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河北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助力双一流高校建设
2021-04-06王韵
摘要:推进河北省高校“双一流”建设,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以高等教育质量改革为动力,全面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德育、美育等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有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优秀道德品质的全能型人才。音乐审美教育是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加强和改进河北省高校音乐审美教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会对提高河北省高校教学质量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建设 音乐审美 建构思考
一、河北省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发展概况
古代中国便有“礼乐相济”的美育传统,中国古人曾指出:“乐(yue)者,乐(le)也。”近代,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首倡美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育被写进教育方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多次提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这意味着国家已经注意到审美教育的缺失,会不利于整个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音乐审美教育对当代大学生这个青年群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能培养人的艺术气质和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而这些都是建设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国家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开始逐步走入正轨,很多高校都相继开设了音乐选修课。与此同时,探讨和交流教学经验的高校音乐教育研讨会也在频繁召开,并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学会,在这个过程中,河北省高校的音乐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有了一定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一些潜在的问题日益成为河北省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瓶颈。比如,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把音乐教育纳入必修课范围,重视程度的降低造成音乐教育缺乏存在感,变成了流于形式的装饰。
二、高校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
(一)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双一流背景下,河北省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了新的要求,除了培养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生之外,还应该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而音乐教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表达,而音乐对人的感染力比任何其他的艺术形式都要强烈。美好的音乐会使人在联觉感受中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这一传递美的过程,是培养艺术情怀、拓宽文化视野的过程,能够提升学生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随着审美能力和道德修养的升华,学生看待世界的审美视角会产生新的变化。
(二)培养爱国精神和生命感知力
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专业的音乐家,而是通过对音乐这门生活艺术的感悟,激发其对真、善、美的热爱,帮助其认识和感悟生活以及生命的本质。
(三)培养创新思维
教育部曾提出,要把高校人才培養的重点放到创造性思维上。在音乐教育的熏陶下,学生可以提升对音乐的分析能力、领悟能力与理解能力,而这些能力都需要有创造性思维。世界历史范畴内有很多具有科学家和音乐家双重身份的人,比如爱因斯坦,他除了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之外,还是一位著名的小提琴家;我国北宋文学家周邦彦,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之一,他还精通音律,创作了很多词调歌曲。这些例子说明音乐艺术的培养,可以帮助人们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具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是当今社会的需求。
(四)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周初就已经制定了礼乐制度;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制作精美,堪称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唐代琵琶精美绝伦,其制作工艺令现代人无法企及,日本的正仓院,至今还保存着唐玄宗和杨贵妃所赠送的琵琶……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无不凝结、积淀着民族音乐的伟大成就。高校通过音乐审美教育,让那些凝结着时代精神和民族思想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走进大学生群体,使大学生参与到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队伍中来,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建构思考
(一)知识面维度
在传统教育理念下,学习五线谱、西方基本乐理和四大件理论,是衡量学生音乐素质、文化修养的统一标准,甚至以某一种音乐文化价值观去衡量其他文化中的音乐价值,这样的教学模式会造成知识结构单一、音乐视线狭窄的现象,而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这样的音乐教学观念显然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不可否认,音乐的发展史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缩影,音乐的形态多是由其所在的社会文化属性决定的,往往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核心应该是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和音乐文化背景知识的双重发展,两者缺一不可。
1.在讲授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时,可以选取《关雎》《蒹葭》中一些令人惊艳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诗句必定会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同时也能使其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此时如果能将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中对《诗经》某些作品的编曲作品播放给学生,会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全球信息一体化时代的到来,正在使音乐教育转变为多元文化的音乐视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知识,也是作为通识类人文学科的音乐审美教育所应该涉及的。
不同的民族音乐展现着不同的文化魅力,如俄罗斯、印度、阿拉伯、非洲等地域的世界民族音乐,都是值得高校音乐审美课去探寻和发掘的。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理念能使学生具备更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更全面的知识储备,对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的时代属性决定了新的教育理念,以拓宽知识面为维度而展开的全新教育模式,是对现有音乐教育的挑战,也是新时代教育发展模式的必然。
(二)鉴赏力维度
鉴赏力是直接反映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审美、解读等能力的体现,情感体验和理性分析是构成鉴赏力的两个方面。所以,音乐鉴赏力的提高不仅是专业学习的需要,更是一个人感性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的需要。可以试想,如果整个国民审美水平提高了,那么创新能力缺乏的问题都会得到相应的改善。因此,提升音乐鉴赏力是高校音乐审美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
1.对于音乐鉴赏力的培养,河北省各高校的定位都是比较模糊的,要么播放音乐让学生粗浅地感受音乐,要么将太多枯燥的音乐理论知识搬进课堂。教学目标定得过高或者过低都不适合高校大学生的现实情况,根据教学的可行性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等问题制订完整而规范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利用音乐美学中联觉对应关系等理论方法,通过情感引导的方式,将世界范围内优秀的音乐作品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实现情感上的体验,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感受美、体会美,甚至创造美,使其获得更高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音乐是最感性的艺术,如果在音乐实践中缺乏纯感性体验的思维方式,鉴赏力的提高将无从谈起。河北省各高校可以将当地的民间艺人请进课堂,让学生近距离品味来自民间的音乐文化,这样感性的认知和感受,既能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又能传承民间音乐文化,其意义十分深远。
(三)文化精神维度
文化精神维度也就是以建立文化自信为目标,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这是全国高校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高校音乐审美教育是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最适合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的一门课程。
音乐不仅是一种音响形式,更是某种文化形态的代表。中国的传统音乐体现出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和思想的传承。比如由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曲风充满着雄壮激昂的气势,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欣赏这样的音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入一种课堂氛围,让大家感受这样一部充满激情的作品,已不仅仅是一段旋律、一段文字,它早已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用音乐的力量将爱国的情怀沁入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精神力量,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传播传统音乐作品背后蕴藏的文化价值和思想精神的过程,既是传播优秀文化的过程,更是建立文化自信的过程。
四、结语
河北省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应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基础。因此,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加强高校音乐美育建设,是未来河北省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简介:王韵,女,硕士研究生,沧州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责任编辑 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