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专题话剧《战火中的繁星》的创作历程

2021-04-06田冰孙昌一

艺术评鉴 2021年3期
关键词:原创

田冰 孙昌一

摘要:中国话剧由社会发展需求应运而生,也称为新剧、文明戏等。话剧是一种移植到中国的外来戏剧形式。话剧的表演形式多样,话剧的舞台性,直观性,综合性与对话性刺激着观众的味蕾,而话剧这一艺术表演形式也慢慢成为了人们心中不可替代的艺术表演剧种。我国的红色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话剧又是当代大学生喜爱的形式,大学生创新项目《战火中的繁星》是原创革命题材话剧,以我国革命为背景主线进行创作,话剧内容传承我国优秀文化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起到指引作用。

关键词:红色话剧  原创  战火中的繁星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3-0164-03

一、当代环境下原创话剧的现状

中国话剧诞生于1907年,至今已走过百年风雨历程。纵观话剧发展历程和当代话剧情况,当代中国话剧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优秀原创剧本严重匮乏,而这个问题也是现代话剧的瓶颈和困境,我们正处于困局、僵局、乱局之中,问题很多,亟待解决。无论是主流戏剧,还是非主流戏剧,无论是通俗娱乐戏剧,还是实验探索戏剧,无论是现实主义戏剧,还是非现实主义戏剧,或者是国有院团和民营院团,亦或者是大剧场小剧场,都受限于优秀原创剧本的匮乏。

而这一问题最主要的解决方式就是提高剧本的创作质量,质量从何而来?那就是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话剧作者生活储备不足自然过不了“生活关”,沉到生活的最深处,从生活中打捞剧本,将自己代入到剧中的某个小角色,认真观察剧中的世界,设身处地的去设计和研究故事的走向,从生命深处打捞剧本,这才是原创话剧的核心所在。能力不足,生活经历匮乏,换来的只能是生编硬造,抓住材料就一个劲的编写,却忘记了自己也是这部剧的观众,最后写出一部没有灵魂的平庸思想的“传声筒”,很多剧只是宣传品,并不能称为艺术品。

总而言之,面对今天的观众,原创戏剧缺少了强大的说服力,缺少了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在当下的大环境里,我们必须直面困境并且打破这种长期以来的困境,寻求突破,这种突破比我们想象中的会艰难很多,但是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在现有的风雨中慢慢成长。当代原创话剧表面是繁荣,困境是真相。

二、《战火中的繁星》创作历史背景

想要做好一部原创话剧,创作初期关于本剧历史背景的选定也是极为重要的,虽然剧本定性为原创,但是这部剧需要历史的长河赋予其生命力,不可生编乱造,不可篡改历史,这两点是原创的前提,对于我们来说历史人物仅存于历史,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成绩是不可磨灭的,饮水思源这个道理从古至今都很重要。

原创话剧历史背景的选择是创作的开端,也是整部剧的灵魂所在。特殊的时期赋予了剧本特殊的感染力,可以是古代帝王时期,列强殖民时期,亦或者革命抗日时期,每一段历史都可以引发不一样的观众心态,我们要知道,一部剧的终端一定是需要呈现给观众的,而不是关在小房子里自己欣赏,所以一切的想法也都要出于观众的角度去思考。

关于历史背景,经本剧核心成员商议第一幕剧本背景定于抗日战争前后,考虑到抗日战争时期前辈的艰难历程很容易感染中国观众的内心,这个历史背景创作的作品是很容易激发人们共鸣的。对于话剧来说感染力是十分重要的,没有感染力这部剧就像一副空架子没有灵魂,而这种特殊的感染力是中国人的特质,我们可以为了前辈的艰苦红了眼眶,亦可以为了热血的剧情慷慨激昂,所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是红色主题的首选。

第二幕的背景是国共内战时期,以普通百姓视角展开,这一幕最重要的就是展现出老百姓拥护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军民鱼水情的感人画面,共产党自1921年艰难成立,至今百年,其中蘊含的挫折和磨难数不胜数,而我们的祖国也在党的领导下日渐繁荣昌盛,因此国共内战时期作为第二幕的历史背景是比较合适的。

第三幕的历史背景为1950年解放西藏,以解放军的视角展开,讲述了军人以人民利益至上的大爱情怀,表现出少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馨画卷。我国的历史是坎坷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决定对西藏采取和平解放方针,这一举动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中国西藏的梦想,维护了祖国的统一,更是使得广大农奴推翻了封建奴隶制度,获得了政治平等权利和民族平等权力。

第四幕也就是最后一幕,背景为抗美援朝时期,以民族艺术家的视角来展开,阐述了艺术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强大的民族责任感,表现出劳动人民不畏艰险,捐财捐物的伟大壮举。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牢记这段历史,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获得了胜利,不仅激励了当时建设新中国的人们,更是对当代的我们也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

《战火中的繁星》四幕剧本均是以解放中国为共同主题,并且四幕剧本的时间线为递进状态,每一幕都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中国不同时期为解放中国所做出的努力和展现的奉献精神,中国的解放是艰难的,尽管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国家认为中国能够胜利,尽管所有人都不看好中国,中国还是站起来了。毛泽东同志说过:“时间要打多久?我想我们不要做决定,过去是由杜鲁门,以后是由艾森豪威尔,或者是美国的将来的什么总统,由他们去决定,就是说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伟大的中国人民也是从此发展得越来越好。

三、《战火中的繁星》创作历程

对于纪实类原创话剧来说,历史背景的挑选是初期思路与剧本走向为主的大方向选择,整体结构确定后,下一步就该是整体剧本的创作与编排,这一点往往也是整个原创话剧最难的地方。创作与编排是艰难的,可以体现在很多地方,剧本的编写、角色的创造、细节的呈现、时间的设置、演员的选定、服装道具的采购、台词的功底、逻辑的推理、情绪的代入等,每一处问题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用一个剧本的编写来说,仅仅一个时间节点,我们就要搜集各类网络资料与文献以及相关书籍。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艺术是夸大的,但艺术也是严谨的。剧本的剧情进行一定是富有行为逻辑的,时间的安排一定是合情合理的,这样出来的效果才会顺理成章,才会让观众看起来舒服,从而将观众带入到整部剧的情绪中去。

对于话剧表演来说,角色的创造要以对角色的理解为基础和前提,在心理学中理解指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理解又分为两种,一种直接理解,一种间接理解。“直接理解是指没有中介思维的参与,个体通过目前的亲身经验实现的理解,而间接理解则是指借用前人经验和个体以往的经验,通过一系列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中介思维而实现的理解”。话剧演员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理解,既包括直接理解(将自己想象成角色或者自己经历过于角色相同或相似的事情,或有与角色的性格、志趣、思想、感情等有相同相似之处),又包括间接理解(通过联想、想像、分析、概括等手段,借助中介思维最终实现对角色的理解)。演员对角色的理解要以剧本为依据,以导演构思与要求为准则,以熟读剧本、分析剧本为基础,全面、具体地落实角色理解,才能让观众看到一个活生生的角色,从而让演员和观众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红色精神。

服装道具是话剧必不可少的一项,为了细节的呈现,“战火”演员们新购入的服装一定是要打补丁的,一定是要又旧又破的,战争年代没有新衣服,老一辈的人们都知道那个年代的艰苦,不会有精致的妆容,不会有整齐的衣服,不会有现代青年的气质,而对于舞台的设置我们高度还原了当时“红色年代”的那种艰苦条件,包括人员所使用的物品,舞台总体的背景等,一切的一切都要以再现为主,所谓再现,一定是将革命战争年代生活条件复制过来的,复制的同时不能做任何修改,能够真正让观众,让演员感受到在战争艰苦年代老一辈人的艰辛历程和奋斗精神。

赖声川先生的讲座说过:“话剧的魅力在于与演员同呼吸,你不进入剧场是感受不到的”,这句话深刻反映了现代话剧的直观性和舞台性,想要做出一部好的话剧,首要条件就是把观众代入到整部剧的情绪中去,从你进入剧场的这一刻起,话剧的魅力可以让你把外边的世界丢到一边,把全部精力放到舞台上去,这一刻,你不再是谁的儿女,不再是谁的父母,不用再关心手机上推送的一条条消息,你就是你,一个准备进入话剧世界的单纯的观众。

为了做到与观众同呼吸,“战火”演员不止一次的“被迫”换位思考,想象一下自己也是一位观众,看到了舞台上的话剧演员是什么感觉?好奇,迫切,疑惑,观众所有的顾虑都需要演员去一一解决,“战火”的指导老师说过,想要将观众代入到你的情绪中去,唯一的办法就是你将自己代入到演员的处境中去。从你踏上舞台的那一刻,你不再是学生,不再是二十岁的男孩女孩,你就是剧中的人物,你就是一名解放军,只有这样台下观众在观赏的过程中才能做到放松,忘记外界的所有事情,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演员的表演和剧情的演进上。

情绪的代入也是非常考验演员功底的。台词可以背,形象可以设置,唯有最直观的表演情绪是需要个人把握的,所以这一点也是一部话剧最精彩也是最难的地方。话剧具有直观性,它会将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面部动作尽收观众眼底,演员们要通过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将所饰演的角色代入自身,从而将角色的情感、思想表达给观众,毫不夸张的来讲,第一排的观众可以清楚看到演员脸上的青春痘,就是这么直观和真实,当然话剧的直观性更多的是益处,当你身临其境感受演员的每一句台词,每一次呼吸,扑面而来的是话剧呈现给观众的震撼与感染力,就是这种震撼和感染力会让这部剧富有无穷的魅力。

话剧的每一场都是现场表演,是不可复制性的。它和生活一样,每一场都是现实的,每一场都不可复制并注定消逝,而这个过程需要观众自己去参与,对剧场内所有的事物都要有自己的理解,自行解码,并且重新编码,由此形成了每位观众对于该剧的不同理解。可能电影和电视会有相同的魅力,但是不同的是,每一场话剧的观众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后期,没有PS,这场剧演出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没有任何的修饰,只有无限的贴近生活现实。

创作是艰难的,是富有挑战的,但是困难和挑战并没有打败“战火”项目组的成员们,相反,这群人迎难而上,一次又一次的打败跨专业的困难和问题,最终把这部红色主题的原创话剧呈现到演出的舞台上,将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演绎到大家的心里面。

四、紅色话剧教育意义

红色教育是当代年轻人不可或缺的一堂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代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我们青年人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要深化学习老祖宗流传下来做人的道理,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一切从实际出发,面对困难,奋勇直前的精神。

红色话剧的主题围绕着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饱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其中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凝结。红色话剧所传达的思想对学生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浸润,相比于传统的课堂讲授更利于学生接受和吸收。

新一代的年轻人是幸福的,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经历过饥荒,没有体验过衣不蔽体寒风凛冽的感受,他们就像温室中的花儿,感受不到暴风雨的恐怖。以上种种迹象都显示出了中国的生活环境在快速的发展,生活条件在快速提高,但是我们做人不能忘本,吃水不能忘了挖井人,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成果,同样,我们不能让这些前辈们震惊世界的革命精神消逝在这世界中。

红色主题的原创话剧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式。这种表演形式具有直观性,舞台性,它可以清楚的让观众看到革命时期前辈们浴血奋战的过程,甚至可以将历史中的场景统统呈现在你面前,这种呈现是电影或者电视不可替代的,这种震撼是任何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无法表达的,所以话剧形式的红色教育是完全有需要和必要的。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红色教育可以是爱国情怀,可以是高尚情操,可以是艰苦奋斗,亦可以是不骄不躁和谦虚谨慎,红色教育需要表达的精神太多了,但是主要目的只有一个,让我们这一代有志青年接过前辈的重担,满怀信心的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

五、结语

原创话剧的创作道路是艰苦的,时至今日,我国的现代话剧仍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需要进步,每一位原创话剧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试图找到合适的方法来改善话剧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同时,原创话剧的创作环境是进步的,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呈现到了观众的眼帘,越来越多的话剧节目登上了各地的大剧场、小剧场,越来越多的观众喜欢上了原创话剧,当然,这也是原创话剧人的动力,总有一天中国的原创话剧会走上世界各地的舞台,拿到各种奖项,赢得世界人民的掌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猜你喜欢

原创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2021年本刊原创题(一)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原创,我们一直坚守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