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磁共振水成像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对提升诊断特异性的价值分析
2021-04-07通讯作者
司 露,黄 秀(通讯作者)
(重庆市铜梁区人民医院放射科 重庆 402560)
良性阵发性姿势性眩晕在临床上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主要是由耳石丢失引起的,耳石症通俗的讲是内耳的碳酸钙的结晶,也可以理解成小的石头脱离原来的位置,漂浮在内耳半规管中引起的天旋地转感觉[1]。最突出的症状是眩晕,拥有属性严重,甚至有在棉花上行走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耳鸣和听力丧失,眩晕的时间很短,可能在几分钟内几秒钟或更长,大多数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出汗,跌倒,一般来说,没有神经系统的症状[3]。由于内耳结构细小复杂,位置特殊,所以实体解剖标本的获取比较困难。高分辨率CT 成像对骨质显示较好,但只能显示迷路及内听道的骨性结构,对于内耳精细结构的显示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对内耳疾病的诊断价值有限。准确的诊断有助于临床治疗的效果,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内耳磁共振水成像成为可能,弥补了CT 成像的不足。内耳磁共振水成像利用内耳迷路中的淋巴液和内耳道中具有长T2 特征的脑嵴液来显示内耳的结构。核磁共振更安全,因为它没有辐射,也不需要注射药物。本研究分析内耳磁共振水成像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对提升诊断特异性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5 月重庆市铜梁区人民医院选123 例疑似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男78 例,女45 例,年龄28 ~82 岁,AVE(59.64±10.12)岁,签署同意书,伦理批准,纳入: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进行确诊,其中67 例病理确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配合研究。排除:不配合研究,其它眩晕症,精神疾病,入选时意识障碍。
1.2 研究方法
高分辨率CT:采用进口多层螺旋CT 仪,使用双侧颞骨水平位及冠状位扫描。仪器参数设定为120 kv、320 mA、5 mm 厚度和5 mm 层距。然后,注射器通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仪器参数设定为120 kv、320 mA、5 mm 厚度和5 mm 层距。
内耳磁共振水成像:将仪器设置成8 通道磁头线圈,3d/fse 序列,脉冲时间5000 ms,回波时间200 ms,切片厚度1 mm,连续扫描,扫描百分比:80%,激励2 次,回波链长度80,带宽31.25 KHz,平均扫描时间16 min。系统初步重建,内耳结构得到更好的显示,采用多平面重建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技术对内耳斜矢状位进行轴、侧轴和侧轴位重建,冠状位重建时去除不必要的内耳结构,只保留内耳迷路部分,使重建图像不受背景干扰。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种方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阳性检出率,以及灵敏度和特异性。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阳性检出率比较
与高分辨率CT 相比,内耳磁共振水成像阳性率高(P<0.05),见表1。
表1 两种方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阳性检出率比较[n(%)]
2.2 灵敏度和特异性比较。
与高分辨率CT 相比,内耳磁共振水成像灵敏度和特异性高(P<0.05),见表2。
表2 灵敏度和特异性比较(%)
3 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俗称耳石症,内耳椭圆囊上的耳石碎片脱落,掉入半规管内,随着人体体位改变,重力作用下耳石产生为移动,牵拉内淋巴液移动,诱发短暂眩晕的发作[3]。主要见于老年人和妇女,占老年人的9%,男女比例约为2:1。可能的诱发因素有头部外伤、情绪波动和劳累等,也可由其他内耳疾病合并发生,如突发性聋,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等[4],此病预后良好。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部位在椭圆囊和半规管,是典型的耳鼻喉科疾病,有经验的医生可以通过患者病史直接诊断,可以通过简单的位置实验确诊[5]。诊断检查多采用变位性眼症试验,无听力学异常改变的听力学检查典型姿态图检查,诊断无特异性的患者,临床表现有一定位置和头部时突然发作,头晕眼病,伴有轻微的自主神经症状,但不伴耳聋、耳鸣和耳蜗症状。但是常存在漏诊和误诊。
耳朵的结构由耳蜗和前庭两部分组成。耳蜗具有听觉功能,前庭具有平衡功能。前庭由气球、椭圆囊、半规管和耳石组成。内耳的复杂结构,也称为迷路,完全埋在颞骨中,位于鼓室和内耳道底部之间,由骨迷路和膜迷路组成。膜迷路由膜性半规管、耳蜗性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组成,周围为骨性迷路所包围。膜迷路是一个充满内淋巴液的封闭管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称为耳蜗,即听觉器官,另一部分称为前庭,即均衡器。内耳在人类听觉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体接收到的外部声音经过处理,转化为神经冲动,然后传输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心。它是人体对外界声音信息作出反应的关键器官。内耳一旦发生结构或功能异常的病变,容易影响人们的听力,造成各种不便。由于内耳结构细小复杂,位置特殊,很难获得坚实的解剖标本。高分辨率CT 显示骨性结构良好,但仅显示骨迷路和内耳道的骨性结构。耳蜗迷路的显示和耳蜗纤维化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给内耳疾病的诊断带来困难。
高分辨率CT 中目前64 层螺旋CT 扫描较为流行,该方法在原有医学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提高了扫描管球的发射功率,将扫描传感器增加到64 位,具有检查速度快、图像分辨率高、病变异常情况清晰等优点。但是由于耳部结构特点,其检测也会受到限制,特异性较低。本次研究中,与高分辨率CT 相比,内耳磁共振水成像阳性率高(P<0.05),灵敏度和特异性高(P<0.05)。证明内耳磁共振水成像的准确率更高。内耳磁共振水成原理主要利用水的长t2 弛豫值和高信号、周围组织的短t2 弛豫值和低信号值的特点[6]。从图像中采集的信号主要来自于水样结构,称为水成像技术。在水成像图像中,流速缓慢或停滞的流体显示出明显的高信号,而流速快的固体组织或血液显示出低信号或无信号,从而显示出人体内水管的形状像,因此对于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都较高[7]。磁共振成像井水显示双侧耳鼓内部缺失的精细结构,应用后处理软件进行剪切和放大处理后,可听到突出出内部结构,得到清晰的内耳图像,在任何角度和方向观察,清晰立体显示膜迷路,听到字结构和解剖关系,有助于发现先天性耳蜗发育不良的缺失和形态学改变,能直观地显示内耳发育不良的程度和部位,为内耳显微外科手术提供可靠的影像解剖学基础,为梅尼埃病的诊断和定性信息的准确定位提供依据,尤其在耳蜗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上,包括排除手术禁忌证和可能的正常变异,以及耳鼻咽喉科医生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这种检查是必要和有效的术前影像学检查。
综上所述,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使用内耳磁共振水成像诊断,准确率高,灵敏度和特异性高,对临床的早期治疗提供有效的数据,因此具有临床诊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