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一方净土,赴千年之约

2021-04-06卫璐瑶

艺术评鉴 2021年3期
关键词:陶渊明

卫璐瑶

摘要:陶渊明是我国著名诗人,《归园田居》为他主要的代表作,其表明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徐坚强教授为我国当代著名音乐家,二者的碰撞为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合唱曲,笔者在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归园田居》  无伴奏合唱  陶渊明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3-0056-04

曾记否,那人,他虽考取功名,几度出仕,但却不慕虚荣,深感羁缚,于是毅然辞官,归隐田园。对于坚持了13年的官场生活,他是痛恨的,彭泽县令是他仕途的最后一站,只因县吏叫他穿好衣冠迎接郡官派来的督邮,他就叹息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就在当天解下官职,以一篇《归去来辞》表明自己的态度。辞官回乡后的他犹如笼中鸟儿回归自然的怀抱,对于草屋、树木、炊烟甚至鸡鸣、犬吠都感到如此的亲近,这些在《归园田居》中都得到了生动体现。

《归园田居》由陶渊明先生作词,徐坚强教授作曲,二者的结合,不仅在创作方面达到完美融合,而且准确反映了现代人的心理诉求,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恶劣的成长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现在的我们只想要回到内心那个与世无争、依山傍水的世外桃源。因此该作品一出,就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它仿佛是一场作曲家和作词人一次相隔2000多年的“对話”,这种“前世今生”的默契不禁使我们每个人都心生感慨……

一、对整首作品的词进行简单赏析

《归园田居》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陶渊明先生的作品,一共有五首,全诗围绕“返自然”的主题逐次展开,徐坚强教授以第三首为词来进行谱曲:“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怨无悔”。这几句诗主要是说,“我把豆子种在南山坡下,杂草丛生,豆苗却长得很是稀疏。于是我清晨下地去清理杂物,晚上又扛着锄头回家休息。杂草和树木覆盖了我的道路,夕露沾湿了我的粗布上衣。但即使衣服沾湿了也并不觉得可惜,只希望我不违背归隐田园的心意”。这首诗带给我们的,除了对“悠然自得”“随遇而安”这种生活的向往;还有对“矢志不渝”“坚持自我”这种精神的震撼,尽管要面对“豆稀”“荒秽”“草长”“沾衣”的困境,却依然不觉得可惜,只因为一直都忠于自己的内心。

二、对整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以及主题分析进行深层的剖析

首先,该作品的曲式结构目前有三种分析结论:马勇在《八秒艺术产品的生产过程——从<归园田居>的排演看阎宝林教授的合唱训练特色》一文中,将该作品的结构分析为对称结构;秦阳在《天风地歌——徐坚强无伴奏合唱作品专场音乐会评述》一文中,将该作品的结构分析为二段曲式;黄祖平在《合唱作品<田园归居>的音乐分析》一文中,将该作品的结构分析为再现单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和单二部曲式这三种结论,但通过笔者对该作品的分析,认为该作品的曲式结构,如果单从谱面来看为复二部曲式,如果结合歌词,从听觉上看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并且具有回旋性、展开性变奏的特点。(这两种不同的结论是由于对1~16小节的不同判断)接下来,将对这两种结论进行具体的说明。

该作品的曲式结构从谱面分析来看,为带再现的复二部曲式,其结构图如下所示:

该作品的曲式结构结合歌词来看,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这主要是由于该作品在一开始进入的时候并没有出现《归园田居》第三首的正文,而是以重复“归园田居”这四个字开始,因此将它作为引入也合情合理。

该作品在结构设计上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体现在:

第一,从全曲的结构来看,在二分性的基础上,混合三分性的原则,并结合变奏与回旋原则,多重结构原则的结合使用,加强了作品的整体结构力;

第二,从全曲的主题来看,材料上围绕“C—降B—C”来进行,以级进为主,但这并没有束缚该作品的表达,它仍然有感情的高点、情感的起伏,并且作曲家对于主题的发展手法采取了丰富的形式,例如模进、展开性变奏以及声部的变化等;

第三,从全曲的比例上来看,在展开部开始的地方(即36小节)为全曲主体部分(除最后的两小节补充)的负黄金分割点;呈示部的中点,刚好为B段的开始,这种独特的设计,可使得作品的逻辑性更强。其结构图如下:

第四,整首作品以人声来实现“配器化”,类似于勋伯格在创作“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三首《色彩》时所采用的“音色旋律”,只是以“人化的配器”来实现“乐化的配器”,这样的方式使得整首作品在听觉上更加纯粹,更容易引发听众的共鸣。

接下来,对该作品的曲式结构以及各主题材料进行详细的说明(本作品中只涉及到两种主题原材料,即A、B段,为了避免重复,只对呈示部中的这两种主题材料进行详细说明,其他的部分只说明是如何由原材料演变过来)。

全曲旋律都使用了“展开性变奏”的手法来进行,接下来以图示进行说明(只涉及旋律):

以上为该作品呈示部的材料(展开部依然围绕它进行),观察可发现,整个呈示部的材料由“C—降B—C”的下行辅助式材料衍伸出来,而且音高起伏大致控制在“C—降E”的范围,整体上为“展开性变奏手法”发展而来。

在展开部时发生的变化:

第一,在节奏方面,A段在节奏上进行的变化较大,加入例如附点节奏的处理,使得作品在听觉上更加典雅,整体上进行延长处理,而且在52小节还延伸出来以“呜”做旋律,以“du”做伴奏的结合(将A段与B段的伴奏,进行纵向的结合),这种新颖的处理方式,使得作品更加立体;

第二,在音高方面,A段在音高进行上出现了变化,由原来乐汇开始音不断叠加的方式变为直接从“降E—C”的下行三度级进进行(即第二乐句的变奏进行),并且中间仍出现了“C—降B—C”的下行辅助音,之后还加入了上行三度级进的材料,为倒影进行;B段(62小节)做了下行五度的模进进行,并且由第二、三、四声部来承担旋律,随着音高的降低,声部也会随之降低,还有第70小节,加入了以“啦”写成的同音反复的下行级进材料,四个声部同时进行,表现了作曲家追求这种生活的坚定;

第三,在伴奏方面,A段由原来的两个声部承担,变为四个声部进行,B段由“du”的四度跳进伴奏音型,变为歌词最后三个音的复调式重复,即支声式复调;

第四,在力度方面,单从和声的角度讲,我们就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展开部的动力性更大,情绪更加激烈(伴随着声部逐渐增多,力度逐渐增大),表现了作曲家对于这种“理想生活”的无畏追求;

第五,在77小节呈示部中的B段进行“动力再现”,音高、节奏以及歌词与呈示部中的成分已大致相同,只是在85小节出现了与展开部70小节中一样的成分,也可称之为“综合再现”,以这种方式来结束作品,增强了它的完整性。

三、结合词、曲对作词人与作曲家的“心灵对话”进行完整呈现

第1~16小节,为该作品的第一部分,以“归园田居”这四个字为词(同时它也为整首作品的标题),进行了4次的重复,以此引入,并配以特定的速度、节奏、力度以及演唱方式,不仅增强了整体上的代入感,而且也营造了一种万籁俱寂,怡然自得的背景氛围,如下图(为旋律与歌词的搭配):

以上谱例为第一部分的词、曲配合形式,旋律进行大致以大二度或大三度的形式为主,中间插入小二度的倚音进行,但整体上形成的旋律色彩为稍暗淡、宁静的情绪,与“归园田居”这四个字给人的感受相符合,并且伴奏声部以“啊”这个音来承担,更显出恬静、悠长的感觉,作曲家以这种形式将听众很快的代入到整体氛围当中;在唱最后一遍“归园田居”时,作曲家一改之前的單声部唱法为四声部的合唱,并且随着演唱力度的不断增大,促使听众的情绪在此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点,也加深了听众对这个作品标题的印象(是由4次的重复造成的)。

第17~35小节,为该作品的第二部分,也是《归园田居》这首词正式进入的部分,一改之前宁静、悠长的旋律风格,加入跳音式的进行,并且在伴奏声部方面也发生了变化,与之前的写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下图:

以上谱例为第二部分的词、曲配合形式,旋律进行以大二度为主,整体上为活泼、开朗的音调,这主要是为了配合歌词的整体氛围。这首词创作于陶渊明先生辞官归乡后的一段时期,见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南山、草木”,即使“衣沾”也不会觉得可惜,这种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性格通过这几句诗展露得淋漓尽致。在此,作曲家配以“跳音式”的演唱方式,而且以“du”音作为伴奏声部,同样采用“跳音式”的进行,一改旋律中的二度级进为三、四度的大跳进行,二者从纵向上看为对比式的结合,这种出其不意的进行可使得整体旋律更加灵动,更能让听者体会到陶渊明先生当时欢喜、愉悦的内心世界。

综上所述(1~35小节为整首作品所用的全部材料),这两个部分不仅在歌词上有明显的区别,而且作曲家在进行谱曲时也对它们做了严格的情绪区分:1~16小节,整体为安静、悠远的情绪,主要起到引入的作用,给人留有足够的对于内心世界的想象空间;17~35小节,这才是整首作品开始的地方,充分展示了陶渊明先生的内心世界,重新回到田园的他既激动又开心,即使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这种自由自在的零束缚感,让他再一次体会到了人生的意义。作曲家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色彩需求,做了不同的处理,只是,徐坚强教授的谱曲相比陶渊明先生的词更加坚定、猛烈,但也完美呼应了陶渊明的创作心理,同时也反映了作曲家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坚持和追求。

四、徐坚强教授在对该作品演唱方式的设计上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第一,采用了声部叠加式的出理,以不同的声部数量来变现不同的感情色彩,从整体来看,相比展开部,呈示部较多使用两个声部或三个声部,四个声部的使用频率较少,但是单独从内部结构来看,它的声部也是逐渐递增的过程,如呈示部A段中,第一、二、三乐句,分别采用二、三、四声部来实现情感的变化;

第二,整首作品在声部分配上的讲究,避免了简单重复带来的单调感,如B段在呈示部中由第一或第一与第三声部合唱来担任旋律,而在展开部中为了造成音色的对比,由第二、三、四声部来承担旋律,并且随着音高的变化,声部也会随之变化(类似于勋伯格“音色旋律”的处理方式);

第三,对于整首作品的速度力度、强弱处理的细腻程度也是值得我们深究的,它已经细致到乐句甚至是乐汇的程度,如呈示部A段的第一、二、三乐句分别为mp、mf以及f,力度不断增强的同时声部也在逐渐增多(见第一),以二者的配合来实现不断激烈的感情;

第四,该作品中有两处涉及到念白,分别在第33、34以及97、98小节,这两处分别为呈示部的结束与展开部(即整首作品)的结束,在两次大的乐部结束时出现相同的一句词“但使愿无悔”,并且力度上分别为mf与f,这种力度的对比不仅强调了作者无怨无悔的心理状态,而且形成了呼应,以诉说的方式来演绎,更能够深入人心;

第五,作品的速度处理也值得我们引起注意,主题A与主题B,完全采用两种不同的速度进行演绎,B段的速度大约为A段的两倍,使得二者产生了各自的感情色彩,同时这样的速度处理也完美对应了各自所需演奏的歌词以及表达的情感。

陶渊明先生对词的写作以及徐坚强教授对曲的处理,都给我们展示了他们内心世界的那一片净土,无论社会如何,还是依然坚持自己,整首作品就像是两个志同道合的人在进行的一场谈话。当年,陶渊明在写《归园田居》时想到的是对自己内心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是柔和的、恬静的,同时也是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的;如今,徐坚强教授在为它谱曲时,更多注入了我们当代人的感受,我们是坚定的、无畏的,二者从本质上都是想逃离现实,回归理想状态,只不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柔和,一种坚定,但这两种方式的碰撞却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时代的惺惺相惜,这种跨越千年的对话势必会给我们留下名垂千古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范子烨.诗意地栖息与沉静的激情——对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的还原阐释[J].文化遗产,2011(05).

[2]罗建兵.草之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别解[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1):201-202.

[3]马勇.八秒艺术产品的生产过程——从《归园田居》的排演看阎宝林教授的合唱训练特色[J].歌唱艺术,2016(01).

[4]秦阳.天风地歌——徐坚强无伴奏合唱作品专场音乐会评述[J].人民音乐,2015(08).

[5]黄祖平.合唱作品《田园归居》的音乐分析[J].音乐创作,2016(12).

[6]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00:162.

猜你喜欢

陶渊明
陶渊明以诗劝后生
陶渊明的学习方法
陶渊明的小脾气
SEALS OF APPROVAL
陶渊明失败了
陶渊明:回归一方庭院,许你一世悠然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另一面
一部承前启后的陶渊明研究著作
陶渊明的“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