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美术雕塑模块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1-04-07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铁丝木雕形体

武 顺

引言:雕塑是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雕、刻、塑、敲击、焊接、装配和编织等手段,创造出具有实在体积的艺术形象、加工方法和创作过程,不同材料都要使用对应的专业工具、规范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美术门类。由此可见,雕塑有丰富多样的材料、技法及具体要求等,这些基础的操作性技法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难度较大。因此,这对教师自身的雕塑专业技能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在18 个课时的安排中,笔者将雕塑模块的学习依次分成泥塑创作、金属材料创作和木雕创作三个学习单元。一方面,材料是雕塑作品的物质前提,不同的材质具有不同的视觉美感,选择这三个单元的学习就是出于对材料和工具的考虑。泥土、铁丝和木材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它们容易获取、硬度适中,适合学生。另一方面,从雕塑技法的角度看,“雕塑”是加法,“雕刻”是减法。依次进行泥塑、金属材料和木雕创作的学习,即是从加法到减法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走进雕塑模块的学习。

一、泥塑创作

泥塑创作是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可塑易改、快速成型、或素或彩,是雕塑创作最便捷的创作方法之一。将泥塑创作作为雕塑入门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树立空间立体观念,在把握泥土干湿度的同时感受可加可减的塑造过程。课上选用软硬适中的软油泥作为泥塑创作的材料,适时地示范并引导学生注意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形体。把握从整体到局部的塑造步骤,训练学生立体造型意识和正确的观察方法。考虑学生造型基础的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主题和不同风格的优秀泥塑作品多看多学,寻找自己喜欢的塑造风格,并深入探究学习。

在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中,创设联系社会现实的问题情境是展开美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关键。在学生实践环节中,鼓励他们结合现实生活情境,通过临摹或试验性创作,根据自己的造型基础,选择一个有意义的创作主题和模拟任务,尝试用自己“擅长”的泥塑手法去创作。比如新冠疫情期间,以“战疫”、“生命至上”为主题的创作,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从素材的搜集到草图的设计,骨架的搭建到最后反复推敲作品,按照自己的感觉和想象有所发挥,力求作品生动、细致。让学生体验“像雕塑家一样思考和创作”的过程。这样的创作要求既能够把握技法的学习,又能启发学生打开创作思路,关注作品的主题、内容、情境和作品本身与自己的关系,更好的发展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二、金属材料创作

美国“工业设计教母”罗伊娜在她的立体构成课上对学生说:“你应该将金属丝的课题作为你日常中的滋补品。”为了引导学生体味、感悟硬质材料创作雕塑的魅力,笔者最终选用铁丝作为创作材料。从材质的特征来看,铁丝不仅仅是生活中的辅助工具,只要我们有想象力,充分利用铁丝的柔韧性和可塑性,冷酷坚硬的铁丝在我们的手中也会变得有血有肉,成为精美的艺术作品。从设计的角度来看,金属铁丝这种线条材料可以被作为立体形体的轴线来描述面和体块,并且勾勒轮廓和细节。

铁丝也可以像泥土一样具有可塑性,在形体的塑造上可加可减。学生利用铁丝的柔韧性,通过构成与连接的方式,使用尖嘴钳和螺丝刀即可塑造形体。避免了使用电焊机设备对金属材料进行焊接,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初次使用质地较硬的铁丝进行雕塑创作,对学生来说比较吃力。错误地使用尖嘴钳和铁丝会造成形体不准确,浪费材料,甚至会导致手指受伤。面对这种情况,笔者对工具的使用和材料的塑造方式录制了教学示范视频。学生反复观看直观地教学示范视频后,基本能够解决操作性技法不足的问题。

为了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笔者与学生一起解读、欣赏和交流亚历山大·考尔德等著名雕塑家的金属材料作品。从艺术作品的材质、造型、创作观念、文化背景和寓意象征等知识出发分析和评价作品,对照经典,学习雕塑家的思维和创作过程。增强学生对雕塑作品的“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素养。与此同时,学生又能够在鉴赏雕塑中得到启发,为自己的雕塑创作提供创意构思,不断完善自己的雕塑作品,发展“美术表现”素养。

三、木雕创作

由于材料和工具的局限性,过去仅仅是在鉴赏层面展开“雕刻”的教学,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一个又一个的石雕或木雕作品,雕刻技法与实践无法统一。

让学生联系地方文化,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开展学习,这是“核心素养本为教学”的重要特点。福建木雕艺术源远流长,其中福州软木画、莆田木雕、泉州木偶头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福州一中与福州最大的木雕、根雕产地建平村毗邻,其木雕、根雕产品深受中外木雕爱好者的喜爱。因此,学生学习木雕技艺和获取材料与工具就显得更加便捷,可以更方便地了解地方美术特色。高中生基本都是木雕艺术的初学者,对于木材特点和雕刻工具的操作都不熟练,不太适合雕刻太写实的作品。为此,笔者深入福州建平村调研,并与几位木雕艺术家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决定尝试以不追求写实的意象雕刻的形式开展木雕教学。意象雕刻强调的是形态,而不是细节,这种雕刻手法并不通过细节的呈现来表达主题。通过简单的意象雕刻,训练学生的眼睛和形体概括能力,在把握每一个雕刻作品基本形状的同时,还要学会关注物体的姿势或体态。因此,意象雕刻相对简单,涉及的雕刻刀具也较少,更适合初次接触木雕的高中学生学习。出于以上考虑,决定开设木雕创作。

为了不把木雕创作上成鉴赏课,也避免从“专业雕塑”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笔者从最简单的、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来切入本课程的教学。师生齐动手,以“意象的小鸟”为研究课题,边做边学。将木雕创作分成六个部分完成,分别是工具的安装与使用、形体的设计与布局、形体切割与打磨、上漆打蜡。为确保学生正确、安全地使用工具,对以上每个步骤进行示范。让学生直观感受“减法”的形体变化的同时及时交流想法,归纳总结后指导自己后续的雕塑创作。

一块木头能变成一件独特的艺术品,这应该是一个充分体现创意、个性和手艺的过程。雕塑模块的教学尤其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多给学生感悟优秀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习和借鉴优秀作品中的创意和方法,联系现实生活经验,大胆表达创意,发展“创意实践”素养。始终让学生进行临摹与写生等作业练习,虽然是美术知识与技能要求设计的,但这通常与学生的生活无关,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到合理的发挥,也会影响学生对审美的理解、感知、想象。高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喜欢独立思考,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进一步提高。于是在学生自主创作时,必须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或者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让他们积极动手尝试,用所学到的雕刻技法有目的地创作,强调“真实性学习”。笔者在学生实践环节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及探究的学习方式,创作木雕小品让同学交换留念。这既能增加学生的创作热情,也能体现木雕作品本身的意义。

结语:笔者积极倡导学生要努力去做一个“雕塑家”,而非“雕塑匠”。要有“雕塑家”敏锐地观察力和不断地创新能力,要有自己的个性和正确地审美判断。积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出发,加强对生活的感受力和透视力,让他们在雕塑课上经历“像雕塑家一样思考与创作”。对于雕塑模块的教学,教师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和开发身边现有的资源去摸索与尝试。教师还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水平,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解决雕塑模块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猜你喜欢

铁丝木雕形体
铁丝有多长
铁丝的幽默世界
两长两短
西夏文形体研究述略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鸡霉形体
木雕鱼
早期形体训练对产妇产后形体恢复的积极效果
熟练的侍者
形体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