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这几处,须“求甚解”
2021-04-06刘璐
【摘要】文本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避免学生阅读不求甚解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处、情感处、人性处和创作初衷处展开探究,进行文本细读。这样能让学生把握住文章的关键点,实现阅读效果的大幅提升。
【关键词】文本细读;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09-0048-02
【本文著录格式】刘璐.文本这几处,须“求甚解”[J].课外语文,2021,20(09):48-49.
陶渊明曾提出在阅读时要“不求甚解”,意思是说要先对作品做整体了解,避免死抠字眼等阅读方法。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阅读作品的确要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但是要注意的是,若一味地“不求甚解”,也不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会使得学生阅读不够深入,对文本的理解也不透彻。这样学生就处于一种浅阅读的状态,阅读效果无法得到提升和发展。针对这样的问题,在教学中要把握好“不求甚解”的度,促使学生在整体感悟作品的基础上围绕某些重要的内容展开深入探究,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真正提升阅读能力。
一、主题处,把握基调
文章的主题指的是文章想要传递给人们的思想,想要诉说的道理。在指导学生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尝试探究作品的主题,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作者常常在写作的时候将文章的主题通过作品中主人公的形象表现出来,又或者会在文章的首尾处用论述的方式表示出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握住这些地方进行解析,尝试整体理解作品的基调。
在学习《寒号鸟》一课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更要鼓励学生围绕文章的主题展开探究活动。“大家觉得寒号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呢?”学生通过整体阅读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我覺得它是一个好逸恶劳的人,明明可以做好窝,躲避寒冷,但是它却偏偏不这样做,最后被冻死了。”“文章中具体有哪些地方展现出寒号鸟的好逸恶劳呢?”学生认为:“从寒号鸟的语言和行为中能看出来,寒号鸟总是伸懒腰,而且还回答喜鹊‘傻喜鹊,别啰唆,天气暖和,得过且过这样的话。”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那么,你觉得在生活中是否也会有如同寒号鸟一样的人呢?你觉得你是否能从中获得什么启迪呢?”学生认为:“我们不能像寒号鸟一样好吃懒做,不管什么事情都要做好准备,这样才能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通过深入地解析,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而且也能很好地挖掘作品的主题。
课文的基调往往也是课堂的基调,所以要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课文,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主题。通过深入挖掘主题的方式,学生理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这样在下一步的论述中就会深入下去,带着情感阅读文章,对文章的感受也会更为深入。
二、情感处,品味拓展
披文入情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因为情感是文章的核心和灵魂,也是作者倾诉自己个人想法的一个渠道。因此在阅读作品的时候要围绕作者情感波动处展开深入感悟,尝试准确无误地把握住作者的情感。此外,在鼓励学生围绕情感展开品味的时候,还要适当地给学生介绍作者当时的生活境况,进行适当拓展,这样学生能更深入地品味作品的情感。
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文章怎样展现小兴安岭的美丽上,但是却忽略了其中的情感。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围绕其中写景的词句展开分析,说说作者怎样从这些词句中展现出对于小兴安岭的深厚情感。鼓励学生阅读写冬天的那段文字,引导学生思考:“在一般人的心中,冬天都会给人寒冷、难熬的感觉,但是作者是怎么写小兴安岭的冬天的呢?这样的冬天给你怎样的感觉呢?”学生认为:“首先,小兴安岭的冬天肯定是很冷的,这从‘地上的雪厚厚的‘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等词句中都能看出端倪。但是,作者却并不认为在小兴安岭很苦,反而还写了小动物们闲适的生活。尤其是‘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临一句,展现出了对于生活的美好期望。”学生发现:“文章中的词句看似只是在写景物,但是实际上却包含着作者对于小兴安岭的深厚情感。”
情感是最能打动人内心的力量,教师在演绎文本教学时,一定要抓住情感主线,围绕作品情感处进行分析,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个人生活进行感悟,这样能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作者,学生的感受也会更为深刻,达到内化学生语言素养的目的。
三、人性处,挖掘内涵
人性也是不少作品常常表达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之一。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的时候也要鼓励学生尝试探究作品中体现出了怎样的人性,并思考这对于自己的实际生活是否有什么启发的作用。小学生由于社会经历不够丰富,所以对于人性的探究常常不够深入,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角色扮演等方式,感受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境遇下是否会有不同的表现,这样学生就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在学习《青蛙卖泥塘》的时候,鼓励学生结合文章中的人性处展开探究,尝试挖掘作品的内涵。鼓励学生将作品用小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引导学生担当青蛙、老牛等角色,并鼓励学生在改编的时候思考一下这些角色的内心活动。“大家觉得当青蛙卖泥塘被拒绝之后,心中会是怎样的感受呢?”“青蛙为何没有放弃卖泥塘,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改造泥塘呢?”这些问题促使学生探究“青蛙”这个角色身上展现出的精神力量。如有学生尝试揣摩不同的人物在此境况下的表现:“青蛙是一个肯听从别人建议,而且坚持不懈的人,所以它会一次又一次地改造泥塘。但是如果换成是一个容易放弃的人的话,自然就不会这么做了,他很可能就此放弃,结果泥塘也没有卖掉,自己的生活也无法得到改善。”“那么,你能从青蛙的身上汲取怎样的人性的力量呢?”学生认为:“要做一个敢于听从他人建议的人,还要做一个持之以恒的人。”这样学生就揭示了对于人性的感悟。
由于不同的学生认知能力有所不同,所以对于人性的感悟也会有所不同。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展开互动辩论活动,看看谁的理解更为准确,更加符合文章的意思。这样学生的阅读就会更深入,对文本的理解也才会更透彻,避免产生误读的情况。
四、多元处,追溯初衷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独特体验。然而不少教师總是希望学生能把握好作者的“原意”,所以不希望学生的看法过于独特。这样必然会妨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所以不妨围绕这些多元处,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思考自己的想法是否符合作者的本意,并逐步尝试探究作品的创作初衷。
学习《梅兰芳蓄须》的时候,鼓励学生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多元解读,说说作者的创作初衷是什么。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不同,所以不同学生的思考角度不一样,提出的观点也各有不同。有的学生认为:“作者展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通过这样的故事要展现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为了激发读者的爱国之心。”但是也有学生的看法不一样,认为:“我觉得不是这样的,这篇文章特别写了梅兰芳,说明主要展现的是梅兰芳。我觉得这个故事体现的是梅兰芳对艺术的执着。文章最后还写了有很多人都来看梅兰芳演戏,‘大家敬佩他的高超演技呢。”还有其他学生表示了不同的看法:“我觉得主要展现的不是梅兰芳对艺术的态度,而是梅兰芳的爱国之情。他宁愿不唱戏都要抵制日本人,这难道不是爱国精神的体现吗?”鼓励学生围绕自己的个性化看法进行讨论,最后尝试总结作者的写作目的。
这样的文本细读不仅关注了学生的独特见解,而且还能促使学生一步步深入地和作者形成共鸣,体会作者独特的创作思想。这种围绕多元解读展开的探究能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逐步得到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才会点滴之间得以提升。
小学生由于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欠缺,他们对文本阅读往往停留在表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既关注学生整体化阅读的效果,又要引导学生围绕某些重要的地方展开深入解读。这样能让学生的阅读上升一个层次,促使学生处理好“不求甚解”和“求甚解”之间的关系,理解更为透彻,真正促进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国荣.言语形式处“求甚解”——叶圣陶“求甚解”观运用于阅读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J].小学语文教学,2017(z1).
[2]陈工民.上好阅读课,从深入解读文本开始[J].河北教育(教学版),2018(9).
[3]舒东娜.浅议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29).
作者简介:刘璐,女,1972年生,江苏滨海人,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研究。