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陕西图书馆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2021-04-06杨向华

河北科技图苑 2021年1期
关键词:陕西

摘要: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担负着“启迪民智、造就人才、输送文明”的重要任务。以近代陕西图书馆发展为研究对象,探究转型期、活跃期、迟滞和鼎盛并存期三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分析了巡回图书馆、巡回文库、图书担和阅报处等阅读推广活动的内容及方式。近代图书馆因地制宜的图书馆服务,为图书馆服务发展赢得了更大空间,对新时期图书馆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图书馆事业史;近代图书馆;陕西

中图分类号:G259.2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开化民智、培育人才、输送文明是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担负的重要任务。陕西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的大省,在我国图书馆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作为我国图书馆重要发源地,汉代的天禄阁和石渠阁是我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汉代的图书馆从馆舍、人员、管理、职能等方面已趋于完备,在其后的两千多年间,虽又有各种藏书机构出现,但没有根本性变化,直到清朝末期,图书馆从国家、书院、寺庙的藏书楼、藏经阁演变为大众所使用的公共图书馆。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繁荣发展,在当时社会新思潮和西方图书馆观念的影响下,在图书管理理念、办馆宗旨、社会任务、实际工作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以近代陕西省内图书馆为研究对象,旨在还原当时图书馆的发展状况,分析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内容及方式,以便为目前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1近代陕西图书馆蓬勃发展

近代陕西藏书楼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走向衰落,图书馆开始出现并得到快速发展,很多新式的公立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私人图书馆和民众图书馆出现在公众视线,形成了清末所没有的文化热潮现象。陕西地方政府、大量陕西知识分子及爱国教育者,成为推动陕西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这种背景下,近代的图书馆事业走向兴盛和迅速发展。这一时期陕西的图书馆主要有四种类型:(1)公立图书馆;(2)私人图书馆;(3)民众教育馆下的图书室和阅览室;(4)学校图书馆,包括大、中、小学公立学校。

1.1近代图书馆转型发展阶段(1907-1927)

随着清末政府图书馆条例的颁布,各省市图书馆纷纷成立。1909年9月,陕西省图书馆在西安梁府街学务公所成立,作为普及公众知识的场所,陕西是西北地区最先建立图书馆的省份。为了启发民智、发展文化,陕西各地陆续成立了县图书馆,如1924年富平县图书馆成立,1925年绥德县图书馆成立,还有榆林、洛川、城固、陇县、宁强等县级图书馆也相继成立。1927年,为了促进社会教育的发展,陕西省教育厅对各市县图书馆建设作出如下决议:(1)各县在县城内筹设图书馆一所并斟酌情形于各市;(2)图书馆馆长由教育局长聘任;(3)图书馆经费即由县教育经费项下拨之或向私人捐募之;(4)图书馆应尽量设法购置书报杂志。这一系列法规的出台促使图书馆的数量不断增加,极大地推动了陕西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1.2近代图书馆繁荣活跃阶段(1927-1937)

在近代新图书馆运动的影响下,社会各界人士对图书馆越来越认可,各国图书馆技术和方法也逐渐流传到中国,图书馆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1927年陕西省为了筹办第二、第三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更名为“陕西省立第一中山图书馆”,其“劝工陈列所”被裁撤,馆内新增设“平民教育委员会”,在莲湖公园内成立“陕西平民图书馆”。在西安北大街开辟“省立平民阅览室”,府学街增设“陕西省立四三图书馆”。1928年陕西省图书馆取消入馆阅读收费制度,成立了陕西省最早的儿童阅览室。1937年4月再次更名为“陕西省立西京图书馆”,全年经费由最初的903元增至18134元。这期间陕西图书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馆藏图书增至18万余册,几乎涉及了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大部分领域。其中包括严复等人翻译的一系列大量译著、宋版的《西山记》、宋明版《藏经》、清雍正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以及地方志、近代文献、碑帖拓片与字画中的大量珍善本等等。据1927年统计,当时的陕西省图书馆已藏书22.7万册位居全国第二。

近代陕西有两所省立民教馆,设于西安马坊门的第一民教馆,内设教导、推广、总务三部,设于临潼的第二民教馆,主要服务对象为乡村农民。还有陕西民众教育委员会直属的民众图书馆,1929年1月在西安中山大街设立第一民众图书馆,1929年2月在西安柿园街设立第五民众图书馆。

由于公立图书馆的迅猛发展,图书馆的事业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势头,首先是陕西各县级图书馆达到26所,其次是陕西学校图书馆在清末书院藏书楼基础上建立起来,如國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图书馆、国立西北大学图书馆、西北医学院图书馆以及中小学图书馆等。民国时期,除了各级各类图书馆为市民读书提供获取知识外,陕西还有多家出版机构出版了大量图书,进一步扩充了普通读者获取知识的途径。

1.3近代图书馆迟滞期和鼎盛期并存阶段

1.3.1日寇侵略地区——迟滞期(1937-1949)

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肆无忌惮轰炸西安,用炮火毁灭和强占了图书馆,历史古籍被大肆掠夺,珍贵图书被大量焚烧,图书馆事业受到了重创,房屋严重受损,使读者无法正常阅览。由于战争的影响,1939年陕西图书馆图书分别疏散至眉县、长安县和城固县,在异常艰难困苦中陕西图书馆分馆在城固继续开放。当时,西安和沦陷区的许多学校也迁往城固、汉中一带,迁到城固的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与陕西省图书馆分馆组成“城固联合图书馆”,坚持开放图书馆,深受西北联大师生欢迎。1942年,在西安市民的建议下,长安区普通图书运回开放阅览,1943年,眉县藏书运回整理开放阅览,1945年随着抗日战争胜利,各县疏散的图书陆续回馆整理开放阅览,1947年城固分馆最后一批藏书也运回西安。连年战火致使近3万册藏书在辗转迁徙中失散,至解放初,陕西省图书馆仅仅剩154926册藏书。这期间的图书馆因连年内战和通货膨胀,民不聊生而萎缩衰退,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发展,经费的极度短缺使图书馆在惨淡经营中挣扎维持。至解放前,图书馆事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馆舍失修,读者寥寥,一片凄凉景象。

抗战时期,西安第一民众教育馆受到日本飞机的袭击,部分馆遭到破坏、经费拮据,难以为继,原来的5部缩减为总务部、教导部和辅导部,工作人员减少导致其活动也随之减少,相关图书馆业务基本停止。而各县的民众教育馆也囿于经费和等级限制等景象凄惨。

1.3.2陕甘宁边区——鼎盛期(1937-1949)

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革命根据地,边区图书馆的建立在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积极的作用,体现了党在不同时期文化教育政策。坚持以正确的革命文化、先进文化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方向;以教化民众、服务群众作为基本的建馆思想;以一切从实际出发为建馆原则。陕甘宁边区的图书馆人不畏艰苦的自然条件,不畏动荡不安的局势,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寻求多种多样的办馆形式满足不同群众、不同层次的普及教育。在国统区图书馆满目疮痍凋零中,陕甘宁边区图书馆事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迅速发展,在短短的十余年间,建立了中央党校图书馆、干部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民众图书馆、阅报室和民教馆等60多个规模不等、类型不同的图书馆,同时延安图书馆协会也于1941年7月成立。图书馆作为有效的文化载体深入到农民、工人、群众中,为基层大众服务,形成了涵盖面广、针对面宽、辐射面全的图书馆体系,这一阶段的图书馆事业发展也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和进行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见表1。

2近代陕西图书馆事业发展

近代是中国新图书馆开端之时,新图书馆代替旧时藏书楼,为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2.1构建了陕西图书馆体系的基本框架

1910年中国第一部图书馆立法《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颁布,规范了全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建设,为陕西图书馆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陕西各类型图书馆基本格局,以公立图书馆为主体,以民众图书馆、县立图书馆、学校图书馆、陕甘宁边区图书为补充的基本图书馆格局,见表2。

陕西有两个公立图书馆,即陕西西京图书馆和国立西安图书馆。各县级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1931年韩城图书馆修建了五间三层图书楼、陇县图书馆购书2300余册,民教馆的图书室和阅读室也迅速发展。据统计,1937年全省共有县立民众教育馆18所,私人图书馆在西安和高陵等地也颇具规模,如西安知行图书馆藏书达5000余册,高陵的泾野图书馆藏书1000余册。近代陕西有许多藏书较为丰富的中小学图书馆,比如杨虎城出资创办的蒲城尧山中学图书馆、尚辛友等集资创办的洋县初级中学图书馆、岚皋中学图书馆、凤县初级中学图书馆,还有陕甘宁边区各类图书馆等。

2.2建立陕西图书馆业务新秩序

近代以来,随着旧藏书楼时代的没落,陕西逐渐建立起近代图书馆新管理秩序,在图书采购、编目、整理、流通等业务方面严格化、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藏书结构趋于实用化、阅读方式逐步开放化、目录编制更加标准化。

1909年陕西省图书馆有楼房3幢、房屋50余间,内设藏书楼、阅览室、办公室和印刷所等,藏书不多,借阅读者很少,藏书宗旨为收藏旧籍、广征群籍、列邦新书、吉金乐石。1913年朱先照任馆长期间,曾编印《陕西图书馆目录》,当时“分类粗简,印刷固陋”。1915年,王文芹任馆长,陕西图书馆内设劝工陈列所和西安碑林,不仅开展群众阅览书报,还有供人参观的工艺品、文物、动植物、矿物标本等。1916-1926年高树基任馆长期间,整理图书、编制目录、修订制度,设特别阅览室、妇女阅览室、休憩室、茶社等,图书馆阅览服务工作逐渐多样化,受到各界重视。还公布施行《陕西图书馆章程》,采用经、史、子、集四部编辑完成《陕西图书馆书目》,共8216部、94898册。这是陕西图书馆首次编制大型图书馆藏目录,从一个封闭的藏书楼逐渐过渡为开放的近代图书馆格局。1931年张立德任馆长期间,图书馆开始使用卡片式目录检索文献,馆内增设了儿童阅览室并开展中小学生暑期读书活动。1932年开设抗日图书研究室,成为陕西图书馆实行开架借阅的开端。1933年张知道任馆长,采用双轨制编目方式对馆藏图书进行分编,古文旧籍或线装书仍用四部分类,并增加丛部,用王云五《中外统一图书分类法》分编馆藏新书。同时,开始启用分类、著者及书名三种卡片式目录,类号采用杜威十进分类号并附加王云五四角号码复分。对馆藏善本、大藏经、陕西乡贤著述、期刊等各种特种目录重新整理编目,使图书馆的分类编目跟上了时代的发展。1937年,书本目录《陕西省立西京图书馆图书目录第一辑(中文旧籍之部)》编印出版。1936年青岛举办了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三次年会,统一图书分类法及联合目录問题是此次会议的主题,这也表示了陕西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平稳发展。

2.3发挥巡回文库的全民阅读新功能

1935年陕西图书馆馆长张知道提出《按人口密度在东大街、东关、碑林、西大街4处设立书报流通处》的议案,制定了省立图书馆与各级学校图书馆、县图书馆联合办法及省立图书馆应办巡回文库并划定县份为巡回范围。民国时期巡回文库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文献借阅服务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巡回文库分为固定式和流动式巡回两种形式,所谓固定式指巡回文库停留在机关、商店、学校、工厂、茶馆等固定地点,如长安县第一民众教育馆中心固定式巡回图书馆位于韦曲镇街上,服务范围是长安县的所有民众,有藏书4631册、杂志9种、报纸4种,开架式借阅,每逢一四七九韦曲镇集日开放并指导阅读,每日平均阅览三十多人,借书一百余人。流动式巡回文库可以在民众集聚之处、热闹的公共场所提供服务,根据需要用特制书车装载一定数量的图书,按照事先公布的路线巡行,方便沿途民众借阅。由于设备以及书籍数目较少,长安县第一民众教育馆巡回文库,只能每周由中心巡回图书馆提供书籍往各支部巡回一次,再转送各村落阅览,在规定时间阅读完毕后送回巡回文库。

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的图书馆条件艰苦,但却想尽一切方法为民众提供各种图书服务,如流动图书馆、巡回书摊、马背图书馆等,还有将私人书籍集中起来广泛使用,或在图书馆之间互借互换,既满足了边区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层次、不同文化层次民众的不同阅读需求,也最大限度地普及了文化教育。

巡回图书馆、巡回文库的出现,弥补了固定图书馆之不足,达到了普及新文化、新知识,扩大阅读范围,增进图书效能的目的。主动为各界民众提供多层次服务,普及民众知识、为民众积极创造平等的阅读机会,体现了近代图书馆敬业精神。

2.4建设服务基层民众的图书担

尽管巡回文库、流动图书馆已经接近普通民众,但对农民而言,农闲时间相对有限,又地处偏远,使他们无法到固定地点去读书。巡回文库因道路有限也无法触及,很多农民甚至不知道图书馆是何物,图书担应运而生。

图书担顾名思义就是用担子挑着图书,送至偏远山区,制作简易,利用旧货箱改造而成,担子分为两头,其中有报纸、书籍、杂志,还有笔、墨、纸、等文具,还有一些宣传读书的口号及本馆教育理念的宣传册。图书担以县为中心向周围乡村辐射,依据当地民众具体需要,制定合理的流动路线,采取贴心、主动、灵活的服务模式,每隔几日到村去巡行一周,为不能来馆阅读的民众提供阅读服务,这种主动送知识到群众的方式,保障了普通民众和社会底层群众的平等阅读权利,图书担在民众文化普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近代陕西图书馆发展的启示

3.1图书馆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

传承人类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是图书馆的职责所在。近代陕西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不安,抗日战争、国内战争、天灾人祸阻碍了图书馆发展。陕西图书馆在数次被迫搬迁中损失3万余册珍贵图书。1939年,在城固成立的西京图书馆城固分馆,因为缺乏图书管理人员,直至1942年才开放。凤县图书馆在1938年还有《万有文库》图书数百册,订阅多种报纸杂志,到1947年机构保留,因无工作人员,由凤州西街小学校长兼职。1946年陕西省各县图书馆调查,麟游、柞水等县均为民教馆裁撤,十几年来图书馆事业停滞不前。历史告诉我们,社会稳定带来经济繁荣,经济繁荣才能为图书馆事业带来大发展,反之,图书馆发展就会受到钳制或破坏。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稳定、国泰民安、经济发展,图书馆事业有了前所未有的空前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实施标志着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进入了法制化轨道。

3.2因地制宜推进总分馆制建设

近代陕西公共图书馆在历任馆长重视下,构建了系统的建设模型,已经形成了以省、市、县三级公共图书馆为骨架,中心巡回图书馆为网络节点,以私立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巡回文库、图书担作为补充的图书馆网雏形,为图书馆发展奠定了基础。近代省立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有限、服务对象局限于行政区中心民众。按照县市人口之分布,设立分馆、代办处、巡回文库及图书担,就增大了图书馆借阅范围,弥补了公共图书馆覆盖面不足的缺陷,形成了现在的总分馆模式建立的初型。近年来总分馆建设是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方向,根据文化部要求,以各省级公共图书馆为总馆对各分馆人力、财力、物力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制定统一建设和服务标准,同时还负责整个公共图书馆系统文献资源采购、编目、配送,既可以整合资源、又避免重复采购、还节省经费。各分馆作为服务终端,直接面向读者,主要承担读者服务工作。通过一体化和专业化管理,实现各级图书馆之间资源共享和服务互动,形成多级多元投入、协同集中管理的总分馆模式。

3.3形式多样的图书馆服务模式

陈独醒先生说:“要给全社会的民众,人人有书读。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什么方法都可以尝试”。图书推送方式多样,设立分馆、到馆借阅、巡回文库、通信借书、图书站、代理借书是常见的图书服务方式,图书馆人不拘一格主动服务精神、为民众推送图书方式以唤醒众人,提高国民素质、普及教育、扭转社会风气的精神值得借鉴。

新时期图书馆事业伴随科技进步让知识的获取无处不在,图书馆依旧延续“开放、平等、免费”的精神理念,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取代图书馆员推送图书时的徒步奔波,倡导全民阅读的历史使命依然存在。图书馆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实现体系内的资源共享,如陕西省图书馆服务联盟、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和流动服务等体系。陕西的图书担是基层图书馆的主要服务模式,从当代基层图书馆实践来看发展还是不尽人意,硬件设施简陋和专业人才匮乏等比较普遍。而改进管理体制、保障经费到位、整合图书资源,开辟固定网点、流动服务和网络服务是基层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如“广东流动图书馆”是我国流动图书馆最具典型的代表,这种流动化的纸质资源配置与数字资源共享机制是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必然选择。

3.4具有时代特色的图书馆宣传推广方式

陕西图书馆结合当时的物质条件和时代背景,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图书馆民众服务。为鼓励更多读者来馆閱读采取了多种措施,1917年4月《阅书游览特别注意十二条》中规定,凡阅书满一个月即赠三个月优待券;1924年6月《陕西图书馆章程》明确规定“阅报人员概免购券且备茶水以示优待”,并对捐助本馆图书物品价值50元以上者及学业成绩第一名的大中学生赠与优待券;1932年图书馆实行开架阅览,并编辑《学库旬刊》介绍馆藏书刊,珍善本古籍,同时在报纸上做图书馆与读书活动方面的宣传。1937年张知道馆长曾每周六在西安无线电台讲述本馆所藏文物古籍,向民众宣传推广图书馆。除此之外各种告示栏、宣传栏、广告、标语是民国时期最基本的宣传手段,还有各种各样的讲演会、展览会、读书会、竞赛会,游艺会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宣传方式对今天仍有许多的启示,值得我们总结与继承。

2018年9月,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进行的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国民对当地举办全民阅读活动的呼声较高,2018年有67.3%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其中,城镇居民认为当地有关部门应该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的比例为67.2%,农村居民中这一比例为67.3%。这些数字表明了公共图书馆开展宣传推广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公共图书馆除了传统的宣传推广模式外,更要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来加强图书馆的宣传推广工作。应广泛利用微信、微博及时向读者推送新书推介、公益讲座、展览信息和文化活动,以贴近民生的方式潜移默化影响着民众的阅读习惯。

3.5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多方位经济保障

近代图书馆的经费来源主要有:政府财政支持和社会捐赠。因为当时军阀混战,地方财政能力有限,社会捐赠便成为了大多数图书馆最主要的经费来源。1927年,陕西省教育厅在“关于社会教育之议决案”中要求图书馆经费即由县教育经费项下拨之或向私人捐募。如1917年李根源省长捐赠给陕西省图书馆2000册图书;1934年戴传贤捐赠给西北各省图书24647册图书;省政府主席邵力子捐赠《四库丛刊》《四库珍本秘集》。

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经济保障,在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四条、第六条中规定“加大对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筹资金设立公共图书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向图书馆捐赠”。这意味着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单地方政府的出资,可以是企业或个人出资出力建设,可以是企业出资,民办公助,可以是村企联动,冠名资助,也可以是个人公益捐助等灵活多样的参与形式。例如嘉兴市图书馆自2004年以来,共计吸引社会资金4500余万元;有160多家民营企业通过“民企联村、文化富民”活动与123个行政村结对,资助基层文化事业经费达到600余万元。嘉兴市在借助社会力量发展基层图书馆事业方面走到了全国公共图书馆前列,这种多元化形式,符合国际上一贯做法,也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建设。

作者简介:杨向华(1979-),女,西安市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阅读推广及读者服务。

(收稿日期:2020-09-03责任编辑:孙炜)

猜你喜欢

陕西
Research on Practical English Rhetoric Education Based on Applied Talents
作品赏析(3)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English Phonetic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陕西“玫瑰小镇”引客来
Men’s Roles in Tess’s Tragic life
The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in Teaching Listening Skills and The Strategies Suggested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陕西江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