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糜坚青:怀赤子之心,树鸿鹄之志

2021-04-06吴颖

上海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瑞金医院血液科血液学

吴颖

糜坚青: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行政副主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血液中心病区主任,上海医药行业协会血液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血液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输血专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血液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血液分会主任委员、亚洲骨髓瘤工作组成员,卫生部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评审专家,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以下简称瑞金医院)血液科中心病区的走廊里,悬挂着四五十幅书法字画,全是来自患者赠送。不同的文字,一样的主题是“感恩”。其中有一幅字画上写着:广博慈爱、青而糜坚。这幅字画上提到的医生正是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糜坚青。

恩承贤师,投身血液学

很多人的成长经历中都面临过专业的选择,有人踌躇满志,有人犹豫不决。而对于糜坚青而言,这一切似乎水到渠成。出生医学世家的糜坚青,从小接受长辈言传身教,深知一名医生的使命担当。1987年,糜坚青顺利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1988年,瑞金医院王振义教授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研究》论文在国际血液学权威性刊物《血液》杂志上发表。一时间,全世界血液学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中国,聚焦到了瑞金医院,聚焦到了王振义。此时此刻,作为一名医学生的糜坚青内心充满了对老师的景仰和崇拜。志存高远的糜坚青也更加坚定了自己选择血液科,追随心中偶像的信念。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如愿留在了享负盛名的瑞金医院血液科。

在那个年代,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疾病,种类繁多,死亡率极高。王振义教授及其团队的这一重大研究成果,无论对于患者还是对于学术界都有着非凡的意义。糜坚青说:“王院士是科室的灵魂,是我的偶像,在学术上,始终实事求是、逻辑严谨,而且,他非常勤奋,人格品行令人敬佩。想着得遇良师,在如此优秀的科室中工作,对当年那个小医生来说,内心是十分自豪的。”

在王振义院士的举荐和帮助下,糜坚青随后赴法国Joseph Fourier 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长达十年的学习深造。天资聪颖又勤奋努力的糜坚青在法国深造期间,从进修医师做起,到外籍住院医师,而后成为外籍主治医师在法国行医。2003年,王振义院士受法国科学院邀请前往法国巴黎授课。这次,王振义院士完成授课后,特地坐了3小时的高铁去糜坚青生活工作的城市看望这位格外器重的学生。这一幕,让糜坚青如今回忆起来仍然充满了感动。他激动地说道,“您知道那个时候,王振义院士在我们心中是什么样的存在吗?是神!”老师亲自坐着高铁来看望学生,关怀备至,糜坚青被深深地感动!再一次激活了他心中追随老师的坚定信念。

2001年糜坚青回国探亲时,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院士礼贤下士,热情地邀请糜坚青回国工作, 并为其创造了有利的工作条件和平台。

2005年,瑞金医院新的门诊大楼落成;2006年初,糜坚青在王振义、陈竺、陈赛娟三位院士的邀请下回到瑞金医院血液科。回到梦开始的地方,糜坚青来不及感慨万千,立即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他说,只有用出色的工作成绩回报老师们恩情,才不负老师们所望、所托。

协同发展,搭建产学研平台

众所周知,在血液病学领域,瑞金医院血液科有着国际领先地位的诊疗科研团队。“一门四院士”的佳话更是铸就了国际瞩目的学术和人才高地。除王振义院士之外,团队的领头人还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研究员,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院长这样的阵容,不仅给科室带来了雄厚的基础研究力量和广泛的国际合作机会,还使得科室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成果。

最初的记忆里,血液病恶性肿瘤几乎是不治的,是绝望。身在屡创奇迹的瑞金医院血液科,糜坚青目睹了血液病治疗的发展轨迹,他相信医学进步的滚滚车轮可以碾碎病魔,把不治之症变成慢性病,甚至可以治愈。

随着医药的不断进步,很多时候,患者就是在和时间赛跑,有新的药物或者治疗方法出现,就有得到挽救的机会。然而,临床需求和药物研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交流不充分,不仅可能让企业倾注多年的研发心血付之东流,也是社会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糜坚青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2019年,由陈赛娟院士,糜坚青教授等领衔的专家团队,通过新型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免疫治疗技术,治疗复发/难治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取得显著疗效。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综合性权威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该项成果使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从生死的边缘找到了新生。论文的发表标志着CAR-T治疗MM迎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同时也是产学研合作的一项重要成果。

转化医学不仅是生命科学与医学的交叉领域,也是一个以社会人口健康状况为指标、促进实践创新的科学管理模式。随着国内健康消费需求的升级加快,医药工业的行业洗牌持续加剧,产业升级转型迫在眉睫。糜坚青意识到,医药企业亟需平台的帮助和扶持去联结政府、投资者、学者和临床专家们,最终促进其发展壮大并提升国际化水平。他觉得加快促进产学研联手,打通沟通交流的壁垒,才能更快捷、更有效、更精准地推动医药进步。 糜坚青坦言,如果转化医学的成果在中国的平台由中国的学者研究得来,那实属一件值得骄傲的大事。

2019年,上海医药行业协会血液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糜坚青出任主任委员。专委会的成立以企业机构为主体,临床需求和市场为导向,在血液学领域建立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医”“药”联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最终惠及患者。

广博慈爱,不忘赤子之心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医学看似冰冷,这是因为医生需要以科学、技术、理性为铠甲,与疾病搏斗。但是,医学的内核温暖而柔软,因为疾病的缓解、医学的进步无一不融入了医务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无论是对于学习还是对于生活,医者糜坚青总是喜欢带着哲学的思维去观察和思考,他说,有些疾病的发展与诊断都是带有哲理的,要学会厘清其中的规律,也要懂得分辨其中的差别。

血液病学发展速度飞快,医生需要掌握最新动向,最新理念和诊治新方法。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双休日,他总是在开会,讲课,会诊,日程满满当当。但是充实的安排让糜坚青觉得很有意义。正如恩师王振义曾说,“人老了,回想起来常常感觉很幸福。这种幸福源自我一生担当的角色——医生。”

每一个生命从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没有人能比医生和母亲更能体会其中的来之不易。糜坚青尊重每一个生命,始终不忘赤子之心。他说,“少年时代的经历,让我有了一种‘医生情结,医学之路是艰辛的,需要你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但没有任何一个职业能如此受人尊重,当我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患者时,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恩让我感动,更激励我向前一步,救治更多的血液病人。”谈话中,糜坚青着重强调“真诚”二字。巧伪不如拙诚,朴实无华的真诚最是打动人心。

医学有无数的不确定性,在医学上很难保证100%的成功率。回望科室走廊中的一幅幅感恩字画,糜坚青感慨道,每一幅字画都是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有一部分经过治疗重获健康;而有一部分已经不在了,但是他们的家属仍然坚持送来感恩的锦旗。在医学道路上,支持医生前进的,有对自我价值的探索,有对医学理想的追寻,另外,还有一种更加温暖绵长的力量——患者的理解和爱。医疗工作的辛苦、医学科学技术的美妙和医务工作者的崇高,都是医学有温度的题中之义。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医者糜坚青一路栉风沐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瑞金医院血液科血液学
瑞金医院多学科合作救助跌倒老人
临床血液学检验规范化培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我院血液科近几年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性分析①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简介
110年,瑞金医院创新之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王蕾教授简介
PDCA循环管理在血液科基数药管理中的运用
三种实验兔血液学指标测定
临床血液学检验骨髓细胞形态学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