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党员范鸿劼 同李大钊一起走向绞刑架的

2021-04-07梅兴无

红岩春秋 2021年3期
关键词:邓中夏李大钊研究会

梅兴无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58人名单上,范鸿劼位列其中。范鸿劼在李大钊的影响下,投身五四运动的洪流中,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并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作为李大钊的学生和战友,范鸿劼于19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并逐渐成为我党北方地区革命运动的重要领导人。

五四运动的先驱

1897年11月23日,范鸿劼出生在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葛店镇。他四岁丧父,尽管生活困难,母亲坚持要他念书。

1913年,范鸿劼入武昌文华学校学习。1918年8月,他考入北京大学理预科,先入化学系,后转入英文系学习。在校期间,他认真读书,注重修养,深得同学信任,被选举为班长。同时,他还担任英文系学生会负责人。

同年11月,为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胜利,北京大学在天安门前举行演讲大会。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主持大会,并两次发表演说,指出:“此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啊!”北大教授李大钊也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举行的集会上发表演说,指出德国在战争中的失败,“是庶民的胜利”“是资本主义失败,劳工主义战胜”。

范鸿劼聆听了蔡元培和李大钊的讲演,懂得了“劳工神圣”的基本道理。尤其在阅读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后,他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开始追随共产主义者寻求中国革命的道路。

1919年5月1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当晚,范鸿劼等人发起北大学生代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于5月3日在法科礼堂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并邀请北京各大专院校学生代表参加。5月3日晚,范鸿劼和北大部分学生参加了法科礼堂的集会,议定于4日上午在天安门前召开北京各校学生联合大会,举行大规模游行。

5月4日,北京十几所学校的3000余名学生,手持小旗,高呼 “还我青岛”“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冲破军警阻拦,齐聚天安门前。北大学生代表登上一张方桌,宣读了《北京学生界宣言》,大声呼吁:“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们起来呀!”随后,范鸿劼和同学们一起举行了示威游行,五四爱国运动由此爆发。

在五四运动的暴风雨中,北京大学成立了学生干事会。干事会内设总务、文书、交际、会计、庶务、纠察、讲演等股,范鸿劼负责总务股。他动员同学们踊跃捐款,很快筹款数千元,为学生运动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参加营救被捕学生的活动。

1920年初,天津学生游行示威抗议日本霸占山东,遭到军警镇压,多名学生被捕。消息传到北大,范鸿劼等义愤填膺,立即以学生会名义发出“万急通告”:“山东直接交涉问题到了万急了,我国民当亡国奴的时候快到了。我们再不起来奋斗牺牲,天津的惨剧转眼就要到北京来了!”1月30日,范鸿劼等主持召开文、理、法科学生大会,决定以罢课、外出演讲来声援天津被捕学生。

2月4日,范鸿劼等数十名学生到北京前门演讲时,遭到军警驱赶和殴打。范鸿劼等当场被捕,被押送到卫戍司令部。被关押期间,范鸿劼遭到虐待,“日给一餐”,饮食“异常粗劣,有如饲畜”。为营救范鸿劼等人,蔡元培等北京大专院校校长联名呈文质问教育部,指责军队逾越常规逮捕爱国学生。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反动军警不得不释放范鸿劼等人。范鸿劼出狱后,革命的信心和继续斗争的决心更加坚定。

早期党团组织创建的参与者

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范鸿劼与邓中夏、罗章龙等19人,在北京大学发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起初是一个秘密团体,会员都是五四运动中的积极分子。研究会实际是李大钊领导的培养共产党员的预备学校,为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立打下了基础。

1920年10月,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北京共产党小组成立。11月,北京共产党小组改称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任书记。范鸿劼等19名研究会发起人,有16人先后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1年,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迅速发展的方针,中共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决定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组织公开、活动公开,把研究会作为开展党的活动的一个重要抓手。11月17日,《北京大学日刊》公布了由范鸿劼、邓中夏等19人联署的《北京大学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启事》。《启事》声明“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以研究关于马克思派的著述为目的”,欢迎大家踊跃参加,并详细介绍了入会手续和办法。《启事》刊出后,报名者甚为踊跃,仅一个多月,会员便发展至50余人。

范鸿劼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积极参加研究会的活动,努力在实践中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他是研究会的积极分子,受会员推举,与邓中夏、黄日葵轮流担任讨论会、演讲会的主持人。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范鸿劼深得大家的信任。

这一时期,经蔡元培同意,北大在马神庙西斋拨给研究会两间房子,一间当办公室,一间做图书室。为躲避北洋当局的检查和迫害,大家起名“亢慕义斋”。“亢慕义”是德文“共产主义”的译音,“斋”是“室”之意,“亢慕义斋”亦即“共产主义室”。范鸿劼被推举为图书室经理。

为方便会员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范鸿劼从北大图书馆借来一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同时发动会员出资120块大洋,购置了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著作。后来,他又筹集部分资金,从国外购买了一批马、恩、列的原版书籍。到1922年,图书室的藏书已达数百种,包括德、英、日、汉等各种版本。

经过范鸿劼等人的共同努力,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为北京党的早期组织的重要外围组织和重要活动阵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翻译发挥了重要作用。

革命活動的组织者

1920年12月,范鸿劼和邓中夏、罗章龙等到长辛店筹办劳动补习学校。邓中夏负责校务工作,范鸿劼等北京支部成员先后到该校讲课。他们从文化教育入手,帮助工人提高文化水平,由浅入深地讲述革命道理,启发其阶级觉悟,以推动北方工人运动发展。

1921年5月,范鸿劼与邓中夏等在长辛店召开纪念五一节大会,1000多名工人举行集体游行。同月,长辛店工人俱乐部成立,成为共产党领导下最早的工会组织。

1922年春,李大钊、范鸿劼、高君宇等共产党人,联合蔡元培、刘复、陶孟和等各界人士,发起组织了“非宗教运动大同盟”。范鸿劼在起草的《发起词》中提出:“我们为尊重科学,破除迷信,提高自信力,保持国民人格,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力图自强自治起见,决定发起非宗教运动。”并要求“凡赞成这个运动者,请签名并广为宣传”。参加签名发起的有200多人,多为北京各大中学校的教职员和学生,还有少数商人和工人。

5月10日,在范鸿劼、邓中夏等人的周密筹备和组织下,非宗教运动大同盟成立大会在北京大学三院召开。到会500多人,范鸿劼担任大会主席。会上,他与李大钊、邓中夏、黄日葵等被推选为大同盟干事。非宗教运动大同盟成立后,开展了各种活动,削弱了教会势力,促使一些青年的思想发生转变,进而团结了广大青年。

8月,为贯彻中共二大精神,中共北京党组织指示范鸿劼与邓中夏、高君宇等发起成立“民权运动大同盟”,以便同国民党及其他社会团体和爱国人士结成反帝反封建的联合战线,广泛团结广大人民进行反帝反军阀的斗争。8月24日,民权运动大同盟在北大三院大礼堂召开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宣言和简章,决定发行《民权周刊》,范鸿劼担任同盟宣传股主任。

为了打击反动势力对人民自由的限制,民权运动大同盟发起取消治安警察法运动,开展了“驱彭(教育总长彭允彝)”斗争等。1923年初,京汉铁路工人爆发二七大罢工,范鸿劼等召开同盟紧急会议,决定向全国发出通电,组织铁路工人罢工后援会,派代表慰问工人。在参与和领导这一群众运动的过程中,范鸿劼显示了非凡的组织才干。

1923年7月,中共北京区执行委员会与中共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合并,称中共北京区执行委员会兼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范鸿劼先后任北京区委兼北京地委委员、委员长,积极协助李大钊领导北方地区各地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遵照中国共产党的决议,范鸿劼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任职。他积极宣传、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方针,从事国民党老党员的重新登记和新党员发展的工作,执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五卅惨案。消息传到北京,范鸿劼与李大钊、陈乔年、赵世炎等立即动员所辖党组织,迅速将北京各阶层人民组织起来。学生组织了“沪案雪耻会”,工人组织了“工人雪耻会”,于6月3日、10日和25日连续举行了大规模游行示威,反帝浪潮席卷整个北京城。

永垂史册的革命者

1925年10月,经中共中央决定,北京区委兼北京地委改称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简称北方区委),李大钊任书记,范鸿劼任宣传部长。

当时北方区委领导的地区,除北京、天津等顺直省地区外,还包括河南、山东、山西、陕西、东北、内蒙古等地和全国各条铁路。范鸿劼协助李大钊在极其艰苦的斗争环境下,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定和举措,促进了北方地区党的工作蓬勃发展。

除担任北方区委宣传部长外,范鸿劼还兼任区委机关报《政治生活》周刊主编。他用汀、雁汀、大通等笔名在《政治生活》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阐述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号召人民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他的文章通俗易懂,深受读者喜爱。在“纪念列宁专号”中,他撰文热情颂扬列宁的功绩。他撰写的《不平等条约一览》长文,在《政治生活》周刊上连载10余期,深刻剖析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的關系,指出“没有殖民地,帝国主义绝对不能维持”。

1926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范鸿劼作为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代表参加了会议,并担任大会宣传报告审查委员会委员。在讨论《中央党务报告决议案(草案)》中关于国共合作条款时,国民党右派提出,共产党应公布所有组织及其党员名单,范鸿劼与毛泽东等坚决反对。范鸿劼指出:“共产党员负有两种革命的担子,一是国民革命,一是共产主义。我们现在只要问他是否实行国民革命,其他秘密组织和信仰不必问及,只要问在这种政策之下,应不应该合作,不必横生枝节。”

3月,日本军舰悍然炮击大沽口炮台,中国军队被迫开炮还击。之后,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段祺瑞政府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

3月14日,北京举行了30万人参加的反日大会。17日,李大钊、范鸿劼等参加北京学生联合会召开的紧急会议,决定于18日在天安门集会游行,要求拒绝八国通牒。会后分成两组,分别到外交部和国务院请愿。当李大钊率范鸿劼等100余人到国务院见段祺瑞时,卫兵不但不许他们进门,反而用刺刀刺伤多人,激起民愤。

3月18日,北京10万群众在天安门集会抗议,再次向当局请愿。李大钊号召大家用五四的精神、五四的热血,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并组织了 2000多人的请愿团。当李大钊、范鸿劼等率请愿团走到东辕门时,突遭军警袭击,导致47人身亡,李大钊、范鸿劼等200余人受伤。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北京笼罩在血雨腥风中,北洋政府命令京师警察总监“严速查拿”李大钊、范鸿劼等人。同志们劝李大钊、范鸿劼到南方暂避,但李、范不顾个人安危,仍坚持在北方战斗。

3月底,为保存革命力量,李大钊、范鸿劼把国共两党在北方的领导机关迁入东交民巷苏联大使馆旁边的旧俄兵营内,秘密领导两党在北方的工作。

1927年4月6日,安国军总司令张作霖不顾国际公法和国际惯例,悍然调动大批军警闯进苏联大使馆旧俄兵营,逮捕了李大钊、范鸿劼等革命志士和革命群众60余人。入狱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范鸿劼坚贞不屈,始终没有泄露中共北方区委的秘密,并慷慨陈词爱国无罪,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有功。

4月28日,范鸿劼继李大钊之后,大义凛然地走向绞刑架,从容就义。事后,其遗体被安葬在北京宣武门外湖北义地。

1950年11月,范鸿劼遗骸改葬八宝山革命公墓。董必武为范鸿劼题词“忘我精神、永垂令范”, 赞誉他铮铮铁骨的革命精神。

编辑/杨洋

猜你喜欢

邓中夏李大钊研究会
李大钊与赵纫兰的革命者爱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邓中夏:“最后胜利终究是我们的”
邓中夏:“我邓中夏烧成灰也是共产党的!”
波兰睡眠研究会
关怀青年的李大钊
狱友回忆:邓中夏的最后时刻
建章立制提升研究水平
上海人大工作研究会书画摄影作品选登
李大钊资助北大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