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课堂中落实语文要素的建议

2021-04-06陈小兰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思考建议

【摘要】本文基于语文要素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作用,建议教师在落实语文要素时避免简单化、概念化、呆板化、碎片化、片面化等现象,从整体性、层递性等方面展开教学,以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要素 课堂 思考 部编版语文教材 建议

与以往的语文教材相比,部编版语文教材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其中,“语文要素”是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亮点与特色之一,它主要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部编版语文教材中语文要素的明确提出为教师准确把握单元教学重点和如何教学提供了指导方向,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科学地落实语文要素呢?

一、避免简单化,注重方法分解

语文要素不是一个具体的方法,而是需要学生养成的语文素养,这些语文素养以语文要素的形式分解在各册语文教材中。关于语文要素的教学,教师要避免过于简单的方法传授,要善于根据其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理解接受情况,对要素的学习方法进行分解,以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逐渐掌握知识。

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是一个阅读策略,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素养。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提问的阅读策略呢?在教学时许多教师只是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提问提出要求,而没有把如何从不同角度提问的方法教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显得过于简单,并没有真正落实语文要素。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先对这个语文要素进行分解,即把该语文要素分解为“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尽量扩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这样分解,就能促使学生先有自己的思考,再提出自己的质疑,最后是发散思维,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质疑,从而最终落实语文要素,帮助学生掌握提问这一阅读策略。

二、警惕概念化,注重语境渗透

语文要素对师生来说是一个新兴的事物,许多教师对语文要素如何教学还不是很明确,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语文要素概念化、术语化、标签化,把语文要素硬塞给学生的现象,这显然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可以引领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实际去讲授与操练,更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的要求相悖。笔者认为,要想避免语文要素教学概念化,需要教师把语文要素与具体的语境结合起来,让学生以一种觉察、意会的感觉去感受知识。

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麻雀》的教学为例,怎样才能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清楚地写下来呢?要想落实这一语文要素,教师应避免机械地讲解,而要能够结合文本语境的细节描写进行渗透教学。学生从“扎煞起全身的羽毛、浑身发抖”等细节描写中反复琢磨和品味,感受到作者观察的仔细;从“绝望的尖叫、嘶哑的声音”等描写中感受作者听的仔细,甚至连声音的变化都听出来了。这样一来,学生就把需要掌握的语文要素以察觉意会的形式掌握了,有效避免了概念式、标签式、灌输式等现象的产生,使抽象的语文要素概念转化为可以感知的意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认知更加深刻。

三、切忌碎片化,注重整体联系

语文要素在语文教材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纵横联系、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形式编排在教材中。从单元导语、课文、交流平台、词句运用、习作等方面来看,语文要素是以一个整体性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避免碎片化教学现象的产生,能够从整体入手凸显语文要素,促进学生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语文实践训练中内化语文要素,提升语文素养。

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这个单元是预测阅读单元,单元导语是“猜测与推想,使我们的阅读之旅充满了乐趣”,语文要素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为了让这个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真正得到落实,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教师可以从题目、插图、课文旁批、课后练习等方面引领学生阅读和预测,以激发学生的预测兴趣,让学生学会运用预测的策略去阅读;在教学《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不会叫的狗》这两篇略读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前一课学到的预测阅读策略迁移运用到这两课中;在教学语文园地“交流平台”的内容时,教师还要能够结合预测这个阅读要点,引领学生对预测的阅读方法进行回顾和梳理,以强化学生主动预测的意识,让学生养成预测阅读的习惯。最后,教师还要结合本单元的习作教学,引导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续编故事,促使学生把课内学到的预测阅读策略运用到课外阅读中,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总之,教师在教学时只有注重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体现语文要素的整体性与连贯性,才能有效避免碎片化教学语文要素的现象。

四、防止呆板化,注重迁移运用

语文教学如果仅仅是停留在知识的层面,那么将很难使其转化为语文素养。把语文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迁移运用,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运用平台,使学生能及时迁移运用所学知识。

如在教学《麻雀》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清楚,真正凸显语文要素,在这一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可以把“小鸭登台阶”的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认真观察。之后,再让学生仿照着文本的样式,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连起来说一说。在这样的情境下,有学生说:鸭妈妈带着小鸭子上台阶,鸭妈妈很快就登上了台阶,可是小鸭子使出浑身的劲,还是上到一半便骨碌碌地滚下来了,它们看到妈妈好像又要往前走,更急了,好像在说不要走,等等我们,等等我们……由此,学生的已有经验被激活,学会了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为今后的习作奠定了基础。

语文不仅仅是教知识,还包括教能力、教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根据语文要素的特点,为学生搭建平台,鼓励学生迁移运用,那么,就能促进语文要素的落地生根。

五、避免片面化,注重层递提升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是以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形式进行编排的,它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充分体现了部编版语文教材编排的结构性与系统性。这种螺旋上升的编排有的是以单元几篇课文之间螺旋上升的形式出现,有的是以不同学段之间螺旋上升体现,因此,在落实语文要素方面,教师特别要注意语文要素在整个单元、整本教材或者整个学段的分布特点等,注重语文要素的前后联系,层次提升,避免见到什么语文要素就教什么语文要素的片面做法。

如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基于这个语文要素,本单元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针对课文整体和局部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习积极性;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教师则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提问方面,并引导学生能够把自己是从哪个角度进行提问的说出来;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时,则可以让学生学会从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問题进行深入思考和阅读;教学略读课文《蝴蝶的家》时,就可以让学生综合运用学到的提问策略来思考、解决问题。如此教学,从语文要素之间的层递性出发设计教学目标,层层递进,逐步提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语文要素之间进行联系,可以使学生对语文要素形成整体认识,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在全面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教材,并特别关注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把握语文要素的编排特点,明确编者意图,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最终把语文要素的教学落到实处。

作者简介:陈小兰(1972— ),女,广西兴业人,大学专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育与研究。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思考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建议答复应该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