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审题:让运算有律可依
2021-04-06黄利宜
黄利宜
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作为基本保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混淆运算定律的情况特别多。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厘清定律,对运算律有清晰的认识呢?运算能力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之一。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运算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也是基础中的基础。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充分体现学生的运算能力。在平时教学中常出现两个现象:一是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混淆不清;二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只关注外形结构,缺乏对其本质的理解。这两个现象表明,学生对运算中的审题意识比较弱,平时的计算中虽然有读题,但对题目的数感、规律、归纳不足,审题的经验没有得到积累。本课例将通过观察、讨论等审题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厘清定律,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创设任务,唤醒定律
1.温故知新,认清定律
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运算定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帮助学生回忆与整理所学定律,在教学中通过表格,借助字母公式直观帮助梳理定律,进而增加认知。
2. 游戏激活,建立数感
(1)谁来说说这些数中那两个是好朋友?
135 8 25 1 125 4 65 99
(2)请找出这些数是由哪两个好朋友的组合?
101=( )( ) 88=( )( )
32= ( )( ) 99=( )( )
师:观察两个好朋友有什么特点?
生1:两个数结合是整十数、整百数。
生2:两个数的结合有的用乘法,有的用加法。
师:两个数通过加法或乘法凑成整十数,整百数,简称凑整。能为我们的计算带来简便。
设计意图:审题的成败取决于能否把握题目的特征,而能否把握题目的特征取决于观察能力的强弱,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观察能力。这一环节设计了让学生根据数字特征“找朋友”, 让学生去辨别特殊数字,渗透凑整可使计算简便的思想,学生在观察数字的同时,也培养其数感及审题意识。
二、厘清异同,深化定律
1.审辨特征,厘清定律
(1)26+285+315 (2)285+26+315
导语:运算定律能给计算带来简便,但选择合适的定律是关键。
全班审辨:(1)两个算式中的数字 、运算符号有什么区别?(2)两个算式分别采用什么运算定律?
生1:算式中的3个数字相同。其中285与315相加是凑成整百数。
生2:两个算式的运算符号都是加号,连加。
生3:第1个算式在285+315添加小括号,运用加法结合律。第2个算式把315调到第2个加数的位置与第1个加数凑整。加数位置交换了,所以运用加法交换律。
生4:也可以把第1个加数调到第2个加数位置,在285+315添加小括号,算式是 26+ (285+315),这样交换加数位置,又添加小括号先算后面两个加数,既运用加法交换律,又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生5:加法交换律是交换两个加数位置。加法结合律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里面带有小括号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审题时运用比较、联系和联想等方法,注意观察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这样做往往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独特的解题方法。学生将运算与定律联系起来,通过观察引发思考,在讨论中不断明析两个运算定律的区别,对两个定律经历从“认识理论—辨析探讨—回归理论”,由原来的浅显认识升华到深层的理解,对今后的运算将会有“律”可循。
2. 强化结构,认清定律
7×25×4 (7+25)×4
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分别有什么特征?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
生1:只有乘号一种运算符号。
生2:用凑整法进行简算。
乘法分配律特征:
生1:算式里有乘号,有加号,还 带小括号。
生2:运算过程中,根据乘法定义拆分数的个数进行简算。
小结:观察清楚算式里的数字特征,运算符号是选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前题。
设计意图:在学生审题能力培养方面,采取题组辨析的形式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从定律的结构特征入手,强化学生的结构意识,学生在讨论中思维得到不断碰撞,学生对两个运算定律的结构印象更深刻,更透彻。此外,在辨析过程中增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同时学生对原本自我的理解也得到更新,审题过程的思维也得到发展。
三、迁移引申,应用定律
通过判断,简便计算,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运用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1.三组对比练习,哪一组的结果相等,为什么?
(1) 25×(4×7) 25×4+25×7
(2) 25×(4×7) (25×4)×(25×7)
(3)25×(4×7) (25×4)×7
2.運用简便计算计算下列各题。
26×101 38×99 45×3+45×7
3.解决问题。
如果在这块地上种茄子和西红柿,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最后一题在图形意义的指导下,利用数据的特点,引导学生先思维后计算,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不同方法的计算,既能找到生活的原型,又能找到图形对应,使每个运算都有律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