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对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的影响
2021-04-07李照义
李照义
(邓州市人民医院 骨科,河南 邓州 474150)
桡骨远端骨折为上肢常见骨折类型,在全身骨折中发生率为7%[1]。数据显示桡骨远端骨折多发于儿童群体及老年群体,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发生同骨质疏松及高能损伤有密切联系[2]。临床最初对于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多以石膏外固定治疗为主,伴随对桡骨远端结构的认知深入,关节镜、接骨板逐步在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普及应用。当前对于手术治疗C2、C3 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法已达成较多共识,但在掌侧入路、背侧入路、桡侧入路等入路方式上仍存有较多争议,本文基于此探讨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对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邓州市人民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80 例,按随机投掷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40 例,男17 例,女23 例,年龄62 ~77 岁,平均年龄(68.53±2.14) 岁,AO 分型C2 型14 例,C3 型26 例;左侧骨折25 例,右侧骨折15 例。研究组40 例,男18 例,女22 例,年龄61 ~78 岁,平均年龄(68.62±2.17) 岁,AO 分型C2 型13 例,C3 型27 例;左侧骨折24 例,右侧骨折16 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较大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初次骨折、单侧骨折,经影像学查证为桡骨掌背侧关节面破裂的粉碎性骨折,年龄60 岁以上,随访时间>3 个月,患者及家属均知情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合并多部位骨折患者、病理性骨折患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伴有急性正中神经症状者。
1.2 方法
参照组实施桡骨远端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于第二、三鞘管位置行背侧S 行切口,切开背侧伸肌支持带后于桡骨背侧置入钢板,需注意切开过程中减少对肌腱的过度牵拉及桡神经损伤,螺钉固定方向保持同掌倾角方向一致,修复伸肌支持带及背侧鞘管后放置引流管及引流条,逐层缝合皮肤组织。
研究组实施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经由桡骨远端掌侧入路,于腕屈肌、桡动脉间行掌侧纵向切口,长度5 ~8 cm,依次切开皮肤组织及筋膜,暴露骨折端后直视下复位。依患者骨折情况平整桡骨关节面,纠正尺偏角及掌倾角,复位后采用克氏针临时固定,透视辅助下明确复位良好后,依骨形态选取对应T 型钢板固定,塑形后于皮骨质完整位置打入钢钉,固定骨折断端后采用克氏针加强固定不稳定骨折,旋转前臂及腕关节以判定关节活动情况及尺偏、掌屈、背伸功能,无明显阻力及骨擦感后透视下拔出克氏针,修复旋转方肌。
1.3 观察指标
参照Cooney 腕关节评分评定两组术前、术后1 个月、术后2 个月、术后3 个月腕关节功能,包含对握力、功能、活动功能、活动范围、屈曲度及疼痛5 个方面的评定,分值同患者腕关节功能呈正相关[3];术后3 个月经由X 线片复查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测量腕关节掌屈、背伸、旋前、旋后等关节活动度;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 处理,±s表示变量数据,t检验;n(%) 表示无序分类数据,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术前术后腕关节功能评分情况比较
两组术前腕关节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 个月、术后2 个月、术后3 个月腕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前术后腕关节功能评分情况比较(N=40,±s )单位:分
表1 两组术前术后腕关节功能评分情况比较(N=40,±s )单位:分
组别 术前 术后1 个月 术后2 个月 术后3 个月参照组 58.63±5.21 65.74±5.86 74.28±6.91 80.42±7.43研究组 58.57±5.19 69.34±6.02 78.13±6.85 86.17±7.66 t 0.052 2.710 2.503 3.408 P 0.479 0.004 0.007 0.001
2.2 两组术后3 个月腕关节活动度比较
两组术后3 个月腕关节掌屈、背伸、旋前、旋后等活动度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3个月腕关节活动度比较(N=40,±s )单位:(°)
表2 两组术后3个月腕关节活动度比较(N=40,±s )单位:(°)
别 掌屈 背伸 旋前 旋后照组 48.52±13.26 57.25±10.83 80.63±9.18 79.43±6.15组参研究组 54.57±11.41 63.72±11.24 85.28±8.07 85.41±5.92 t 2.187 2.622 2.406 4.431 P 0.016 0.005 0.009 0.000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0.00%(8/40),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5.00%(2/40),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40,n(%)]
3 讨 论
在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中,C1 型骨折患者并无关节面移位情况,多数情况下可行韧带复位治疗[4]。而C2、C3 型及骨折患者,多数伴有桡腕关节面压缩、塌陷情况,另有部分患者可合并桡骨严重短缩及掌倾角、尺偏角缺失改变,手法复位并不能有效纠正关节面塌陷情况,且外固定后无法维持桡骨长度、解剖角度,可能造成桡关节适配性低,故目前多采用切开复位治疗[5]。
掌侧入路、背侧入路为两种主要的入路方式,但报道称因背侧入路需行关节囊剖开,易受关节囊挛缩及瘢痕形成因素影响,造成腕关节屈曲功能受限[6]。且背侧属于应力侧,该位置内固定物相对容易松动。掌侧入路方式经由肌间隙进入,该位置软组织丰富,仅需进行旋前方肌剖开,利于减少手术创伤,可在良好覆盖钢板的同时减少钢板同肌腱的磨损[7]。另有报道称,因桡骨远端掌侧相对光滑平整,更利于内固定物的放置,且张力侧固定物牢靠度高[8]。而从解剖学角度来看,掌倾角的存在可确保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时避免螺钉置入关节间隙,可有效减少对桡动脉、正中神经及血管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9]。
本次结果中,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提示同背侧入路方式相比,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更具安全性。另有研究指出,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时,应注意手术指征的把握及手术时机的选择,伴有腕关节周围感染灶、二度以上开放性损伤、广泛软组织损伤、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者并不适宜开展该术式治疗[10]。而在手术时机选择上,伤后4 ~7 d为最佳手术时机,综合笔者临床经验,对符合手术指征的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伤后及采用石膏制动,伤后4 ~7 d 开展手术治疗可避免伤后出血及肿胀高峰。
综上所述,同背侧入路方式相比,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更明显,应用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