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常规训练
2021-04-06李天
李天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作为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好数学知识。下面就谈谈自己在课堂常规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一点做法。
一、教学生会听课,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
首先要重点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使学生做到:会听,会看,会想,会说。会听:听要入耳,如果听而不闻,等于没听。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不仅要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
我们常教育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这里的“听讲”应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课堂上,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看老师演示、板书、表情、动作,要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联系,弄清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低年级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易分神,情绪不稳定,针对这些特点,我们要以鼓励表扬的语言引导学生该怎样听课。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首先要给学生观察权,不要让老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凡是学生能够通过看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要少讲或不讲,同时,在看时注意要集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看。谁来说一说刚才老师先干了什么,又干了什么。谁能像他那样再做一遍。一看老师和同学的板书,老师同学在操作时的步骤方法,在看之前要提出要求,学生有目的地看。二看课本。课本是无声的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
会想:首先要肯想,老师每提一问,学生人人都必须立即思考,立刻去想,准备回答。即使不回答或答不上来,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儿去了,老师要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使学生接着去想。同时,要对学生及时评价,答得对的学生要给予鼓励。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与同桌说一说,看谁说得具体,这样不想、不听的同学也集中精力。
会说:听、看、想都要通过“说”这一关来点破,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要说就得去想,想得出,就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会说,能促进前者三会。我的做法是:第一,训练学生大声发言,并要看谁的声音最响亮,看谁发言最有气魄,最有精神,要求每个学生的“发言、声音”达到合格。
第二、经常让学生说想法。说想法,就是让学生说出自己思维的过程。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想法”的机会,可以单独说也可以三两人互相说,还可以分组说。第三、要求学生会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课堂上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定义、概念、法则、性质等数学用语,简明准确的语言,来完整地回答问题。第四、要给学困生发言权,学困生在课堂上一般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善于观察,不会听,不会想,也不会善于思考,所以自然就不会说了,所以教师总是要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说,说错了不要紧,教师给予纠正。
二、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讲一讲来获取新知。
三、教会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猜想、联想、发散思维、推理、操作、实验、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通过“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还能想到什么?”“你有独特的见解吗?” “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言语,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出错,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
四、合作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在数学课的学习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共同预习、课中合作实验、合作操作、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老师布置的学习内容要有价值、有意义,不要流于形式。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参与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评判他人的观点,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积极参与,逐渐养成习惯。
五、教会学生审题
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读題是正确解题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读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做题时,一读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二看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三思过程,回顾整个解题过程是否合理正确。好的读题习惯能够保证正确、迅速地解题,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六、作业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指导和训练,布置家庭作业要少而精,对学生解题训练要求要高。由于少,学生感到不难,不难,就乐于动脑并认真去完成。这样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规范书写,保持书写清洁的习惯。作业的格式、数字的书写、数学符号的书写都要规范。卷面要整洁、格式要规范,做算草也要像正式答案一样,竖式排列有序,做到算草不草,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如:竖式中的横线要用尺子画,分数占两格等。(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不要跟别人对算式和结果,更不要抄袭别人的作业。(三)认真审题,仔细运算的习惯。(四)验算的习惯。
总之,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应逐步内化,使之成为稳定的学习品质,当然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教师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高度重视,从小行为入手,从低年级开始训练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课堂训练为契机,以课堂训练为规范。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金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