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县鱼类资源调查
2021-04-07刘如垚张海军付拥军汤永涛周传江孟晓林聂国兴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河南省水产动物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新乡453007
刘如垚, 程 娟, 陈 冰, 张海军, 付拥军, 汤永涛, 周传江, 孟晓林, 聂国兴(.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 河南省水产动物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新乡453007;
2.息县渔业局, 河南信阳464300)
息县位于河南省东南侧,千里淮河上游,有“不息之壤”之称。地处大别山北麓,南接大别山丘陵带,北缘黄淮海平原;地形以低平的平原和缓丘为主,呈西北向东南略为倾斜,淮河横贯全境,境内流长约75.5公里;气候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型气候。
河南省地处我国中原腹地,拥有黄河、海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淡水鱼类资源丰富,但随着人类活动、气候地形变化等的影响,淡水鱼类的物种多样性格局不断的发生变化。为摸清我省的鱼类资源情况及其历史变化情况,河南省鱼类资源调查队对河南省境内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工作。
1 调查方法
1.1 采样点设置
鱼类资源调查队于2020年5月19日至5月24日对息县进行了综合的鱼类资源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共设置采捕样点24个,详情见参见表1,其中样点5、6、7、8、9、10、14、15、16、18、19、21、23、24因为水体污染或河道干涸,未能采捕到鱼类。
1.2 调查方法
本次鱼类资源调查之前,调查队查阅了息县县志及其他鱼类资源相关的书籍,以此对息县的水文环境、渔业资源进行了初步了解,在实际的调查工作中,调查队采用实地调查采捕并同时结合走访一些相关人员对息县的渔业资源进行更为了细致的了解。
表1 息县样点基本情况
续表
1.3 样品采集与鉴定
本次调查涉及样品的固定与采集借鉴前人所用的方法,固定标本时取部分鱼体右侧胸鳍条用95%酒精保存,用10%甲醛溶液对全鱼进行腹腔注射[1-2]。鱼类标本的分类鉴定主要采用纳尔逊分类法,参照陈宜瑜[3]、褚新洛[4]、朱松泉[5]、李仲辉[6]等专著,并请教相关专家进行最终的分类学鉴别。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类组成
本次调查中调查队共采捕样点24个,样点集中分布在淮河水系,此次采捕共获得标本种类7目16科46属58种,另有4种待鉴定种。鲤形目鱼类占采集样本总种类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比74.14%;其中鲤科占鲤形目总种数的86.05%;其次是鲈形目和鲇形目,分别占总种数的10.34%和8.62%。这与我国淡水鱼类的组成特点相一致。调查结果显示:息县鱼类物种较丰富,群落较复杂,鱼类在摄食、繁殖及栖息习性等方面呈现多样化特征。此外息县有丰富的鲤、鲢、鳙、鲇、鳑鲏和长春鳊等资源,这与息县丰富的水资源和特殊地理环境等因素相关。具体鱼类种类情况见表2。
表2 鱼类种类调查表
2.2 生态类型
根据不同生态结构指标对息县采集到的鱼类进行分类,按照栖息环境分:溪流定居型28种(48.28%)>静水定居型24 种(41.38%)>江湖洄游性6 种(10.34%),其中溪流定居型和静水定居型鱼类占主导地位,这种环境下的鱼类主要是黄鳍幼、黄颡鱼、餐鱼条、泥鳅和鱊亚科等鱼类。按照生活的水层垂直分布划分:中上层鱼类28种(48.28%)>底栖型鱼类19种(32.76%)>中下层鱼类11种(18.97%)。按食性分:息县的鱼类标本中,杂食性鱼类最多,共有27种,占比46.55%;其次是肉食性鱼类,共计24种,占比41.38%;浮游植物食性的鱼类种类最少,仅分布有7种,占比12.07%。根据产卵方式划分:沉性卵(32种,55.17%)>浮性卵(19种,32.76%)>漂流性卵(14种,占24.14%)>产于蚌壳内(8种,13.79%)>黏性卵(7种,占12.07%)。详细的鱼类生态类型见表3。
表3 生态类型和区系划分表
2.3 区系组成
息县的鱼类中有33种标本属于淡水鱼的区系特征[7]中的中国平原区系复合体,占比为56.90%;其次是晚第三纪早期鱼类区系,共计有13种,占22.41%;南方平原区系复合体的鱼类有11种,占18.97%;北方平原区系复合体鱼类区系息县仅有麦穗鱼1种,占总体的1.72%。
3 讨论
3.1 鱼类资源特点
息县地处淮河中上游,南望大别山,北接黄淮大平原,属于淮河流域,县城境内淮河水系河流众多,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此次采样主要集中在淮河干流及其各个支流,共涉及24个样点,其中14个样点未采集到鱼类,在其他的10个样点中采集到鱼类7目16科46属58种,另有4种待鉴定种。息县鱼类多由溪流定居型和静水定居型组成,这可能是受息县岗、洼、平原相间类型组成的地势起伏、错综复杂的独特地形所影响。
生物界各个类群在迁移、变异、灭绝、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8]。在调查中发现,有鱊属、沙鳅属、花鳅等四种鱼类待鉴定,其中一种鱊属鱼类形似无须鱊,其仍需进一步研究确定。沙鳅、长春鳊、似鮈在息县分布较多,其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推进。
3.2 鱼类资源保护与开发
在此次采样过程中有14个样点干涸或者断流,生境的破坏使得鱼类资源较为匮乏。在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中,它们生活的水体环境质量为主要的限制和影响因素,近些年来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水体造成了严重影响,鱼类的栖息环境减少,鱼类资源遭到破坏。各级有关部门应完善相关制度、加强水环境保护和管理的力度,一方面对水域及周边环境进行保护和治理,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外来入侵物种破坏固有的生态环境。鱼类资源的变化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其生活水体环境的状况是否优良,因此鱼类资源的变动情况可以充当有效的环境监控指标[9]。
在息县的鱼类资源调查过程中发现该地区鱼类资源较为丰富,另含有多种鱊属、马口鱼属、鳅鮀属等小型鱼类,因其体型较小、色彩艳丽可作为小型观赏鱼类进行其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种质资源的保护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需要多个相关部门和公众的通力协作和配合,并为之不断地进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