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途径
2021-04-06林毅
【摘要】本文论述初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途径,建议教师通过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优化教学设计,发展学生体育技能;增加健康宣教,促进学生形成健康行为;融入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等方面开展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体育 核心素养 培育途径
体育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同样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体育学科的教学目标包括培养运动能力、激发体育兴趣、形成体育习惯、养成健康行为、塑造体育品德,以及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当前,因受到学业压力及生活习惯的影响,初中生普遍缺乏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参与体育活动时间较少,专项运动能力较差,未能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竞争意识也不足,这不利于其核心素养的提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培育學生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更新教学观念,培养体育兴趣
一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课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学校对体育教学的定位仅仅是为了应对体育测试,造成体育教学难以达成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和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目的。同时,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通常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厚。由此,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授课理念,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设计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并且将自身角色由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吸引学生从体育学习中发现乐趣,进而激发他们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在进行足球练习时,如果单纯地一味训练基本技巧,容易使学生兴味索然。为了提高足球教学的趣味性,笔者采取了游戏教学法与小组合作训练的方式,为学生设计了“过关斩将”的游戏,即利用沙坑、泡沫垫、木杆等工具组成一条环形障碍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运球通过,用时最短全部通过障碍的小组获胜。由于路是环形并有障碍物,需要学生熟练地掌握带球技术才能顺利通过,这极大地刺激了他们苦练技术的念头;另外,游戏充满挑战性和趣味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学生主动练习、积极配合,力求赢得胜利。游戏的趣味性和竞赛性改变了基础技能练习枯燥、单调的弊端,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足球训练的乐趣,并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足球的运球、传球技巧。与此同时,小组合作的训练方式能较好地培育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因为在球类运动中,更需要整支球队的通力配合。通过这类游戏教学活动,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及团队协作能力。
现阶段多媒体教学技术越来越成熟,将多媒体技术引入体育课堂中,能够较好地辅助教学,加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利用教学视频指导学生学习羽毛球挥拍动作,学生可以通过慢放、暂停、循环播放等方式观摩、分析动作,相比传统课堂教师统一示范,这种方式具有不受时空限制、能够随时学习的优势。
可见,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首要措施在于转变教学观念,设计多样、有趣的教学内容,使体育课堂始终保持新鲜感,逐渐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增强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养成主动锻炼身体、科学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让体育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优化教学设计,发展体育技能
教学设计是决定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科学的教学设计能够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启发学生充分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且兼顾理论性与实践性,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的同时,为学生创造足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训练,获得体育技能的长足发展。
例如,在篮球课教学“行进间运球技术”的内容时,需要学生掌握行进间的运球技术动作,提高动作协调性和灵敏度,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本课难点在于指导学生掌握运球的正确手型和抬头运球的正确姿势,考虑到这些动作技术含量较高,学生在学习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且教学过程相对单调枯燥,笔者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优化教学过程上,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再循序渐进地开展动作技术教学。
在课堂导入阶段,笔者先播放一段著名球星运球的短视频,用这些精彩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随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体验性的运球游戏,使学生感受篮球运动的乐趣,引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期待。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游戏中阻碍自己顺利运球的原因,正式进入本节课的授课主题,课中由笔者为学生进行理论讲解和标准动作示范。理论讲解的用时不可过长,以免学生出现倦怠情绪。讲解完成后,笔者让学生再次短暂体验导入阶段的运球游戏,体会运球的正确手型和行进运球姿势的不同感受。为避免单调,笔者还为学生设计了新游戏“征程”比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根据标志杆和地面指引线的指示路线运球,反复练习抬头运球、手心不触球运球、以肩关节为轴的运球等技术。在比赛过程中,笔者扮演辅助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负责巡视赛场。一轮比赛结束后,笔者组织学生总结胜负得失,纠正学生的动作错误,然后变换运球路线再进行一轮新的比赛,直到教学结束。
通过科学设计,本节课整体内容丰富、环节紧凑,既可以观看精彩的明星视频,又能够学习正确的篮球技术,还能参与激烈有趣的游戏,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并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的主动地位,更乐于参与练习,为自己篮球技术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增加健康宣教,形成健康行为
健康知识教育是初中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增加健康宣教,指导学生掌握丰富的健康知识,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积极乐观、开朗豁达的健康心态奠定基础。在日常授课过程中,笔者主要围绕心理健康、饮食科学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增加健康知识的宣教。
例如,笔者观察到部分初中女生出于爱美、追求苗条的心态,盲目节食;也发现部分学生有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这些行为习惯极有可能导致肥胖或者营养不均衡等亚健康状态出现。对此,笔者进行理论教学时,增加了科学饮食的知识,如食物热量、三餐搭配、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等,重点讲解节食减肥、暴饮暴食、偏食、饮食不规律、过多摄入“三高”食物等不良饮食习惯的害处,帮助学生了解那些“吃出来”的疾病。随后,介绍体重指数(BMI)、体脂率等概念,让学生认识体重过胖和过瘦的害处。当学生明确这些知识后,笔者再介绍体育锻炼对人形体的影响,解释“生命在于运动”“管住嘴,迈开腿”的意义所在,一步步引导学生树立“运动有益健康”“健康才是美”的观念,形成科学健康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最终建立起正确的形体管理概念。
又如,笔者在授课时为学生讲解锻炼时间对锻炼效果的影响,强调当身体机能处于最佳状态时,锻炼效果更佳。通常情况下,身体机能最高峰在下午4~7点,此时人体的肌肉能力、反应能力及各器官活动能力均处于最佳状态,是进行体育锻炼最佳时机。向学生普及这些健康知识,能够促进他们加深对科学锻炼的理解,让他们增长健康知识的同时,还能对知识学以致用,在现实生活中制订出科学的作息表和锻炼规划。
在体育课上加强健康知识宣教,真正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完整性和实用性,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还能促进学生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明确健康的广泛含义,形成坚持锻炼、科学饮食的生活态度。
四、融入德育内容,培养体育品德
所谓“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及应当具备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是体育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正值青春发育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普遍表现出独立意识明显、极具个性化的性格特点,也存在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自制力薄弱、抗压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问题,这些性格特点及行为问题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社会生存。因此,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品德。
利用学生熟悉的名人事迹、典型赛事进行榜样教育,是体育课堂最为便利和直接的德育渗透方式。笔者在篮球教学过程中,会为学生播放该领域的杰出运动员的相关纪录片,介绍他们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铸造辉煌成就的故事。笔者还会推荐许多体育题材的电影、纪录片等,向学生渗透运动员奋力拼搏、百折不挠的体育精神。例如,教学排球内容时播放电影《夺冠》,让学生在影片生动、紧张的气氛中被感染、被激励,由此培育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克服困难的优秀品质;也让学生在中国女排的骄人战绩中,懂得体育学习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够为国争光,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比赛活动也是德育渗透的理想方式。体育比赛具有显著的对抗性,学生要在比赛获得胜利,必须保持自信、坚持到底。因此,可以利用比赛促进学生形成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另外,体育比赛具有协作性特点,尤其是球类运动,最终的胜利往往需要整支球队全力配合、積极协调,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可以认识到合作对胜利的重要性,从而转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学习与团队成员协调与合作,逐渐形成团队合作的精神。
综上所述,培育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当从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设计、增加健康宣教、融入德育内容等多方面入手,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内涵深刻的体育课堂环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质量,实现教学的目标。
作者简介:林毅(1977— ),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初中体育教学。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