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三步走”策略

2021-04-06黄元招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20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黄元招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的是正确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小学,受教育的对象是一群思想单纯感情纯洁的学生,而《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则充满了理论性,对学生来说是十分枯燥无味的。我们作为教师,要让他们理解这门学科教育的目的和内涵。如何克服这些难点呢?我们就要对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的“三步走”策略,与大家分享。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充分体现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小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客观事物,感受身临其境,同时能打破时空,跨越地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笔者在教学《在民族危亡时刻》一课时,利用多媒体配合声音展示这样的画面:一个画面是一群日本鬼子端着枪,气势汹汹地冲进我们的抗日根据地扫荡的情景,见到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就扫射,见物就拿,见房就烧……另一个画面是学生在大街上打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横幅,大规模游行的场面。通过两个画面的对比,使学生了解到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历史,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精神。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枯燥的内容鲜活起来,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兴趣。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介入风趣、幽默、诙谐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更可以调节课堂气氛,牢牢地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学习兴趣是不够的,要学生掌握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尝试学习的“甜头”。刚接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由于没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很被动,总是等待老师来“灌”知识,不会自主学习。这种情况下,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自主学习,学会学习,这会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受益匪浅。在这方面,我实行了以下三个环节。

1. “扶”

在学生还没掌握这门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不知所措时,给学生“扶一把”。这是给学生适当的帮助,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指明一、两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上有路可走,有迹可寻。开始,可以借助一些学习辅导书。现在有很多学习辅导书上面每课书都有类似“知识网络”“知识梳理”这类栏目,这是对教材知识的概括,学习的指引。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参照这些指引,阅读教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无疑是给了学生一条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路”。有路可走,学习就不难,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学习效果显而易见。例如,在讲授第三册第十课《勇敢的小白兔》一文时,可让学生扮演小白兔、小松鼠、小鲤鱼、黑乌鸦,进行小品表演。这样既使课上得趣味盎然、生动活泼,又能收到教育的效果。

2. “引”

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心得后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当学生在熟悉的学习思路中不断获取并积累知识,尝试到学习的“甜头”的时候,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指引学生抛开学辅书的“知识网络”“知识梳理”这些“拐杖”,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的学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解决问题。等这一环节成功后,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尝试自己根据教材重点内容设计问题,并在教材中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尝试成功的滋味,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能力。

3. “放”

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而且学习心得和学习活动得到进一步积累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在学习小组中合作学习。学习小组中的成员尝试根据学习内容设计问题,再由小组成员通过共同讨论,解决这个问题,并鼓励学生将这些学习内容设计提问逐步延伸到课堂外的生活实际问题当中,让学生将《道德与法治》问题知识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巩固课堂学习效果。在这个学习方法培养的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活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不断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做到愉快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效果。

三、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并对今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终生受益。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要经过平时学习过程中的严格训练。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自觉思考的习惯,培养思维能力,而不是消极地等待教师“灌知识”;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探求知识的习惯,达到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学会运用的目的。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安排时间,引导学生学会提高学习效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学习的节奏,高效率的利用时间。

总之,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教师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田素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浅议[J].新教育,2016.

[2]陈建伟.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天津教育,2020.

[3]任佳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J].教育研究,2018.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