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
2021-04-07◎曾涛
◎ 曾 涛
如今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知识增加和更新的速度是人们无法想象的,不想被时代抛弃,就要成为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人。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要求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该注重培育学生的独立自主和全面发展能力。作为高中数学教师,不能再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要注意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与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本文以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基础,探究了新课改后高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方法。
一、深刻理解高中数学课程总目标
学生进行九年义务制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后续个人发展及社会发展中所需要的基本素养,这也是高中数学课程总目标。数学是九年义务制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学科,因此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确保学生的核心素质得到提升。学生拥有良好的数学素养,对于学生正确的三观建立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可以说数学学科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教学从业者,要积极提升自身教学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为学生的今后发展创造更多机会,扩展更大的空间,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二、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
1.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激发与培养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为,教师讲解,学生听讲,课后作业,这样单一枯燥的流程,很难激发学生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热情。[1]教学活动中要围绕教学对象设计教学方案,教师只需要做一个合格的引导者,让学生自发学习,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即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旦被激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即可得到显著提升。
以北师大版高三数学教材中《三角形的几何计算》一节为例,教师进行这一节内容教学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进行知识讲解和灌输,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设备,为学生构建三角形的模型,利用动画演示三角形的几何计算公式,对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十分有益。只要学生对数学学科拥有足够的热情,自然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究精神,借助主观视觉冲击和问题驱动,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锻炼,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及时掌握课堂学习内容。
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形象往往是高大与威严的,学生心理存在畏惧,不敢大胆地问教师题目。为此,教师应该放下身份,学会与学生交流,以此增强与学生的感情。只有和学生建立起这样和谐的关系,学生才会放下对教师的警惕之心,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主动地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性。
比如,在教学立体几何的相关概念知识时,对于学生思维理解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要让学生形成三维立体感,对三维形成大致的印象。教师可以利用手势动作为学生演示三维的向量关系,带领学生一起标记手势、手指坐标系。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与自己做同样的动作。并在互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集合的角度出发,明确几何体的基本元素构成有哪些,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如掌握集合理解法点是元素、直线是点的集合等。这种互动性的教学很快就将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拉近了,课堂气氛变得融洽。学生心理和学习压力也会得到缓解,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抽象性、概括性的三维概念。
3.注重新旧知识衔接,形成知识整体性
高中数学知识更加模块化和具体化,知识间会存在一定的迁移和联系。因此,教师要挖掘教材,注重知识衔接,结合新旧知识进行讲解,通过旧知识引入或关联新知识,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巩固旧知识。[2]这样一来,学生对新知识就能够更快地消除陌生感。
比如,教师在讲解对数函数的相关概念时,首先就将学生之前所学的指数函数的图像画在黑板上,通过指数图形引申出对数函数的图形,再通过指数函数的性质引申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这样一来,学生在两者函数的对比中,就巩固了之前所学的指数函数,并且加快了对对数指数的理解。这种将新旧知识捆绑在一起的教学模式,可以借助学生之前熟悉的旧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既是一种知识迁移,将两者建立一定的关联性,也可以消除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畏惧心理,为学生建立足够的学习信心。同时,这也是对数学知识体系的一种统一,也使得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中的联系性,不要死记硬背,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合理运用新旧知识衔接和相互促进的作用,为学生以形成带面的整片式的知识整体性带来帮助。
三、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步伐加快,教师首先就应该彻底改变自身在教学中的定位,在高中数学课堂实践教学中,真正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投入数学的学习和探究中。[3]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根据现有教材不足,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指导学生正确学习数学的方法,使得他们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