办了英美奖学金留学生考试。对此,周恩来指出:“党不仅需要政治家,也需要自己的科学家,而且从现在起就要注意培养。高级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必须加以团结和保护;年轻科技人员则需要让他们不断地学习和提高,参加国家的建设。”
在南方局的指示下,计苏华、徐鸣、赖亚力、兰毓钟、薛葆鼎、侯祥麟等中共党员先后通过官方考试,以学生护照或官方护照去美国留学,并在留美学生中积极开展活动。
1945年,董必武赴美国旧金山出席联合国会议。7月2日,他携章汉夫、陈家康前往纽约,恢复重建中共在美组织。根据董必武的指示,中共旅美党组织建立了中共在美工作领导小组,主要任务是管理在美中共党员,办好《华侨日报》,宣传党的主张,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翻译毛泽东著作,同时以各种国际组织为讲坛,向世界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争取世界人民对中国解放事业的支持。
1946年,中共在美党员通过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在留学生中开展工作,先后在美国纽约、波士顿、芝加哥、明尼苏达、旧金山、洛杉矶等城市的大学,建立了一系列学生团体。中共在美党组织的活动和各种学生团体的建立,联系和团结了一大批留学人员,使他们在异国学习和工作的同时,把自己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新中国成立前夕动员他们回国奠定了基础。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内出现赴美留学热潮,数以千计的学生通过公费、考取奖学金等方式离开祖国,赴美留学。团结留学人员,与其结成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统一战线,在条件成熟时动员他们回国,成为中共在欧美自由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南方局及其各级党组织,再次批准一些党员和积极分子留美,加强留美学生工作。
1949年,徐鸣从国内返回美国,向在美中共党组织传达了周恩来关于加紧动员留学人员归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重要指示。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留美人员纷纷召开新中国成立庆祝大会、座谈会、讨论会等。
1950年2月,留美科协(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响应党的号召,开展回国运动,确定了“认识新中国,为回国参加建设作准备,一切为了回国去”的工作重点。基督教学生会也多次组织夏令营、冬令营、文艺活动、郊游等,向大家介绍国内情况,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动员回国参加建设。经过在美中共党组织和进步学生的努力工作,留学人员归国热潮从1949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50年秋。
为便于留学生归国,薛葆鼎同国内的党组织取得联系,建立了从美国经欧洲、苏联,再进入东北解放区的回国路线。留美科协海湾区分会的金荫昌、唐冀雪夫妇,还在旧金山设立了接待点,帮助解决食宿、购买船票等。此外,留美科协海湾分会同加州大学中国学生会联合,在旧金山组织了中国留学生回国服务社,为留学人员回国提供义务服务。
二战结束后,美国麦卡锡主义抬头,迫害左翼进步人士。1950年,美国以种种借口限制和阻止中国留学人员,尤其是学习理工科的人员回国。许多华人华侨还被无端指责同情共产党而遭到非法传讯和监禁。从1950年底开始,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受到极大限制。
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人民政府时刻关心海外学子,对他们给予有力的支持。经过1954年4月中、苏、美、英、法五国外交会议和1955年8月开始的中美大使级会谈,新中国人民政府最终为留美人员回国铺平了道路。钱学森等一批滞留美国的中国留学人员,终于回到了祖国。
安排留学人员回国参加建设
1945年9月,中共中央为扩大在欧洲的影响力,决定借参加世界职工代表大会的机会,与在法中共党员重新建立联系。此时,因二战中断了几年的留英活动,也逐渐开展起来。
1946年,周恩来指示刘宁一,利用参加即将召开的世界工联会议的契機,在国外建立宣传联络点,以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宣传共产党的主张。1947年初,刘宁一来到巴黎,一方面出席世界工联执委会会议,参与有关工作;一方面领导欧洲的中共组织,团结当地华侨;并与各国共产党和工会组织建立联系。他还向党中央建议,在伦敦设立新华社分社,加大党在欧洲的宣传力度。
这年7月,世界青年联欢节和世界学联理事会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举行。在这次大会上,原南方局青年组负责人蒋南翔、外事组副组长陈家康和吴文焘代表中国解放区出席会议;留英学生总会派曹日昌、计晋人、裘克安、许绍高、程镇球、吴传均参加会议。刘宁一根据留英学生代表的进步表现,发展了曹日昌、计晋人、王烈望三人入党,并建立留学生党小组。
党小组成立后,刘宁一在留学生中积极开展工作。为扩大对留英知识分子的团结工作,刘宁一向他们分析了国内形势,阐述了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指出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日子为期不远,中国的知识分子应团结海外力量,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并为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在刘宁一的建议和推动下,由教育家陶大镛、英共党员陈天声和王烈望牵头,曹日昌参加,在英民盟支部正式建立。民盟支部成立后,学生党员不仅通过留英学生会,而且以民盟的名义在留学人员中开展活动,发展盟员。此后,党员和进步学生还推动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英国分会成立。
为加强党在欧洲的工作,1947年10月,周恩来起草了中共中央致罗迈转方方、尹林平、章汉夫的电报,指示在欧洲的刘宁一、陆璀、陈家康、吴文焘、黄作梅五人,组成由刘宁一领导的工作小组,统一步骤。1948年1月21日,周恩来又代中共中央起草报告,通知在欧洲组织工联、青联、妇联和学联等活动的中国代表建立党组,刘宁一为书记,“一切重要问题,应经过党组商讨后,由刘宁一负责提出,以便中央考虑回答”。中共欧洲党组的建立,是工、青、妇、学各方力量的整合,进一步推动了党在欧洲工作的发展。
1949年夏,新中国成立在即。英国中国留学生总会在剑桥大学召开会议,通过了反对国民党,拥护共产党,支持即将建立的新中国的决议。7月,黄新民辞去留英中共学生总会会长一职,与30余名留学生一起归国。回国后,他按照组织的安排,担任教育部留学生管理处处长兼政务院文委招待回国留学生委员会秘书,向仍在欧美和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发出信函,呼吁他们回国参加建设。他领导的留学生处,接待安置了1000余名海外留学人员。
党在留法学生中的工作较之英国稍晚。1947年夏,中共党员关肇直、田方通过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巴黎分会,在留学生中开展工作。1949年9月,洪士桂、张洪岛等18人离法,成为第一批回国的留法学生。
1950年3月,经中共巴黎支部推动,法国华工总工会、留法中国学生会、中科协法国分会、中国文艺工作社、星五学会、中华商会等在法华人团体,在巴黎成立了旅法华侨联合会,并编辑出版半月刊《侨联》,动员留学人员回国。随后,源源不断地留学人员回到祖国。
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的亲自关心、推动下,在中共欧洲党组织的精心安排下,钱三强、何泽慧夫妇,李四光夫妇等历经艰险先后回国。他们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上默默奉献终身,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贡献。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