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角”定位,“力”在共长
——“互联网+”教育推进工作摭谈
2021-04-07廖雪芬
◎ 廖雪芬
“互联网+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为进一步了解“互联网+”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优缺点,本人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最真实反馈,寻找问题所在,探寻解决途径。此次调查对象为支援方、受援方三所学校的学生和老师,采用纸质问卷调查共收到400 来份问卷。
通过问卷调查,“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能使乡镇学校的学生接触到城区优秀教师的课堂。资源容量大,能更好地开阔学生的眼界。教学模式新颖,学生比较喜欢。拉近时空距离,拉近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学生间的情谊。但“互联网+”教育互动性差,对于受援方学生而言,有问题不能及时解答。网络环境差,因未实现5G 网络,在上课的过程中会出现声音延时的现象,影响学习效率。关注面较为单一。授课时总人数较多,因此支援方教师不能及时关注、了解到受援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做不到因材施教。支援方教师对受援方学生的了解程度不够,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刀切的情况。
一年多来,在如何实打实地解决“互联网+”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实打实地提升“互联网+”教育实效路上不断探寻可用、有用的一剂良方。
一、立足毛虫评价能量圈,帮助孩子找到“主角感”
经过反复探索与研讨,根据两所学校实际情况及小学生特有的心理需求,一致准备从学生的评价入手,将支援学校实施五年之久,极为完善,深受孩子喜欢、家长认可、社会赞誉的“毛虫能量圈课程式奖励”评价介入“互联网+”项目。
该评价体系构建“毛虫级别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全过程评价、全课程评价、全岗位评价、全选择评价”,将毛虫作为统一“货币”在校内流通,全学科采用“卵宝宝”卡片奖励,级别评价基本流程包含“卵宝宝→青毛虫→银毛虫→金毛虫→七彩蝶”晋级体系。将毛虫基础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统整到“毛虫争章”评价活动中,调动全体教职员工(含教师、后勤人员、校外辅导员等)参与评价。
“毛虫能量圈课程式奖励”变传统的奖励方式为课程化的奖励方式,奖给孩子的不再是一张奖状,是一系列活动化的、体验式的、有意义、可选择的微课程,以及在课程中经历过程、体验情感、习得知识、获得能力。以“金毛虫能量圈”为例,学校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就开发了“品学”与“游学”两大系列课程式奖励。春季分年级开展“品学”课程,分别为礼孝家宴、品茶礼仪、生日礼仪、待客礼仪、中餐礼仪、西餐礼仪,品中学,品中乐,品中得;秋季分年级开展“游学”课程,东城乐园、博物馆、儒学馆、城市展览馆等,还有学校周边区域的均瑶集团、夏王纸业等公司,都成为小毛虫们学习知识,体验生活的课堂。
受援方和支援方教师在课堂中,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运用毛虫奖励,每一个教学环节及时奖励毛虫贴,大大激励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调动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有效地调节了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优化程度又上新台阶。隔着的是屏幕,点亮的是两校的孩子,帮助每位孩子找到主角的感觉。
当然,毛虫奖励式课程体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它运用地范畴应该更广,维度更深,如何将评价体系与互联网技术相通,也是需要不断去探索的新领域。
二、发挥名优工作室资源,引领教师找准“主角感”
“蹲下身子与孩子交流”,我们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互联网+”同步课堂、网络研修轰轰烈烈开展以来,在“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师生互动、差异互补”的预期目标中,的确对教育均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不难发现课堂的实际效度,以及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与教师的亲近感等的不足。怎么破解这个普遍问题呢?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学生最为感兴趣的是道德与法治课,市《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率先试水。
一课双研,多角研讨。角色互换,受援学校的教师来支援学校给自己的学生上课,并对学生做好课后访谈,回看课堂实录,记录一节课与对方学校孩子交流的频率等。支援学校的教师尝试当辅助教师,根据课堂实录,探究辅助怎样做到“有辅更有助”。几次研讨后,两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性,重难点的适切性,课堂把控的灵活性都有了不错的提升。这样的换位研讨,受益的不仅仅是孩子,更重要的是老师的教研思维发生了质变,尝试去找准自己在课堂中的不同主角的感觉。“一课”,来自不同学校的名师工作成员基于两校模式,立足整课研究,内容按需选择,共研同一课例,共上一节课。在研课时充分考虑双校学生的学情,考虑不同区域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和前期基础掌握程度的差异性。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充分满足不同学校、不同授课教师的已有经验。“双研”研究,是受援方教师和支援方教师,同时从主教方和助教进行施教,找准为双方课堂提质增效的最佳途径。工作室每学期至少进行3 次“一课双研”活动,通过团队的帮扶,合作共进的方式为“互联网+”教育提供范式。
依托“云端”,多边研讨。提升“互联网+”教育,关键在教师。疫情期间,工作室在市区教研室的引领下选取一部分思政课骨干教师组团研讨,以单元为单位,整体研讨,集体备课,录制高质量的思政微课,制作秀米,通过微信公众号按教学进度推送,供全区教师学习、使用。在后期,还制作合集,建立了优质资源库,为“互联网+”教育的资源库提供了优质资源。同时,通过线上聆听了省、市、区各级专家解读思政课教材,高效思政课堂打造策略等专业知识,现场观摩了区外送教课、区内展示课、全市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等实操引领,具体课例的观摩、讨论、评价,实现移动评课,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大大开阔了思政教师的教育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在新型的“复式”教学模式中,为提升“互联网+”教育师资提供了保障,教师的驾驭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主角”定位,于教师,于学生,都是提升“互联网+”教育实效的根本。每个孩子都是只美丽的蝴蝶,包括乡村学校的孩子,坚信每个孩童都有无限的可能。“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有力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乡村振兴。”这是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坚守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