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你的思考”很重要
2021-04-06周娴
【摘要】本文以作文的思辨思维为论述要点,结合近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试题,从培养学生写作思维能力出发,提出小中见思想、拓展并联想、由浅入深探幽和推陈而出新等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打开表达思维。结合思辨思维发展特征,鼓励学生融入自己独有思考,对丰富表达素材内涵和提升思维品质起到正面迁移作用。
【关键词】作文;思辨;小处;联想;创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07-0135-02
【本文著录格式】周娴.高考作文“你的思考”很重要——高考作文思辨思维运用的几点尝试[J].课外语文,2021,20(07):135-136.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特别在全国卷的作文命制上,不论是人文情愫还是家国情怀,都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空去审读、去深思、去创意,“你的思考”也便是学生为自己代言的最好诠释。这种诠释好似一股清泉,让老师看到了新时代青年的求真、求善、求美,更能感受到后浪推前浪的气势与豪迈。
一、以小见大:绽放“思想”光芒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总是受到原有的图式影响,经历着同化、顺应和平衡过程。换而言之,人们对所见、所闻都会通过刺激輸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受其影响,通过自我思考调节使认知发展不断深化。这种理论运用于高考作文,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解读写作要求,探索隐藏其中的思想来倾诉自己的主张观点。
世间道义无不微乎其微。任何思辨性思维都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思考过程,更是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基础。正因为如此,高考作文虽然考量考生的内容和表达,但其背后的真正推手是“思想”,有“思想”的驱遣,内容才能更加厚重;有“思想”的导引,表达才能更加酣畅。透析近几年的全国高考作文,如下几方面值得关注:关注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无不需要通过微小之事和精巧细节展现,真正展现落叶知秋和滴水穿石的道理;思辨思维需要走出偏见的威胁,需要有花开花落的勇气与情怀,深入体味其中耐人寻味的道义;以小见大更多需要托物言志阐述,需要考生以多元开放的情怀去解读和思考,让自己的思想始终成为不可缺少的耀眼光芒。
高考作文归根结底是考生心声的流露,更是思想的绽放。从小处入手,不仅避免空洞无物,还能在信手拈来的过程中凸显特有睿智。这种“小”更多蕴含着大智慧、深思想,能成为指点江山和激扬文字的活水源泉。
二、由此及彼:开启“天马”之行
学习迁移理论强调一个人在一种情境中的学习影响他在其他情境中的学习,并且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凡一种学习加强另一种学习,称为正迁移,在写作中需要正面迁移。这种正面迁移其实更是一种思辨思维的拓展延伸,需要考生在由此及彼推理中开启想象思维,真正体味到本质的指向意图。
根据学习迁移理论,思辨思维论文应是学生天马行空拓展延伸的导火索,应始终为思维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和保障。我们以2017年全国Ⅱ卷的作文为例予以解析,要求考生从6个古诗句中选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所选的诗句是: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命题的用意很简单,就是要求考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去重新审读诗句,找出其中异同,发出自己的心声。这就需要考生发挥正迁移,从诗句中挖掘其中内涵,要求是选择2个或者3个,很多同学自然以“归类”的方法来找出其中思辨思维,像,鲁迅的“四敢”与毛泽东的“风流人物”有何关联?倘若细读就不难发现,当今的风流人物应该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高尚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就是“民族脊梁”之人,这些人自然保持着为民请命,敢想,敢说,敢做,敢当。两者之间的联系也就跃然纸上。这样由此及彼扩展,不仅能给思辨注入生机活力,更能使得辨析富有层次质地感。
教师在指导学生由此及彼拓展的时候,应该凸显“思考”“分辨”,要围绕现象挖掘隐藏其中的线索,探寻丰富宝藏。教师多引导学生根据有限的文字信息,扩展、发散自己的思维,丰富语言、谋篇布局。此外,考生要全面地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展开分析,凸显“辨”要由“辩”体现出来。
三、循序渐进:拨开“迷途”团雾
曲径通幽处,需要走出迷途深入探寻。思辨性的文章尤其要求考生注意把握好起承转合,需要考生在“起”的时候要做到“轻装上阵,给人以目标明确之感”;在“承”的时候,需要“论据充足,给人以博学多闻之感”;在“转”的时候,需要给人以“论证有力,让人心悦诚服”;在“合”的时候,需要“恰到好处点题归纳,让人豁然开朗”。这便是思辨性论文应该具有的“循序渐进”特征,需要考生予以关注。
纵观近几年的全国卷高考作文,无论是2019年全国I卷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全国Ⅱ卷的“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还是2020年I卷的“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无不都是要求考生在认真深读题目基础上,根据所提供的素材透过现象挖掘其中的本质。这是命题者的初衷和意图,我们应该认真审读,更应该遵照执行。全国卷的作文体现的循序渐进原则,需要广大考生注意把握好如下几点:(一)心静如水拜读,考场如战场,倘若心浮气躁地战斗,必然会顾此失彼,大意失荆州。考生不妨多审读写作要求,多从命题者和阅卷老师的心理揣摩他们的想法,从要求中找出自己感兴趣和想写的内容。(二)由浅入深是王道,思辨性文章忌讳的是考生写作停留在“是什么”上,而应该是花更多的精力去写作“为什么”,多从深度和广度去开挖,让自己的博学多闻得以真正展现。(三)辩证剖析是妙计,考生一定要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多从事物发展的正反两方面去解读写作要求,知晓容易迷路的地方,突出客观、全面、合理,让文章走出不知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泥淖。
作文一旦缺少循序渐进,定会让阅卷老师“一头雾水”。考生在研读写作要求的过程中自己心中应该始终围绕“这是什么”“这为什么”“怎么样做”来构设文章的思路。考生在论述的过程中应该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收集足够的证据,列出论证方法,始终为自己的论点提供强有力支撑,让文章有广度、有深度。
四、推陈出新:摘取“创意”硕果
“审美疲劳”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具体表现为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对对象表示厌弃。很多同人在阅卷的时候,特别是批阅作文的时候往往会有这样疲劳。不过,教师一旦看到有的考生另辟蹊径,在与众不同中表达自己的心声,定然会是耳目一新。其实,走出审美疲劳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推陈出新,让自己的文章“鹤立鸡群”。
我们翻阅2018年以后的全国卷高考作文,就不难发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命题导向,许多新思路中思辨性思维成为炙手可热的考点。从2018年全国I卷“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全国Ⅱ卷的“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到Ⅲ卷的“改革开放发展”等,无不蕴含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道理,有很多需要发展创新的地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尝试。这就需要广大考生在构思文章的时候,一方面,找出“标新立异点”,要在反复揣摩写作要求的基础上,准确拿捏好新点,抢占好制高点认真构思和揣摩,让文章有高度;另一方面,突出“言之有理”,始终保持开放性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等方面入手,让文章有深度。我们从上述的Ⅲ卷中就可得出:三条标语口号分别代表各自阶段的历史任务与时代精神,有很强的历史层次感。分而论之,则是本质上体现了当时“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历史定位;反映了可持续发展观和谐发展观;我们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对得起历史和人民的重托。
考生要想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需要有足够的研读时间,需要在层层筛选中找出新点。但无论怎样的创意,都应该做到切合主题,不可偏离主题不着边际地论述,让文章空洞贫瘠。这种发展创意应该为大众所接受,让评卷老师产生同感,甚至是拍案叫绝,成为值得认同的好文章。
由此可见,高考作文中“你的思考”应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亮丽风景线,应该是“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代言人。考生写好自己的思考,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更需要日积月累的明辨是非,懂得正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让作文有温度,有高度,更有深度。唯有如此,“你的思考”才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倍感耳目一新!
作者简介:周娴,女,1981年生,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中小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