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与实施路径

2021-04-06戴波刘化龙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育人体系思政元素三全育人

戴波 刘化龙

摘 要:课程作为教学基本单元,承担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功能。“课程思政”进一步突出了课程的价值引领和育人作用,深刻认识其内涵,探索实施路径对高校“五育并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从把握内涵、明确目标、政策推进、示范引领、全面落实五个方面,阐述了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设计、方案举措和具体实施情况。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思政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内涵,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协同育人的教学合力[2],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提高认识,把握“课程思政”深刻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問题。“课程思政”是对这一根本问题的响亮回应[3],构建人才培养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是其核心内涵和根本要求。

1.“课程思政”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必然要求。落实好新时代高等教育使命、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课程思政”的提出就是要保证高等教育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坚持党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管办学方向,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全力打造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的亮丽名片,落实好“课程思政”是实现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

2.“课程思政”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要。高等教育的总目标就是培养既具有为社会主义发展贡献力量的知识本领,又具有将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情怀素养[4]。“课程思政”就是要求深刻把握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推动立德树人的实践创新,构建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落实好“课程思政”是培养学生爱国精神、职业道德、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匠精神,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需要。

3.“课程思政”是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必然选择。“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就是重要着力点,将立德树人理念自觉贯彻到高校各项工作中,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着力探索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贯通的途径,通过“课程思政”的深入实施,构建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四位一体的教学育人体系,形成“三全育人”的工作格局。

正确导向,细化“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崇尚实践、知行并重”的育人理念,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明确“思想纯良有品质、科学素养有内涵、技艺精湛有特色、攻坚进取有胆识”的育人目标,并将其细化到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中,进而体现在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效果评价和持续改进中。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育人目标是培养诚实守信、勤奋实干、学习和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优良,具有广阔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制定的课程教学大纲模板明确要求育人目标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思辨意识、职业道德、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仁爱之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进而引导课程挖掘思政元素,设计教学方案,落实育人措施,评价育人成效。

例如:“工程训练”课程在传授工程技术知识和训练工程技能的同时,将“职业信念、职业行为习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课程育人目标,通过顶层设计,把思政元素融于工程训练教学大纲和各工种的实训指导书中,建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工程制图”课程基于课程特点构建“课程思政”一体化教学目标,强调以学生学习成果为起点进行反向设计,实现了在课程顶层设计上从注重知识到知识、能力、素养的互相融合。“羽毛球”课程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目标与“育人为本”“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结合,做到知识技能的传授、素质培养以及价值引领相结合。

完善政策,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制定《中共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委员会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具体确定了建设一支“课程思政”教学骨干教师队伍,培育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出版一本“课程思政”研究论文集,召开一次“课程思政”指导与经验交流大会,形成一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交流机制,出台一个“课程思政”实施细则的工作目标。形成学校党委领导、教学单位落实、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的良好工作局面。学校党委加强对“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从组织保障、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育人合力。教学单位党组织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织者和推动者,直接承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结合学科特点,制定本单位的具体实施方案,将“课程思政”建设有机融入学院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党支部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战斗堡垒作用,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党支部建设相结合,把育人要求有机融入党支部建设和相关活动中,发挥党支部书记在“课程思政”中的头雁效应和优秀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校还将“课程思政”贯穿到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在“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教学名师奖评选”、申报教师高级职务教学能力考察等方面都对课程育人目标、措施和效果等提出了明确考核要求。

突出引领,发挥“课程思政”示范课作用

“课程思政”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提高教师对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关系的正确认识,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通过项目实施过程的探索与实践,最终实现建设教师队伍、培育特色课程、提炼经验做法、建立评价体系,进而为推动“课程思政”向纵深发展提供有力参考和指导。

1.加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力度。将示范课程建设纳入学校重点教改项目,共立项支持4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各示范课程对其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设计,相关建设成果制作成共享案例,通过学校官微和教务在线等广泛宣传,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示范课程深入挖掘每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5]。示范课程挖掘的思政育人目标包括:一是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和国家建设取得的成就,坚定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进而坚定“四个自信”。二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体验式教学,在学习实践中逐步深化思想认识,把握学生思想价值倾向的正确性,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三是培养工匠精神。通过制图和工程训练等实习实践活动,在实践教学中以实验结果分析和注意事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操作,提高标准和规范意识,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2.开发“课程思政”特色资源。各教学单位根据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和学科特色,针对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艺术、科技、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开设“探索北京”新生研讨课,激发大一新生的求知欲和社会融入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评和探索精神,将育人理念贯穿到人才培養全过程。

3.拓展“课程思政”示范措施。实施“一支部、一课程、一特色”的试点工程,人文社科学院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以支部为单位,通过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育德意识、育德理念和育德能力;建设支部“课程思政”学习研讨、集体备课制度和“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平台,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

全面落实,扩大“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1.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模板,实现门门课程有思政。课程教学大纲除了要求制定育人目标外,还要求设计“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途径,包括思辨能力培养、严谨求实学风熏陶、课堂管理、学习要求、师生交流、学风建设等内容;教学内容中要融入思政元素,教与学的要求中要明确“课程思政”目标的要求;达成度评价要有“课程思政”目标达成情况分析;要在达成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有持续改进措施。

2.建立教材选用编著把关制度。在课程教材选用方面,坚持国家关于教育教材、意识形态工作的要求,严格教材选用制度,建立由党支部、院系党委、学校三级教材选用把关审核机制,要求教材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3.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水平。育人先育己,注重提高教师教学和育人能力,学校通过举办“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范式改革培训班、“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培训班”和召开研讨会等,强化以学生为中心(SC)及成果导向(OBE)教育理念,不断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

4.教学评价突出育人成效评价。在教师各类教学评价考核中,注重考察教师是否具有育人理念并将其融入教学实践,注重考察“课程思政”目标的正确性,注重考察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性。在课程目标评价中注重丰富和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考查学生对蕴含思政教育作用的认知程度,同时将学生日常行为纳入考核范围内,记录课程教学过程对学生认知和行为的影响。通过第三方评价考察用人单位对学生政治素质、职业素养、专业水平的满意度等,进一步检验“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

总之,“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进不是一蹴而就的,切实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实现育人功能最大化,需要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深刻把握“课程思政”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需要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其内在逻辑和运行机理,从实践上研究其教学设计和课外拓展,让“课程思政”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内驱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真正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王光彦.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2017(10):4-7.

[3] 刘鹤,石瑛,金祥雷.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3):59-62.

[4]梁燕.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若干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20(8):23-27.

[5]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2):1-6,15.

(作者单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责任编辑:苑聪雯]

猜你喜欢

育人体系思政元素三全育人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深化实习育人体系培育产业后备人才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四全”育人体系
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校园文化活动育人体系构建初探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