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有效聆听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2021-04-06史佳奇
【摘要】音乐能够自然地唤醒欣赏者的内在情绪和丰富联想,并在头脑中产生“真实”而具体的画面。教师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适当加入音乐元素,运用音乐有效聆听的策略,抓住诗歌的意象、意境、修辞这三方面展开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欣赏和审美的能力,也能帮助教师高质量地完成诗歌教学,从而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关键词】诗歌教学;有效聆听;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09-0062-02
【本文著录格式】史佳奇.论音乐有效聆听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运用[J].课外语文,2021,20(09):62-63.
音乐有效聆听是指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地听,培养其听觉的灵敏性与活跃性,从而提升鉴赏和理解音乐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语文课堂中,对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而诗歌鉴于其语言形式的特殊性和情感表达的含蓄性,给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在初中诗歌教学中融入音乐元素,合理运用音乐有效聆听的策略,有助于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拓展学生的多元思维,让学生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的学习环境中实现全方位发展。
一、抓住意象,体味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而言之,诗歌中的意象就是“寄托了作者主观情感和思想的客观物象”。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意象的把握,无论是古诗词曲还是现代诗歌,作者的情感往往都凝结于不同的意象之中,经过时间的推移与沉淀,慢慢有了比较固定的解读。例如“鸿雁”常指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之情,“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梅花”代表着冰清玉洁、不屈不挠的品格等等。意象是诗歌鉴赏中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认识并理解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就意味着找到了走进全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的钥匙。
例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课文《古代诗歌四首》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明月”, 诗人通过大胆的想象,将明月拟人化,并巧妙地将自己的愁思寄托其中,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关心和安慰;《次北固山下》中的“归雁”, 写诗人离家已久,看到北归的大雁正飞过天空,勾起诗人无尽的思念之情;《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人”, 先连用九个意象,来抒发羁旅天涯人的凄楚愁苦之情,而“断肠人”更是将这份悲凉推向了极致。
学生在学习这几首诗歌时,由于没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很难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光是听教师的讲解,对诗歌的感受也只是流于表面。所以笔者在教学时,重点抓住诗歌中的典型意象,精心挑选适合的音乐辅助诗歌教学。通过挖掘歌词中运用的意象来展开诗词联想,既能够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也可以强化他们对于这些典型意象的认识与解读。在音乐有效聆听的过程中,想象诗人所绘情景,营造诗中所写意境,深入体会不同意象的内涵,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在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常识、大体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聆听由方文山作词的《菊花台》,听完后,请学生分享交流这首歌所带来的感受。整首歌曲风凄凉悲伤,曲调婉转悠长,歌词中通过“弯月”“凝霜”“阁楼”“朱窗”“残菊”“落花”“断肠人”等古典意象,渲染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氛围,在夫妻的不同视角的转换间,流露出真挚隽永的离情愁绪。通过聆听这段音乐,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诸如“断肠人”这类意象,大多是在传递一种孤独凄凉、寂寞哀伤的情感。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补充拓展其他一些情感意境相似的诗歌名篇,鼓励学生大胆展开诗词联想,举一反三,入情入境。学生在认真聆听音乐的同时,由歌词中运用的典型意象出发,体味其营造的意境,从而获得相似的情感体验,更易产生情感共鸣,才能对所学诗歌拥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二、身临其境,配乐朗诵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朗读法是经常会用到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在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品出诗歌的情味。若能在朗读时加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在听与读的完美融合中,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找准状态,更有助于加深对诗歌内涵及作者情感的理解。
《黄河颂》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现代诗人光未然于1939年创作的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诗歌通篇以热情激昂的文字赞颂黄河的形象,语言铿锵有力,意境开阔高远,后经冼星海谱曲,成为了著名的音乐作品《黃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合唱是一种“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形式”,在情感展现上更具有优势,可以将音乐作品中包含的丰富情感以及磅礴气势充分表现出来。而《黄河颂》这篇课文原本就是合唱作品里面的一个章节,教师在教学时要巧妙利用这点,让学生伴随着音乐旋律反复诵读,体会诗中所传递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笔者在进行《黄河颂》的教学时,先以合唱音乐导入,让学生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用息深长的男中音,搭配激昂壮阔的旋律,雄伟壮丽的黄河形象在聆听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浮现于脑海。听完整首曲子的演唱,学生从内心深处折服于慷慨激昂的音乐旋律,黄河波澜壮阔的气势已给每位同学留下深刻印象。
借助音乐的推动作用,课堂气氛渐入佳境,这时再趁热打铁,请学生单独朗诵,并由其他同学交流点评。教师也要及时反馈,并提醒学生注意朗读时的表情、语调、语气,特别是诗中直接抒情的语句:如反复出现的“啊!黄河!”以及庄严豪迈的结尾“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些诗句在朗读时都要加重语气,读出气势。最后笔者选取《红旗颂》为背景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再次激情昂扬地朗读课文,大部分同学都可以通过配乐诵读,从黄河勇不可挡的力度中感受到诗中颂扬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与情感。有能力的老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诗歌配乐朗诵比赛,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合适的音乐,设计好领诵、男女生分声部朗诵、合诵等形式,最后在班级里展示成果。让学生从聆听音乐作品,到借助音乐反复地诵读与欣赏诗歌,再到全情投入演绎配乐朗诵,从而真正实现音乐的有效聆听,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
三、妙用歌词,学习修辞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这首叙事诗中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排比、对偶、顶真、反复、互文等,部分修辞手法在初中阶段是第一次接触。所以,为了帮助学生体会不同修辞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突出诗歌中心的作用,笔者在教学时巧借歌曲中的歌词,让学生在有效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区分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一)排比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成串排列的修辞手法”,达到加强语势、增强感情的效果。排比在《木兰诗》中出现多次,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写父母姐弟四人的行为,各司其职,井井有条。
为了更好地学习排比手法,笔者有针对性地选取了一些音乐素材进行辅助教学。如这首广为传唱的爱国主义歌曲《我爱你,中国》,“我爱你森林无边,我爱你群山巍峨,我爱你淙淙的小河,荡着清波从我的梦中流过”,歌词中运用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直抒胸臆,一咏三叹,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展开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画,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满腔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尽管歌词质朴无华,却因为排比的运用,每当聆听这首歌,都能让人体验到一派喷涌而出的激情。
(二)顶真
顶真这一修辞手法的使用主要是为了美饰相连语句的声韵,表现在上句结尾与下句开头会使用相同的字或词。《木兰诗》中的“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等都运用了顶真的手法,这些句子语言头尾相连,紧凑有致,情節连贯。
在音乐歌词的创作中,同样也会使用顶真手法来加强韵律美与节奏感。如 “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众人划桨开大船》),这首励志歌曲所用的劳动号子,风格流畅有力,一系列短句首尾相连,语言紧凑,具有文字上的意趣,突出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学生在认真聆听这些音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歌词中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对整首歌的重要性,以此类推,修辞手法对诗歌主旨和情感的表达也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运用音乐有效聆听策略,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尝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诗歌的不同类型和教学重点,恰当借助音乐元素渲染课堂氛围,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情感共鸣,既提高学生有效聆听音乐的能力,也能帮助教师高质量地完成诗歌教学,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构建更富魅力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王淑霞.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意象的把握[J].学周刊,2015(23).
[2]许畅.论音乐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利用[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18.
[3]刘蔼萍.现代汉语[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史佳奇,1996年生,江苏常州人,本科,中学二级,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