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2021-04-07于洪科
◎ 于洪科
引言:新的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对此,教师应明确重点、做好教学理念的转换,并通过教学方法的丰富为学生创造更多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此过程中,为确保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充分地了解以及教学手段的完善,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一、掌握小学数学教育的特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心智还都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以趣味性引导为主,即通过对事物的特点和形象展开合理化的想象,从而逐渐地培养思维模式。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来说,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也较高,最重要的是理论性的知识偏多导致课堂整体略显枯燥,如果没有把握住教育特点,则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厚。除此之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奇心较重,所以比较容易被课堂外的事物吸引,因此按照传统的教育思路则很难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鉴于此,要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出发,找到课外事物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从而丰富教学资源,达到育教结合的目的[1]。
二、转换教育理念
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做好教师教学理念的转换。一直以为,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多地集中在对于应试教育的关注,而抛开成绩之外,对于动手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微乎其微,因此要进行教育理念的调整。实际上,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其对于生活常识的认识以及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因此,要将生活情景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具备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从对数学的基本认识出发,让学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又服务于生活实际的道理,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创新能力[2]。
三、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严格把控,争取立足于生活层面完成教学内容的展示。例如,青岛某学校在教学“生活中的比”这一课节时,不断引用生活中的比例缩放现象,如放大镜的效果、镜头的远近等,从而让学生在结合生活现象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与此同时,还可以与之前所学的“除法”知识进行联系性学习,争取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化的概念具体化。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布置课外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对于“比”的概念的理解,搜集比例发生变化的现象,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的影响意义。总之,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既要遵循普遍性原则又要满足代表性要求,以有效提高课堂体验感。
四、科学调整教学方式
通过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课堂的互动性与学生的兴趣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例如,学习“人民币兑换”的知识时,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并做好基本原理的介绍,如“四舍五入法”等;其次,通过课内外的各类活动,给学生创造人民币交易的机会,如以购票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找零等;最后,进行汇率等深层次概念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确保课堂资源的多元化和演示方法的多样化,通过教学效率的改善,让学生接触更多地生活常识。
五、贴紧生活展开练习
若想实现知识掌握的稳定性,课后的巩固练习必不可少。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在进行课后习题演练时,通常会按照章节和顺序将练习册中的题完整的做一遍。而实际上,这种中规中矩的复习方式所取得的效果并不好,不仅没有一定的题型针对性,而且大量的习题容易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压力,甚至导致机械性的做题,却不会活学活用。对此,教师在布置习题时应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首先,题量适度;其次,代表性强;最后,有丰富的生活背景等。例如,当学习计算“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模拟完成关于“速度”的计算,并争取实现“一题多练”,提高学习效率。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基础水平,并适当进行拔高题的设置,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新的教育观强调,要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对此,首先教师应一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是要将课堂时间尽可能地交由学生思考、提问;其次,在解题或者是实际应用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探求多种解题思路,并善于把握规律,将复杂题型简便化;再次,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预习、错题记录等,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最后,可通过分组学习的形式,将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通过教师的问题设置,让学生自主探究并进行汇报,锻炼学生的独立性和合作意识。
结论:对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方法进行探究,不但要进行理论方案的准备,还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环境以及学情,做好具体的课程安排,让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得到有效锻炼。除此之外,还要进行相关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方式方法的优化,提高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和规范性,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建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