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堂有点“小智慧”
2021-04-07◎沈皓
◎ 沈 皓
素质教育于1999 年正式发布。国家推出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应试教育是以学生的成绩为目的,作业为抓手,只盯眼前,不顾未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正是看到了这种对学生身心健康存在不利影响,而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中小学进行了全面改革,深入推行素质教育。这之中,又以新课程为最新推行模式,近五年以来,新课程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在传统班,我以传统方式教学,上课前发导学案,引导学生上课前按此要求预习,上课时以此为重点,并辅之以课堂小练习、课堂讨论、课外知识引用,进行重难点突破,课后以此为作业补充,完成后上交,并批改讲评,老师在上课时是主导。按既定演示文稿内容引领学生,课后学生完成作业,隔天上交,老师批改完毕后上课一起订正并讲评。到这里为止,一节课完成闭环。
在数字化班,我在课前通过教师端将课前预习内容,例子,练习等资料和上课的演示文稿发送给每一个学生,并将重点,难点用不同颜色,不同字体,不同篇幅作以标识,以此让学生了解每节课的重难点,重点预习,重点掌握,难点讨论。上课前,准备时,学生通过平台,温习上节课的内容,并复述;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推荐一名“代言人”,当老师讲解某个知识点时,由“代言人”来讲,如果其他人有补充,就补充完整,如果有不同的理解,就几个组自己讨论,由学生生成总结,如有不到位的地方,就由老师总结,并把结果发布到平台上,每个学生既能在白板上看到总结,也能在自己的客户端生成总结,通过自己的理解,牢固掌握知识点,之后用几分钟时间完成若干关于知识点的选择题,提交到平台,教师通过统计数据,有选择的讲解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并订正提交;当讲到重点时,学生根据课前客户端上的资料,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运用,并自己举例,而且还要说明选用A 范例的理由,不选用B 范例的想法,给其他学生启发,让其他人学习到正确的思考方式,一旦“代言人”举例不正确,由其他“代言人”纠正,以此辩论,在得到大家认可后,得出最终结果,从而在举例,辩论中掌握运用课程的重点;当需要突破难点时,老师并不会给出难点,而是通过平台发布综合性题目,学生自己总结。题目包含情境设计,正反方观点,冗余条件,前后知识点,难点运用等,答案也不是显而易见的,不能直接在书上找到,多种可能的,回答时由“代言人”综合全组观点将想法同步到平台上,共享给全班,并进行阐述,其他“代言人”有不同想法,可以进行纠正、补充,从而使答案更形象,更具体,更生动。课后总结时,学生在平台中进行了复习、导入、新授、练习、提高、拓展等环节,所以只需要从客户端导出上课记录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归纳,在课后通过思维导图完成学习报告。做作业前,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有重点的复习课上的知识点,重难点,结合老师在平台上发布的作业,快速完成客观题,涉及主观题的,做在练习本上,并上传给老师,老师在后台统一批改,并在当天发给学生,自行订正,问题多的第二天讲评。到这里为止,一节课完成闭环。
对比以上两种模式,经过一个学期的对比实验,B 班平均分比A 班高了7.3 分左右,对比试卷发现,基础题,客观题,A 班得分较B 班平均分高1 分左右,而辨析题,演绎题和最后的答题部分,B班比A 班得平均分高8 分左右,两个班起点相同,教材相同,时间相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我们一直提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根据比对不难发现,A 班的课堂以教师为主,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参与度比较低,学生信息的获取方式主要是书本知识,教师讲授,少量的学生互动讨论和拓展知识,课堂较为严肃,沉闷。由于考试形式是开卷,所以一些客观题,一目了然的答案,大部分学生都能答全、答对,但涉及演绎辨析题,综合题这些灵活的,牵涉课外知识、生活中的事例等题型时,学生的反应往往是书上找不到答案不得分,或者虽然抄上答案,但由于牛头不对马嘴不得分,更有甚者怪老师没教过,不会做不得分,导致失分情况严重。说明学生对信息获取渠道太窄,获取深度不够,从而导致不能对教材上的信息深度加工,流于表面,不能全面理解教材,不能熟练掌握教材,因此不能运用教材上的内容回答问题。书本的知识是死的,而时代是不断前进的,虽然编教材时的信息已经考虑到尽量与时俱进,但发到学生手中时,所有事情又在不断变化,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结果学生上课时分析的例子没有兴趣,导致思考的有效性不够,参与的有效性不够,能动的有效性不够,最终学习有效性不够。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课堂互动性,让学生做主,这带来一个问题,一节课时间是有限的,如果种种因素考虑进去,虽然学生主动性够,但上课时间又不够了,一个是全面发展,一个是时间有限,这是上课的主要矛盾,传统课堂难以调和。
反观B 班,课堂以学生为主,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参与度相当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有书本知识,丰富的网络知识,多样的由学生认知水平差异产生的知识等,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阐述,学生讨论,学生总结,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课堂设计思路是先抛出问题,把书本的知识点,重难点转化为基于实际问题、与生活练习的概念、综合性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持久的理解,促进教师观察知识的形成过程,适时纠正,促进教师将新课程标准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提升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这样设计培养目标是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恰当地连接、理解和使用离散的知识和技能。课堂中学习任务是由一个个小任务和总结性任务组成,贯穿于课堂整个学习过程,有效解决学生上课过程中对知识的记忆,掌握,运用的问题。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提供的课外素材,上课激发的激烈讨论,都可以内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提高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有效地促进课堂效率提高,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效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