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微
2021-04-07刘国培
◎ 刘国培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农村初中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关键性课程,这对把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建设美丽乡村的有用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近几年来,笔者在深入全县中小学开展教研工作中发现,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什么教什么”的现象依然普遍,“重教书轻育人”的问题较为突出,课程的德育功能被严重淡化,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渐行渐远,改进和加强农村初中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笔者就改进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与同仁们共同商榷。
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认真落实课程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引导和帮助初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一门结合性课程。在开展教学前,教师要进行认真备课,准确把握课程的目标要求,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熟悉教材内容,紧紧围绕农村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状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有机整合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法律知识和基本国情等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灵活选用乡村特有的教学资源,有效地组织好日常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好课程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要多措并举,因地制宜,积极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通过三年的学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心理、道德品质、公民意识及法律意识不断发展,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眼下,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多,对子女的思想教育少,而用“物质”进行“补偿”的方式多,“读书无用论”或“享乐主义”等思想有所抬头,有的学生把人生目标定位为打工挣钱,吃喝玩乐,这就丧失了拼搏进取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另外,学校寄宿制管理或家庭隔代抚养,使学生与父母聚少离多,得到父母的关爱少,缺乏情感交流,性格容易变得内向、孤僻或任性、放纵等等。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学校和思政教师就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及思想实际,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帮助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热情开朗、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负责的人生态度。
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常言道: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可见教学方法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所以思政课教师一方面继承优良传统,弘扬经验,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由近及远、螺旋上升地安排教学,从学生不断拓展或将涉及的“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生活范围,选取学习内容,把教学搞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让学生乐学、好学。既突出德与法兼修,又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所以,教师要守正创新,不要千篇一律地“照本宣科”,要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及思想状况,科学合理地用好教材,优化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精选学习内容,做好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参与、引导等工作,适当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线上学习、实践活动等学习方式,努力做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例如,利用春节假期,安排布置学生开展“抗击疫情、人人有责”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到家乡进行疫情防控宣传、村口值勤、协助上报信息及扫厕所、清垃圾等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与人相处的技能,增强社会参与的能力,树立讲卫生,预防疾病,热爱家乡,勇担责任的良好品质。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活动,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式教育,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大胆地分析问题、并积极地思考问题,在学习中去思考,思考中受感悟,在体验中成长,提升思想认识。例如,配合德育处,利用周一“升国旗、唱国歌”等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唱国歌,理解歌词含义,尊敬爱护国旗及升国旗、唱国歌时的注意事项,培养初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
三、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来说,以其给学生“鱼”不如给学生“渔”,学生宁愿要点石成金之术,也不要金山银山。初中生的思想道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主动地学习、独立地思考和不断地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如用社会调查、课题研究、参观访问、讨论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积极探索现实生活与自我成长的关系,主动地在合作和分享中拓展的经验,学会在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的过程增强自己的能力。如,在学习“认识国情、爱我中华”时,让学生回家开展社会调查,搜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反映乡村发生巨大变化的资料,讨论变化的原因,感受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进而形成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观。
另外,要加强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而忽视对价值观的引领。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多给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的机会,让学生有实践中进行探究与体验的机会和收获,促进学生品德品质、健康心理、价值观的发展与进步。如清明节,让学生走出校门去踏青,拥抱家乡的青山绿水,感受家乡的自然美,爱护环境、热爱家乡的意识;秋收季节,组织学生参加农业劳动,感受生产劳动的艰辛,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热爱劳动、崇尚科学,善于合作的个性品质等。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而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与培育。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学校和教师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渠,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好坏,所以思政教师要按照习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去讲好思政课,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让学生不仅享受精彩的思政课堂教学,更要坚持教书与树人同步进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培养学生为建设美丽家乡而努力奋斗的理想,培育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