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探索及当代启示

2021-04-06段妍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三会一课新中国基层党组织

段妍

摘 要:中国共产党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党的政治优势与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在农村、城市及国家机关等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严格入党标准与党员教育,持续开展整风整党运动等一系列重要举措,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净化党员干部队伍,厚植党的基层执政根基,在建设基层党组织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梳理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实践,对于新时代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中国;基层党组织;整党运动;三会一课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1.002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1)01-0006-06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是“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1]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不断发展壮大、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成功的重要经验。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依托党的小组开展各项活动。民主革命时期,党高度重视在城市、农村、军队等基层单位发展新党员、建立党组织,并创造性的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重要党建原则。随着革命的胜利以及新中国的成立,党面临的执政环境与执政条件以及所承担的执政使命均发生了变化,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在农村、城市及国家机关等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

首先,在农村建立和巩固基层党组织。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党员数量的激增,农村基层党组织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新老解放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不平衡;农村中部分党员思想作风不纯,存在命令主义、官僚主义等;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制度还不健全等。针对这些问题,中共中央在1950年5月,发出《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提出在老解放区“今后的任务不是继续发展,而是如何加强党的教育和调整党的组织问题。”[2]这就明确了老解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重点方向。在新解放区,由于解放的时间较短,同时,农村基层政权还尚未改造,社会秩序杂乱无章,短时间内无法建立强大的群众性组织,更不具备大量发展新党员以及建立基层党组织的条件。因此,中共中央决定,土改结束前,新解放区的基层党组织主要整顿干部作风,吸收少数先进分子入党。土改完成后,各新解放区采取慎重的态度,经过严格考察,有计划、有领导、谨慎地发展了一批新党员,并决定对基层党组织进行一次彻底的整顿。这些举措有力地强化了党在农村的领导,为建国初期党在农村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其次,在城市着重填补工人阶级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空白。新中国成立后,党高度重视在工人阶级中发展党员、建立组织的工作,明确提出:“我们党为了扩大和加强与劳动人民群众的联系,扩大和加强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也需要在城市和新区以及其他许多没有党的组织的地方发展我们党的组织”,[3]特别是要在城市中“着重在产业工人中建立党的组织和发展党员”[4]。按照上述党组织建设部署要求,中国共产党有计划、有准备、有步骤地在城市工人阶级中推进建党工作。第一,党十分重视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特别是在重要的厂矿企业中发展党员,并逐步建立健全企业各级基层党组织。第二,在已建立基层党组织的厂矿企业,按照积极慎重的方针,个别的吸收先进分子进入党内;在还没有发展党员和建立基层党组织的厂矿企业,各地可以根据中央的指示,先在一些空白点建立工会,再逐步建立基层党组织。第三,各级党委要积极组织建立和发展工会、青年团等群众性组织,并从这些强大的群众性组织中,发现和选拔出可靠的优秀的积极分子,以便为以后发展新党员,壮大基层党组织创造有利条件。此外,党还十分重视在私营厂矿企业建立基层党组织,加强私营企业中的党建工作。在《关于“五反”斗争必须达到八项目的的指示》中,毛泽东就曾指出:“在一切大的和中等的私营企业的工人、店员中建立党的支部,加强党的工作”。[5]因此,结合“三反”“五反”运动,各地私营厂矿企业中的党组织有了一定的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掀起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高潮,各地的厂矿企业中涌现出大批积极分子,加快了工人阶级党组织建设的步伐。

再次,在国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新中国成立后,伴随中央人民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相继成立,使基层党组织延伸到一切党政机关中。1949年11月,中央政治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组织中国共产党党委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开始组建中央人民政府机关内的党组织。《决定》规定,凡在中央人民政府工作的党员,“必须一律參加支部组织,过党的组织生活”;在“中央政府党委会下,按照党员人数及工作部门的性质,暂分设六个分党委”;[6]“在各院、委、部、会、署、厅、司、局、处等组织总支和支部”;“在总支委员会以上,必须有专门干部从事党委工作。”[7]同时,各级地方政府机关也依照中央规定建立基层党组织。据统计,截止至1954年底,全国共有党员和候补党员785万人,共组成41万多个基层组织,[8]其中在党政机关中,支部数量将近4万个。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得到有效扩展,为进一步提升党的领导力提供组织支撑。

二、严明入党标准与入党程序,提升基层党员质量

伴随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不断取得革命的胜利并最终成为执政党,一些投机分子为谋取荣誉地位,挖空心思钻进党内,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基层党组织的纯洁性。为净化基层党组织,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升党员的质量与素质,中共中央及时调整了发展党员工作的方针,明确入党标准,严格党员的发展程序,并通过严格的教育、考察与审查,严把基层新发展党员的入口关。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重申,今后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发展党员,坚决反对投机分子混入党内破坏党的组织,对原来党内存在的投机分子要妥善处理,对不符合党员标准的及时清除出党。

首先,统一了党员入党条件与标准。1951年3月,在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刘少奇深刻分析了革命胜利条件下党情新变化,指出“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光荣的和正确的,但是存在着问题”[9]:投机分子增多、党员接收条件降低、部分老党员消极疲塌,居功自傲。针对党内存在的这些问题与挑战,刘少奇提出“为更高的共产党员的条件而斗争”[10]的任务,并着重阐述了为什么要提高党员的条件与标准。他指出,由于革命胜利,普通人民群众的觉悟已经大为提高,而且一些党外人士的觉悟程度和革命积极性甚至超出了我们的部分党员。与此同时,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特别是在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执政党后,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革命意志,必须把党员的标准和条件提到适当的高度。因此,基层党组织今后接收的新党员“必须是成分好,历史清楚,对党忠诚,有实际的阶级觉悟并表现积极,又懂得共产主义与共产党的事业,愿意遵守党纲党章的人”。[11]不仅如此,每个党员符合这些基本条件后,还需具备《共产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12],并指出这就是每个共产党员在今后应当具备的条件与标准。同时在这次会议上,刘少奇批评了降低党员条件的错误意见,他指出为了招收党员而降低党员条件是一种带原则性的错误,“列宁主义的党从来就不允许把党员的条件降低到普通群众的水平,从来就从原则上坚持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员必须具有比普通群众更高的觉悟程度和坚定的革命意志。”[13]这也从根本上指明了党员条件的标准问题是关乎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原则的问题,关乎党的正确领导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党能否在群众中保持威信、能否真正被人民群众所接受的问题。同时还强调各基层党组织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防止不适当的过高的党员条件与标准,从而在党内统一了关于党员条件与标准的认识,优化了基层党组织中党员的质量。

其次,严格党员发展程序,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心任务发生变化,恢复生产,巩固政权,成为新的条件下更为艰苦的革命任务,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中的党员要具备比过去更高的素质,才能担负起历史赋予的新使命。因此,按照党的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的有关决议,党中央提出既要明确反对降低党员标准的条件,又要防止提出不适当的过高的党员标准,严明党员八项标准,严格遵守党员发展程序。在发展新党员的程序上,第一,基层党组织须根据党中央要求建立专门的党员管理部门,并选择训练一批可靠的、称职的、有组织工作经验的人员,负责建党工作。第二,在基层党组织发展新党员时,须提前制定党员发展计划并报上级党委批准,保证建党工作始终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第三,基层党组织在接受新党员时,上级党委要派专门负责人与新党员谈话,以便考察新党员是否真正符合党员条件,并向新党员当面讲清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的标准。然后合格者再由上级党委决定是否批准其入党。在新党员入党后,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在入党步骤上,第一,发展积极分子。对新发展的积极分子进行系统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教育,使其真正了解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共产党员的奋斗目标,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策,坚定为革命斗争、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使其在党所领导的一切斗争和事业中起模范作用。经过入党前的教育、审慎的选择与系统的考察后,对于确实符合党员条件的积极分子,才可发展为党员。第二,严格履行入党手续。要求年满18岁的入党者须由本人亲自向党的组织申请,八大党章还规定必须有两名正式党员为入党介绍人,若考察合格,经支部大会通过和上级党委批准,进入预备期,在一年的预备期内,基层党组织要对预备党员进行初步的党的教育,并对预备党员的政治品质进行仔细的考察。在预备的党员的预备期满后,党支部要按时讨论其能否转为正式党员。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也须经过支部大会的通过以及上一级党委的批准。

三、加強教育管理,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综合素质

党员干部是党的支柱,也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基层干部大都经历过长期的革命斗争,成长于革命战争环境,缺少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而且一些老干部出现了官僚主义、经验主义、命令主义等不良作风,认为中国革命事业已“完成”,以后的事情就是如何享受革命胜利的果实,严重损害了党的战斗力,削弱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同时,党在接管城市时对旧政治机构中的人员采取“包下来”的政策,从旧社会走来的这部分职员干部或多或少受到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同新生政权对干部“又红又专”的要求之间存在不适应之处。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工作,愈加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

首先,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旧社会体制更迭,一些封建残余思想仍然留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较为尖锐,党内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适时地采取了一系列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依据基层党员干部文化素养水平与理论知识储备,将其分为初、中、高三组进行培训,采用党校、干部培训学校等正规学习和在职自修、广播讲座等灵活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对全体基层党员干部进行深刻的理论教育。不仅对理论学习的时间、考核方式等具体事项进行了规定,还增加了兼职和专职的理论教员和学习顾问,为理论学习者讲授正确的理论课程以及答疑解惑。与此同时还将理论学习与当前党的中心任务相结合,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学习苏联实现国家工业化、农业合作化以及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以便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经验。通过理论学习,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政治觉悟得到提升。二是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纪律教育。在党的七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着重提出党员干部要严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在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中指出:“全党同志都应当认识,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破坏党的团结就是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帮助敌人来危害党的生命。”[14]并指出,党员干部对于党的团结的必要和自身责任的重大应具有更高的自觉性。此外,还要求党员干部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来维护党的纪律,使党员干部“应当认识到违反党的民主集中制,破坏党的纪律,就是破坏党的团结,而破坏党的团结,就是破坏党的最高利益,危害的党的生命。”[15]党的纪律教育,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增强了党员干部的组织纪律性,进而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其次,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新中国成立之初,部分工农党员干部文化素质较低,在建设新中国的关键时期,深感不能胜任新的建设任务。培养与提拔基层工农干部以及有计划地提高其业务能力与文化教育水平,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党在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上,就明确的指出了加强工农干部文化教育的重大政治意义,是巩固与发展新生政权与强大国家各项建设的必要条件,并提出逐步满足工农干部提高文化水平与业务能力的要求。为此党成立了专门的干部文化教育管理部门,以便加强党对干部文化教育的领导。为使基层党员干部能够更好地领导基层工作,党成立了专门的干部培训学校,并依托普通高校举办短期培训班对广大基层干部进行专业知识与文化教育培训,使文化程度不高的领导干部具备了一定的文化水平与业务能力。此外,还注意培养干部的专业化水平,对于干部非必要不再有大的调动,以便举办各种专业培训班,使其逐步精通自己的业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党还通过多种途径选拔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无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充实到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加强基层干部文化素养的一系列举措,优化了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显著提升了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对于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生产生活秩序,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加快国家建设步伐起到重要作用。

四、开展整风整党运动,保持基层党组织纯洁性

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与优良传统。早在延安时期,党就创造性的提出以整风整党的形式来解决党内出现的各种不良作风。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发扬整风整党的优良传统,经过整风整党,纯洁了基层党组织,使党员的质量与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从而保证了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

首先,开展整风运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建国前夕,党中央告诫全党要注意克服骄傲自满、功臣自居、停顿不前等消极情绪,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但在部分党员和领导干部中还是出现了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简单粗暴的强制命令主义作风,政治上堕落颓废、经济上贪污腐化等违法乱纪行为。为及时遏制党内歪风邪气的蔓延势头,使全党尽快适应新形势,团结到发展建设的任务中来,1950年5月1日,党中央于发出《关于在全党和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开始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振纲肃纪的整风运动。由于全国各地解放时间不同,基层党组织发展的程度也存在着差异,在整风中的任务也有所差别。因此,整风运动开始后,各地充分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自上而下、分步骤地在党的各级干部中开展整风。主要包括:第一,在领导干部中,分级举办短期培训班或召开干部会议,集中进行学习教育活动,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深挖不良作风的思想根源。第二,在普通基层党员干部中组织培训,开展普遍的思想作风与工作作风整顿,以“教育人、挽救人”的原则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纠正和改造部分党员的不良作风与错误思想倾向。第三,建立健全党风党纪相关规章制度,进一步巩固整风运动的成果。1950年冬,历时数月的整风运动基本结束,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中存在的不正之风得到有力扭转,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巩固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领导地位,为当时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全国生产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也为后来整顿基层党组织工作奠定了必要基础。

其次,开展整党运动,净化基层党组织。由于1950年开展的整风运动持续时间较短,且主要是针对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进行整顿,尚未对基层党组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有效解决。针对此种情况,邓小平向中央提出:“一个胜利了的党对于党员的要求应该更严格些”[16],建议党中央在基层党组织中还要进行一次深层次整顿。1951年2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就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了专门讨论。1951年3月28日至4月9日,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确定了全国基层党组织的具体整顿方针,部署了整党计划和步骤。按照会议安排,整党运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党中央根据整党运动的任务和目标进行了大量的宣传、组织、教育等筹备工作。如在全国选拔和培养了一批对党忠诚、作风严谨、理论过硬的党员干部,经过整党培训后派往各基层党组织开展整党工作。同时,为保证整党运动取得实效,在各地区选定少量支部作为整党运动的示范典型,从中总结问题、积累经验。经过比较充分的准备,1952年,整党运动如期进入第二阶段,各级地方党委紧扣整顿党员思想的中心环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实施方案。在全面铺开整党运动的过程中,各基层党组织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结合党纲和党章,普遍地进行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教育,着重提高党员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认识与对合格共产党员应具备条件的把握。二是在党员自行对照有关标准、自愿正式登记的基础上,党组织统一进行彻底审查并做出客观鉴定。三是根据符合党员条件的程度,党组织对存在各类问题的党员分别进行保留党籍继续教育、劝告退党、清除出党的处理。三年多整党期间,共清理出近十分之一的不合乎党员标准的党员,进一步深度净化了基层党组织,提高了党员政治素质,有效克服和解决了基层党组织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整党运动还以“整”带“建”,为基层党组织积累了开展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宝贵经验。

五、启示

据统计,到1956年6月底,全国共有党员10734384人,占人口总数的1.74%。其中,工人党员1502814人,占党员总数的14%;农民党员7417459人,占党员总数的69.1%;知识分子党员1255923人,占党员总数的11.7%;其他成分的党员558188人,占党员总数的5.2%。[17]党员阶级分布与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得到明显改善,政治觉悟与业务能力顯著增强,基本适应了新生政权的建设需要。党的组织已经分布到全国各个城镇和县区、每一个重要的企业,组织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富有战斗力。这充分证明这一时期党的基层党建工作成效良好。经过一系列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实践,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多数党员在各级国家机关、经济部门、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中担负着重要的工作与任务,基层党组织在我国各项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日益显现。通过基层干部、基层组织,党的各项政策得到有力贯彻,党实现了向广大基层社会的延伸,进而形成了独特而强大的组织优势,获得了更为广泛的政治认同与坚固的执政根基。深入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基层党组织建设实践,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对新时代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首先,分类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扩大党组织覆盖面。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党员和党组织分布不平衡问题,中共中央在《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中明确指出,在城市,着重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在农村,主要分老解放区與新解放区两种情况,在老解放区 “加强党的教育和调整党的组织”;在新解放区,先在土地改革中发展积极分子,土地改革完成后,采取谨慎的态度,先培养优秀的积极分子,再经过严格的考验审查,最后个别的吸收入党,逐渐在新解放区农村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此后,党的基层组织逐渐得到发展从少到多、从弱到强,虽经历曲折但不断发展壮大。进入新时代,改革不断推向纵深,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越是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时期,越是要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党统领四方的政治基础。当前,努力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要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切实贯彻党的意志,分类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积极加快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不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以适应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以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进路,适时根据社会结构、组织形式、行业分工、党员流向等变化而调整党组织的组建力度,适时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使基层党组织深入群众之中,真正的做到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党组织的活动;扩大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的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延伸党治国理政的触角与“神经末梢”,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得以贯彻落实,从而最大限度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与力量凝聚在一起,汇聚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其次,建设高素质党员队伍,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是党组织的主体,是党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基础。党的所有工作必须依靠党员去完成,党的优良作风与传统要依靠党员来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去贯彻落实,党员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党的形象与威信,影响着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建设高素质的党员队伍是整个党建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是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和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环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适时地调整了发展新党员的方针,提出了合格党员的八项标准,加强了对党员的教育与管理,保证了基层党组织的纯洁性与先进性,锻炼出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打造了坚强的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为当前建设党员队伍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新时代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要坚持以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通过对学习形式、载体路径等多元创新,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党员综合素质与党性修养。基层党组织要以政治理论学习会、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为主要途径,采用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党员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丰富党员的学习实践活动。总之,持之以恒抓好党员的学习教育,努力提升基层党员的党性党纪观念和思想政治素质,不仅是建设一支素质坚定、作风优良、能力过硬的党员队伍的必然要求,还是将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切实落实到基层党组织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的重要前提。只有不断推进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党员素质,才能永葆基层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再次,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建立基层党组织教育长效机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内部组织由秘密走向公开,党员横向联系得到加强,党内教育活动更多以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议及党课的形式开展。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对此做出明确规定:“设立基层党委员会的基层组织的代表大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总支部党员大会或者代表大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支部党员大会,每三个月至少召开一次。”[18]。党的“三会一课”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历来是中国共产党重视思想建设、加强党性修养与党性锻炼、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鲜明体现与重要制度安排。习近平指出,“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19],“三会一课”制度作为组织生活的基础形式,最突出的就是政治教育功能。只有坚持好“三会一课”制度,建立基层党组织教育长效机制,坚持不懈组织党员学习、领会、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才能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三会一课”制度也是使全党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都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规定办事,克服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的有效途径。只有坚持好、规范好、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教育长效机制、强化党内教育,不断坚定基层党员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并进而有效增强党动员群众、凝聚群众、组织群众、领导群众的力量,使广大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拥护党的领导。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5.

[2]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9.

[3][4]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5,35.

[5]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1.

[6][7]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4,75.

[8] 张明楚.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569.

[9][11][12][13][15] 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5,70,62-64,67,128.

[10]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7.

[14]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九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220.

[16] 邓小平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36.

[17]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1-242.

[18] 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3.

[19] 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1.

[责任编辑:张学玲]

收稿日期:2019-07-0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建设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推进研究”(20BKS159)

作者简介:段 妍(1979—),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三会一课新中国基层党组织
还原真实
加强和改进“三会一课”,哪些原则不能丟
“三会一课”: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必修课”
“三会一课”制度的渊源与发展脉络
美媒:“新中国”的赢家与输家
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