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教材意图 巧用活动栏目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探究与分享”栏目为例

2021-04-07邱启亮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1年23期
关键词:友谊栏目道德

◎ 邱启亮

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了“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方法与技能”、“拓展空间”等六大栏目。每个栏目所设计的问题和活动都承载着其独特的功能。同一栏目,不同的类型,也有其明确的指向性。教师应深入解读教材,透彻理解和把握该活动栏目的特定功能和思想意图。其中“探究与分享”栏目在教材中占的比重是最大的,它承载了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主体。在七年级上册中,该栏目包含“思维拓展型”、“体验反思型”活动、“情境讨论型”活动、“行为导向型”四大类型活动,它们都有其独特的指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一、思维拓展型——促进思辨,增长智慧

“思维拓展型”活动,主要是对他人的不同观点进行思考和探讨,内容的设计关注矛盾、冲突、困境等层面,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立场、不同角色对问题深入思考、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和充分地交流。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在互动交流过程中进行及时地评价、点拨和反馈,帮助学生明确思维的方向。

例如,七年级上册《友谊的天空》一课中“探究与分享”的栏目中,呈现了问题: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有人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呢? 前者是超越功利的,后者是功利主义或是实用主义的。两种观点既是矛盾的,但也似乎都合情理。这道命题是需要学生思辨的。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生活经验,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主要观点,把关键词句写在小纸条上。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认同的观点,组成正反方两组展开激烈的辩论,并且选择一些真实事例、历史典故、名人名言等来作为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学生引经据典、联系古今、结合身边的实际生活,说得有理有据。在这样深度的交流中,理越辩越明。通过深入辩论,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友谊的重要特质是亲密关系、平等双向、心灵相遇。最后,教师总结,我们主张朋友之间互相帮助,但不是现实条件的对等交换。友谊应该建立在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基础上,超越功利的友谊才能够经得住时间和生活风风雨雨的考验。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教师把握该栏目活动的意图,恰当地组织活动,使学生的辩证思维得到充分发展。道德有时往往不仅仅是简单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学生需要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在道德践行时,就有更多的智慧,防止思想极端,看待问题片面化。

二、体验反思型——回顾反思,强化体验

尊重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原则。“体验反思型”活动内容需激发学生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引导他们与自身生活经验展开深度对话。如第七册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第一框“和朋友在一起”的教学中,让学生回顾在自己的成长岁月中,哪些朋友曾与我们相伴? 请把他们的名字写在表格的相应位置。表格中,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朋友与你的关系疏远。写完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交友的范围、与朋友的活动内容有什么变化? 学生通过填表,对幼儿园、小学、初中的朋友关系进行梳理,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思考自己一些交友的特点。学生在充分体验后,教师再让学生总结自己进入中学以后,朋友交往方面出现的一些变化。在交流总结中,很多学生也引发了一些新的感受、困惑。如:随着时间的增长,一些曾经山盟海誓的好友却渐渐疏远了,我该如何维系昔日的友谊? 面对新环境、新同学,大家都陌生,如何找到真心好友? 初中学习更忙了,跟好朋友一起玩耍的时间较少了,该如何交友?学生通过“回忆—反思—总结—疑惑—探讨”的学习过程,真心觉察到自己对友谊的期待,并逐渐学会处理朋友交往中的各种问题,实现对学生内在经验的理性表达。

又如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三框“让家更美好”一栏中“探究与分享”中,呈现了家庭不同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照片,想一想家庭成员中通常有哪些沟通方式? 再让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经常运用哪些方式与家长沟通? 再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具体事例,说一说沟通的经过和结果。在汇报过程中,同学们也思考:这样的沟通方式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哪些更好地方法? 大家互相点拨、互相给“金点子”。教师以教材的范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实际,再通过交流点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沟通才能与家长之间更好地理解,使家庭更加和谐。教师充分利用好栏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和交流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真实的情感和想法,在深切的体验中内化道德感情,获得道德实践的力量。

三、情境讨论型——情境互动,辨析悟理

“探究与分享”栏目中“情境讨论型”的素材是出现最多的类型。它把教学内容跟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联系起来,设计出典型性的情境,再让学生根据情境展开探究和讨论,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针对这些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述、角色扮演、微课等策略,激活情境,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再就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交友的智慧》第一框“让友谊之树常青”,教材中设计了四个“探究与分享”,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如何呵护友谊。其中第三个内容是以图文的形式讲述了我和刘刚的故事。昨天,我发现好朋友刘刚眉头紧皱,下课发呆。出于对朋友的关心,我便向他打听出了什么事,没想到刘钢却不耐烦。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故事,再交流:(1)刘钢为什么不愿意跟我说他的心事? 可能是什么原因?“我”应该怎样做? (2)深入辨析:朋友之间需要保持距离吗? 是否可以“无话不说”?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认识到朋友之间也要学会尊重,对朋友关心和帮助体现友谊的可贵,但朋友相处也应该把握彼此的界限,保持分寸,做到亲密有间,才能更好地处理与朋友之间的关系。

又如最后一个“探究与分享”是主题是“喜欢隔壁班的男生”,教材通过两幅情境图,呈现了主人公在交友过程中受到伤害的事。“我”告诉好朋友自己喜欢隔壁班的那个男生。小清却讽刺我,“就你这个样子,人家怎么可能喜欢你呢?”,朋友小玲,居然还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诉了其他同学。教师先让学生扮演漫画中的情境,讨论:(1)假如你是故事的主人公,你听了小清的说法,有什么感受? 你如何做? (2)对于小玲的做法,你可能接受吗? 如果不能接受,你如何处理呢? 学生每人表达自己真实内容想法。通过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辨析,学生认识在,友谊中我们有时也会受到伤害,我们要珍惜友谊,不要做出伤害朋友的事情。如果朋友做出了伤害友谊的举动时,我们可以选择宽容,如果不能接受的,也可以理性地结束友谊,或渐渐疏远。适当地利用教材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认识友谊的窗口,通过交流讨论,从中更加辩证地看待友谊,以后在处理友谊受到伤害时,便有更多的勇气和智慧。教师以教材中鲜活的故事为支点,创设有探究价值的教学情境,并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点燃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引领学生思想的提升。

四、行为导向型——自主实践,解决问题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 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究与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行为导向型”内容的设计重要将学生引向真实的生活中,通过具体的实践,运用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联系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如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一框“家的意味”的“探究与分享”中让学生收集我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上课前,教师就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资料,教师也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如《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等经验的家训书籍。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交流,这些家训中哪些内容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通过此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孝亲敬长是中华传统美德。又如第九课《珍视生命》第一框“守护生命”中“探究与分享”一栏,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与生活经验,探讨应对灾害或灾难的自救方法,并结合上面的方法,进行一次灾害或灾难发生时的自救自护的模拟演练活动。在本栏目的教学中,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重点掌握交流火灾、交通事故、发生地震、雷雨大风等灾害灾时自救的方法。各个小组选取其中的一种方法,进行模拟演练。课堂上,教师先让各个小组交流所搜集的资料,再进行模拟演练,学生观看演练后互动评点,通过搜集资料、互动分享、模拟演练、交流总结等活动,课内课外密切结合,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增强安全自护的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在这一栏目的教学中,教师把握生活实践的主要功能,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行动体验,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综合性的课程,教材中各个栏目都承担着独特的任务和价值。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明确每框内容在不同栏目的独特功能。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情,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从而让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友谊栏目道德
以城为“媒”话友谊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美好的友谊
风记得我们的友谊
关于栏目的要求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友谊之路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