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时政热点增强初中生文化自信的实践研究
2021-04-07曾新良
◎ 曾新良
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新的时代下,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习我国优秀的文化。随着教育事业的推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已经是教育的一个方向。我国文化中包含着正确的价值思想,这些思想是人们认识自己的最好方式。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阵地,应该重视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高文化思想认识并获得发展。另外,教师要让学生树立责任感,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爱国情怀,进而提高学生的民族感,让学生成为我国文化的传承者。本文探索的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合时政热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
一、将时政热点运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时事热点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任课教师可以将贴近学生生活的近期发生的事件融入课堂教学,带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充分有效地借助时事热点的作用,帮助学生学好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圆满达到预定的教学要求,实现道德与法治课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将时政热点作为导课素材,调动学生兴趣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可以根据将要讲解的内容,提前使用相关的时事政治新闻作为导课的素材,以此来引发学生思考,并从他们给出的意见与观点中选取合适的角度切入新课内容,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探究新知、分析案例的兴趣,进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推动之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教师可在课前搜集近期的各种时政新闻或是社会热点问题,同时对照将要讲解的内容进行筛选和整理,并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本知识点设计相应的问题,然后在上课之初进行展示和提问,以此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思考,并积极分享各自的观点,有利于辅助教师迅速找到引出新课内容的切入点,从而在良好的互动氛围中提高导课的成效。
三、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
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就是丰富教学内容,也就是教师要实现教学的多元化,才能够让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达到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目的。通过丰富教学方式来增强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热情和积极性,对其产生兴趣,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投入到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首先,教师能够通过教材内容的充分讲解,保障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理论依据,但是在教材内容讲解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采用学生较为容易接受的方式和语言来进行讲解,因为对于初中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一些道德与法治的名词是较为难以理解的。其次,教师需要与学生之间进行文化自信意义和价值的积极讨论,让学生能够对文化自信的价值和意义进行讨论和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而实现课堂良好氛围的创设,提高学生的参与,给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提供良好的保障。比如在“文明与发展”学习时,教师可以就目前社会中比较热门的“文化申遗”事件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让学生观看我国一些优秀的文化遗址。又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中华诗词大会》视频,让学生感受我国文学领域中蕴含的文化,学生通过视频,了解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通过结合时政热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加了学生对我国文化的热爱。
四、将教材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在实际的教学开展过程中,将教材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不仅可以使得教师的教育资源得以拓宽和丰富,帮助教师更加顺利和更加科学地组织和安排课程内容;还可以将学习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缩短,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接受一些文化知识,提高学生消化的效率和接受的速度,从而更好地树立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环节时,一定要仔细地研读课本内容,掌握课本讲解内容的主线和框架,而后选择恰当的事例或者故事增补其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五、组织相关实践活动
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这是因为,通过实践活动的组织,不仅使得教师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得到延伸,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还能够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推动学生自己发现和感受文化的本质与魅力,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感受能力,从而使得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更加顺利和高效。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的重要方式,因而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非常有必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创新教育方式,让学生树立责任感与使命感,传承我国的文化思想,感受我国的文化之美。此外,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一味地采用理论讲授的知识是行不通的,所以很多时候教师必须要融合时政热点展开教学,帮助学生不断地理解知识,运用实例进行分析,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对于许多社会事件有自己的判断能力,让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