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历史学科教育路径研究
2021-04-07肖伟东
◎ 肖伟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冲击,多元文化和思潮的价值观对尚处在快速成长阶段的初中生有高密度的冲击和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包罗万象,历史在革新过程中总能如大海淘沙一般将积极向上、符合真善美的宝贵文化流传至今。优秀传统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前进史,在历史的车轮进程中,逐步在文化礼仪、思维方式、情感沉淀、价值观念等方面形成主流正向的思想文化。例如古代的节日和历法,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知识,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比拟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1.现代思想的冲击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人们思想的变化,使得人们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向往,容易偏离固有的尺度[1]。尤其是对于易冲动、心态发展尚不成熟的中学生来说,如果没有经过传统文化忠贞、向善等思想的熏陶,在青少年时期过分追逐片面的个性,很容易被一些不良思想钻了空子,甚至养成一些不良嗜好,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无异于埋下了隐患。要知道,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都是无可取代的个体,只有我们真正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2.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在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对于学习和运用传统文化,对在教学中渗透优良文化的指导提出了原则和实施方法。在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教学阶段,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传播上,要紧密结合历史题材中关于家国情怀、民族大义等历史事件和进程。纲要还提道,具体教学中要将理论落地,教学方法要具备实践性,并完成小学与初高中阶段的衔接和系统化。
二、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历史教学的意义
1.培养青少年的综合发展
“少年强则中国强”,学习成绩不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学习传统文化也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科目,而是能够倡导学生的综合发展,以及对于自身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历史上学成归来的优秀人才比比皆是,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爱国精神,以此来激励学生把报效祖国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
2.丰富历史课堂的形式
教师应采用实践化、具象化的教学方法,让课堂走出课本本身,直面学生的成长时代和内心[2]。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两节课时,我们需要了解唐朝历史,感受“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情境,可以加入当时的“名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书写的诗歌,在这些文学作品中,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同时还能巩固对诗歌的理解,可谓相辅相成、一举两得。
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仍然保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因为它的价值取向符合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培养学生、培养人才的要求。只有将传统文化落实到教育中,才能与历史学科共同担当起育人、培才的重任。
三、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历史课堂的策略
1.深度挖掘课程资源
在当前信息繁杂的时代,无论是课内课外,都有相当丰富的教学资源供我们发现和挖掘。对于现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许多章节对于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伦理道德等都有涉及。例如,八年级所学习的知识点,多为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所遭受他国的凌辱,欧洲和日本发动的多次侵华战争更是中国历史的疤痕,当前描述此类的影视资源较多,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相关的小视频,让学生对那段历史有整体的了解,将历史史实深入地植入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更要不忘耻辱,奋起直追。
2.突出地域特色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身边传统技艺和历史人物,发掘当地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体育。积极结合生活和社会热点,如家乡的传统美食、风俗等,这些内容已经深深地融入学生的生活,却往往不被发掘。还有家乡的著名历史人物、人民的楷模等,是其同根同源的民族大义的表达和感染,这些会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共鸣。
3.开展课外实践
教师要利用好丰富的课程资源,将直观认识转换到直观体验,只有亲身体验了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和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神。教师要做好教学计划带领学生走进纪念馆、科技馆等场所,由实践来提高对于历史的认同度和自豪感。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来感同身受地将这座城市的历史演变与个人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学习抗战时期这段历史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参观,逼真的雕像和图画,让学生更加感受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了解到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要珍惜眼前的幸福。
4.提升教师的历史素养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对外进行交流学习,通过了解他山之石,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还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如知识竞赛、公开课、演讲表演等形式,通过教师相互之间的交流学习,让师生共同参与历史多样化教学,提升传统文化教学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